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詩詞曲賦文·寄西山勤道人》原文與賞析

《詩詞曲賦文·寄西山勤道人》原文與賞析

《詩詞曲賦文·寄西山勤道人》原文與賞析

林 逋

天竺山深桂子丹,白猿啼在白雲間。

死生不出千門事,坐臥無如壹室閑。

誰伴錫痕過寂歷,自憑茶色對孱顏。

忘機亦有龐居士,園井蕭疏病掩關。

《寄西山勤道人》 是林逋與道人之間酬唱寄送的詩中壹首。道人,亦即有道之人,也指僧人。西山,即武林山,今杭州市西靈隱、天竺諸山。這首詩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復雜的思想。儒、道、釋三者集於壹身,而又非儒、非道、非釋,只是“昂首肯自方”而已。

詩的開頭,描繪了勤道人所居之處的景物。在天竺山深處桂花盛開色彩明艷,高處白雲繚繞之間,傳來白猿淒婉的啼鳴。蒼山、白雲、丹桂、白猿,色彩的強烈對比,烘托出壹片寂寞; 桂花閑落、高猿長鳴,渲染著壹片安寧。所寫之景似乎十分普通,但卻字字敲響了中國古典詩歌中符號語言的代碼。元稹的“白頭宮女在”,“宮花寂寞紅”,白居易的 “楓葉荻花秋瑟瑟”,這 “紅”與 “白”的選擇,傳達出同樣的內心感受,寂寥、淒涼、失落、悵惘; 漁者歌曰 “猿鳴三聲淚沾裳”,文人寫道“常有高猿長嘯囑引淒異”,這猿鳴的設置,蘊含著同樣的精神體驗,沈靜、怪異、悲哀、無奈。

面對著這樣的景物,不能不引起人們精神世界裏的深遠探求,必然觸及到對壹個人終極價值的思考。於是,在第二聯中作者提出,在各種宗教的諸多法門中都圓攝了對生與死的認識,既然如此,莫如給自己創設壹個可閑靜坐臥、隱遁壹生的環境。詩中 “千門”,指諸多法門。《顏氏家訓》 中有 “萬行歸空,千門入善”語。在生死問題上,佛教以有生為空幻,認為即使能夠延年益壽,最終仍不免壹死,故主張“無生”,而追求超脫生死輪回,進入涅槃境界。道教則認為生是真實,故主張 “無死”,追求養生延年,肉體成仙。因而林和靖認為 “無生” 也罷,“無死”也罷,都莫如閑室坐臥為最好。

緊接著,他便更明確地表示: 誰願意伴隨錫杖的印痕度過那寂寞的釋子生活呢?還是獨自憑幾品茗,讓茶色與瘦弱的容顏相對吧! “錫痕”,錫杖的痕跡,錫杖是菩薩頭陀十八物之壹,上有四股十二環,表四諦十二因緣義。比丘向人乞食,至門口,即振動錫杖上之小環作聲,以使人警覺。“孱顏”,瘦弱容貌。這壹聯表達了作者歸隱湖山而並不皈依佛門的人生思考。

尾聯,則是在頸聯的基礎上強調自己信佛而不削發,甘心隱居的誌向。他認為看破世俗,功名之心全無,世事機緣厭攀,並不壹定非要遁入空門,完全可以像唐代龐居士那樣生活。任憑那庭院寂寞荒涼,自己臥病隱居,不與人群。

本詩中作者所言誌,在其他作品裏也時有流露,但都不如這首明確。比如,林逋的《湖山小隱三首》之壹所寫:

猿鳥分清絕,林蘿擁翠微。

步穿僧徑出,肩搭道衣歸。

水墅香菇熟,煙崖早筍肥。

功名無壹點,何要更忘機。

兩相對照,可見和靖的思想是復雜的。有人評價他思想的主流是正統的儒家思想。梅堯臣在 《林和靖先生詩集序》裏說: “其談道,孔孟也。其語近世之文,韓李也。”正因為以這種思想為主導,他才反復地勸勉別人努力仕進。在 《送史宮贊蘭溪解印歸闕》 中有“東南出宰才居最,疇為言揚問玉階” 句;《送楚執中隨侍入蜀》 中有 “他日林間無所望,只求金榜看嘉名”句; 《送馬程員外之任烏江》 中有 “州監縣尹多才識,當念吾宗負大名”句; 《送吳秀才赴舉》中有 “明年新榜看看見,第甲嘉名且認君”句; 《送陳縱之無為軍》 中有 “第壹京師早西入,廟廊題字可無韓”句,等等。傳統的儒家思想 “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親”、“太上有立德”,其次“立功”、“立言”等屢屢流露在他的酬送詩中。

另外,他有許多佛門內的朋友,所留詩中相與酬贈的釋子有三十多人,其中慈雲、思齊、靈皎、希然等人都是多次出現。這些僧人大都是能詩能畫的文人,和靖與他們主要是詩友,但也免不了要論禪,諸如:“才入禪林便懶還,眾峰深壑***屬顏”、“大靜入來諸事罷,靈蕪盤穗卷良常”、“人生行樂知能幾,但見春風滿路花”、“當期相就宿,詩外話無生(話無生即談論禪理)”等句,都是談詩論禪的內容。

和靖的道教朋友,在詩中雖僅兩三見,但詩裏不但有道家語,還可知他有煉丹爐。如:“泉關茶井當猶惜,火養丹爐看獨頻”、“神仙書史點朱鈔”、“擬寫黃庭內景經”等,抄經煉丹,信道且有修煉實踐,可見他思想中道家思想也占壹定比重。

林和靖思想如此復雜與他的經歷有關,早年而孤、浪跡萍蹤二十余年,失去了仕進機會,這些都會促使他看破世塵,思考人生。做為壹個詩人才子,他不可能不接觸老莊的道家思想;參破人生,當然會向佛家靠攏,況且唐末宋初禪詩合流的趨勢已經形成,林逋不可能不受影響;他為人耿直剛強,絕不會為仕途趨炎附勢,進既不能,只得退隱山林;他的性格與病體也不允許他皈依佛門或道教。這壹系列的原因,就導致了儒、道、釋三教統壹存在於林逋身上,且進退使用自如。他與學子官宦往來便是儒;他與佛門僧人往來便出釋;他與道家子弟往來便示道。他頗善於看人說話,根據對方的信仰表示出自己的***鳴。這又反映出他人生態度的豁達與待人的理解和寬容。比如,在與釋子酬送的詩中,很少有“誰伴錫痕過寂歷”之類的句子,而在《寄西山勤道人》壹詩中就可以明確地表示做居士,而不入空門的意思,可見與勤道人關系之密切。

林逋此詩景、情、理和諧統壹,倨傲亢直之氣溢於言表。詩句清氣照人、端勁有骨,正如作者壹生涉世之高格。《送西山勤道人》實為言誌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