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破山寺後的佛教靜修處
唐昌建
在純凈的早晨,在古老的寺廟附近,早期的陽光指向樹梢。
壹個僻靜的地方,有竹徑,樹枝和鮮花,到壹個佛教靜修。
在這裏,鳥兒在山光中存活,人的心靈在池塘中感受寧靜。
這裏萬籟俱寂,但鐘聲在響。
解釋:
早上走進這座古寺,初升的太陽映襯著山林。
竹林掩映的小路通向深處,禪房前後花木蔥郁,五彩繽紛。
明媚的山色讓鳥兒更加歡樂,清澈的池水也讓人心曠神怡。
這壹刻,壹切都寂靜無聲,只剩下敲鐘的聲音。
評估:
宋代歐陽修很愛“竹徑”這壹句,說“字久組合難成,知意造意者難工。”後來他在青州的壹個山村待過,親身體會了《竹徑》兩句所寫的意境和意趣。他想寫這樣壹首詩,但還是壹個字也寫不出來(見《青州山村論》)。歐陽修的經歷形象地說明了“竹徑”這句話的好處,不是描寫美麗的景色,使人仿佛置身於環境之中,而是引起路過者的親切回味,所以很難造雲。同樣,被尹坤譽為“警示策略”的“山之光”壹詞,不僅僅是造詞警示人們,還有更深層次的含義,旨在發人深省。正因為詩人重在立意,重在造意,所以造詞不求雷同,多含隱喻,重在表意,引人入勝,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