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和整體感知
這個詞上下兩部分的句式和字數都是壹樣的。每首四韻,兩級兩隙,前平後平。至於全曲,據說要先抑後揚,叫升調。讀比較級語氣就好;每句九個字,《白象詞譜考證》說:“調可由四個字(滑稽)起,也可由二至七個字起,但宜壹氣呵成。”就是得到它。
宋太祖開寶八年(975),宋兵攻克金陵,李煜投降,被發配汴京(今河南開封)。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李煜寫下此詞,並命令樂師在他生日的七月七日晚上演奏。再加上徐鉉背叛了他,太宗氣得七竅生煙,嗔怒下毒。死亡年份為41歲。這個詞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的愛。壹個喪了國的國王,如果執著於過去的美好生活,自然會被殺。讀了這個詞會讓妳明白這個道理。
二、欣賞要點
1?筆觸的起伏
當初我問自己:“春花秋月是什麽時候?”我寫了壹下眼前的場景,因為還沒寫,所以有這個疑問。這是真實的場景。然後我嘆了口氣:“妳對過去了解多少?”說明作者陷入了對過去的記憶,是空洞的文字,包含著青春稍縱即逝的感覺。突然,我把目光轉向眼前的景象——“小樓昨夜又是東風”。於是我上樓遠遠地看了看。然而“故國不堪回首”,作者陷入了對往事的回憶。他很想知道明月下的故國是什麽樣子。從而自然地過渡到下層。開頭白寫道:“雕欄玉砌應猶存,朱妍改之。”這就是作者想象中的“故國”圖景。他寫的《玉雕》和《朱妍》形成鮮明對比,有壹種故國蒼涼、物是人非的感覺。最後,這壹切都濃縮在壹個字“悲”。這種悲傷是多麽真實和深刻啊!
2?想象抽象的感情
這個詞的結束語是“我問妳能有多少悲傷?就像壹條向東流的河流”是流傳千古的名句。“讀起來,可以想象出壹幅生動的畫面:詩人現在仿佛又回到了故都金陵,站在城上,望著浩浩蕩蕩向東流的長江,覺得自己的悲傷就像這條河壹樣,壹直流向東海。這種寫法,就像李白的“白發三千尺,愁苦盡如人意”,把抽象的悲傷形象化,能準確地感受到作者感情的深淺。
雨中響起的鐘聲
閱讀提示和整體感知
這個詞的聲調特別低。當時作者因為事業失意,心情抑郁,決定離開北京去外地,但壹想到從此再也無法和心愛的人生活在壹起,失去愛情的慰藉,就更加痛苦。這個詞集中反映了他復雜的心情。第壹部電影是關於壹個秋天的晚上,詩人和他的愛人在鬥門外的亭子裏分手。下壹部電影講的是詩人對自己離開後生活的想象。
在讀這個詞的時候,不僅要註意它的語氣,還要保持詞組的完整性,因為文中的標點符號按照意思是連貫的,有些地方和詞組不壹致。比如“寒悲”是壹個樂句,“切”字在開始押韻時要有稍長的停頓;下面的短語“大家喝酒不帶感情”和“今夜酒後何處醒”都是獨立的短語,應該這樣對待。有些詞組裏有豆子,比如“懷舊”、“懷舊”、“楊柳岸”、“有就有”,相當於八分或者十六分的停頓。讀書時聲斷氣恒。
二、欣賞要點
1?如何寫入場景?
上面已經指出,應該讀《冷哀》,因為它描寫了送別的大環境,既觸及了送別的氣氛,又暗示了送別的地點。宋代鬥門外汴河兩岸種有柳樹,“高柳令蟬嘶”。所以這句話恰恰講的是知了在楊柳上鳴叫,楊柳有“吹水浮棉送行色”的作用,自然會觸動離別的情懷。這實際上已經指出了告別的主題。我們接著說“晚到長汀”,意思就更確定了,因為“長汀”在唐宋時期已經作為離別地點的統稱。詩人此刻到達長汀,正值“陣雨開始歇”,眼前的景色越發清晰。他聽著悲蟬,看著河兩岸的楊柳和小船,離別之情自然更濃。這是寫進風景的方式。
2?虛實結合
詞的第壹部電影,除了“思念”這壹句,全是眼前的真實情況,已經生動地寫出了詩人和心愛的人不忍分離卻又不得不另壹番心情;下壹部電影對未來生活的設想是空洞的。在想象的文字中刻意描寫的是詩人孤獨的心情,即使是“好日子、好風景”也無法減輕他的痛苦。看完下壹部電影,回過頭來看,妳就會明白這幾句話的意思了:“大家喝酒不帶感情”“無話可噎”——原來詩人和心愛的人之間的感情是如此之深,真的是如膠似漆!
3?巧妙的過渡
長調的過渡是最難的,既不能“完全超脫”,也不能“明粘”。這首詩第壹部電影中的停頓句“思念千裏煙浪,暮重天闊”,寫的是半空半實,既不是“完全超脫”,也不是“明顯黏糊”,來過渡到下壹部電影。下壹部片頭“自古情傷離別,比冷落清秋節更甚”(作詞人稱這種句子為“換頭”,意思是上壹部片頭句的字數不同),也巧妙地接受了:壹是說離別使人傷感,但自古以來似乎都是因為情傷而自慰;突然,他轉向現實,說在這個“冷秋時節”離別更是不堪,更是深化了詩歌的境界。下面講講離別後的人生想法,也是順理成章的。
4?名句賞析
這首詩中的“楊柳岸·晨風·殘月”是流傳千古的名句。這和“寒蟬悲鳴”是壹樣的,也是壹種入景的寫法。為什麽特別感動?第壹,它把柳樹、風和殘月這三個最能觸動悲傷的東西濃縮成壹幅生動的畫面。關於楊柳殘月,文曾在送別辭中寫道:“江上,雁飛殘月。”(《菩薩蠻》)論風,曹植曾寫道:“願西南風死在妳懷裏。”這樣悲傷的畫面會讓人想起過去,在眼前感到孤獨,渴望重逢,寓意無窮。第二,這個畫面出現在特定的時刻——在“醒酒”之後。遠離人群飲酒是為了消愁,但“舉杯消愁更愁”(李白詩),更何況“醒酒”之後!李清照《念奴嬌》說:“助頭醒,非閑情味。”“閑味”其實就是愁的味道。試想,柳永就在他離開心愛的人後的那個早晨,“手牽著手,眼含熱淚”的畫面還歷歷在目,面對眼前令人心酸的壹幕,前路“千裏煙雲”,他還要繼續前行,離心愛的人更遠。真的是“愁越來越遠,壹路如春水”(歐陽修的話)!
念奴嬌赤壁懷古
閱讀提示和整體感知
這首詞是蘇軾流放黃州時寫的。這些詩歌通過歌頌歷史來表達作者的沮喪心情。第壹部電影以波瀾壯闊的長江為背景,指出赤壁戰場的位置,然後寫出其險象環生的情況,歌頌當時眾多英雄;接下來的影片重點是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描寫火燒曹穎的歷史事件,最後抒發作者的感情,總結整個主題。
這首詞壹直被認為是宋詞狂放派的代表作,讀起來要有力量,表現了作者對歷史上這場戰爭的向往和對英雄的敬仰。最後的情緒詞雖然含有負面情緒,但也要自由閱讀,不要低調對待。
需要註意的是,蘇軾也懂旋律,但他的歌詞往往不受旋律的束縛。就這個詞而言,它的語法與通常情況下的語法大不相同。比如上片第二句,李清照和辛棄疾的諧音詞都是五上四下(李的詞是“有斜風細雨,必關門”,辛的詞是“匆匆忙忙,清明時節”),這個詞是三上六下(“浪盡,千古風流人物”);接下來的影片第二句,李和辛都做了四個動作(李寫“簾垂四面,玉枯無心”,辛寫“行人已見,簾底月細長”),這個字做了四個動作(“小喬初嫁,俊朗豪邁”)。讀這兩句話,只能按照蘇的造句法,把重音放在“永恒”和“雄偉”上。
二、欣賞要點
1?用英雄的心情來形容胸中的阻滯
作者早年有很大的政治抱負,但在激烈的黨爭環境中屢遭非議。來黃州前,因“烏臺詩案”入獄,被殺。但畢竟他是壹個開明的人。雖然他在政治上受挫,但他從未對生活失去信心。這個詞集中反映了他的復雜心情。描寫了他胸中的阻滯,但風格瑰麗,明顯不同於同題材失意文人的作品。
這個詞的豪邁情緒首先表現在對赤壁風光的描寫上。開頭就表現了詩人的廣闊視野:“壹江不歸,千古風流人物。”這不僅描述了長江的非凡氣象,還總結了自古以來這裏出現的許多威武壯闊的戰爭故事,表達了詩人對古代英雄的向往。於是詩人開始尋找英雄的遺骸,他找到了。這就是“老根據地之西,人文之都,三國中周郎的赤壁”。周郎是詩人心中最崇拜的英雄,但這裏只是埋伏,暫且不動筆,再勾勒出古戰場的險象:“空中飛石,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毫無疑問,詩人寫到這裏會很激動,會想起當年赤壁會戰的壯闊場面。然後以“江山如畫,壹時多少英雄”的慨嘆,把江山的勝利和鄉愁融為壹體。這樣的景物描寫,讓人看完之後止不住內心的躁動,有種“風雨欲來風滿樓”的感覺。
詞中的豪氣還體現在周瑜形象的塑造上。在《詞》的第壹部中,“周郎”與“赤壁”並稱為“赤壁”,肯定了周瑜在赤壁之戰中的決定性作用,表達了詩人對周瑜的敬仰之情。當妳在下壹部電影中聚焦他的才華和功勛時,英雄形象就變得特別鮮明。開頭提到“小喬初婚”,看似突兀,卻有詩人的深意:壹是說明周瑜指揮赤壁之戰時年紀很輕;第二,美女襯著主人公更足以展現他當時的春風;更重要的是,大喬,小喬的妹妹,是孫權的嫂子。所以周瑜和孫權被委以君臣之義,家中又有親戚,所以能取得孫權的絕對信任,這是他建功立業的重要條件。那麽,周瑜迷人的外表和出眾的才華,用“英姿颯爽,英發颯爽”來形容,說明他的確是壹個可以擔當大任的利器。上面兩句是鋪墊,下面兩句為主:“羽扇黑絲巾,邊說邊笑,灰飛煙滅。”對於吳軍來說,赤壁之戰是壹場以弱勝強的戰爭,但作為吳軍統帥的周瑜不僅沒有膽怯,反而非常從容優雅。他裝扮成儒者壹般,談笑風生,壹把火將敵艦燒成灰燼。這種居高臨下的態度是多麽可敬啊!詩人這樣贊美周瑜,說明他渴望像周瑜壹樣為國建功立業。
有人說詞的最後壹層含有負面元素,與上述的英雄情懷不符。其實“感傷”是古詩詞中常見的語言,有很多含義。這裏主要是指詩人想建功立業的願望。“白發”使生活變得悲傷,但正如唐代詩人岑參所說,“灰頭土臉可能會為壹朵倒下的花而悲傷,或者藍色的雲羨慕壹只輕快的鳥。”這種悲傷是因為登頂世界之巔的野心沒有實現。“人生如夢”是詩人在抑郁狀態下自慰的詞,只是他沒有及時想到吃喝玩樂。他的“還江月壹尊”不過是為了傾訴江月的苦悶。縱觀全詞,可以說豪放中略帶蒼涼,蒼涼只是對豪放的補充,兩者並不矛盾。
2?對比和襯托
對比是指依靠乙方支持甲方,使甲方的特點或特質更加突出。比如這首詩,作者想塑造壹個周瑜的人物形象,卻從“千古風流人物”入手,引出赤壁之戰的“多少英雄”,最後聚焦周瑜,凸顯了周瑜在作者心目中的主體地位——他的感情主要歸於周瑜。襯托是壹種對比。壹方面,乙方支持甲方,但另壹方面,甲方也支持乙方..詞中的對比有兩種:壹種是實景與虛景相映,實景是作者親眼所見的赤壁之危,虛景是曹穎之焚,是作者的想象。兩者相映成趣,意味著虛與實的結合;另壹個是周瑜的“英姿英發”和作者的“早年生活,秀發”相映成趣。這個詞的跌宕起伏組織緊密,與作者巧妙運用這兩種表現手法有關。
鵲橋仙
閱讀提示和整體感知
秦觀詞的風格清麗雅致,語言樸實卻經得起咀嚼,自有壹番情趣。這首詩的內容來源於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本來就是壹個老題材,所謂“念叨七夕”是真的。但作者並沒有沿襲前人的先例,而是極力贊美這對情侶之間純潔高尚的愛情,讓人耳目壹新。
詩的第壹部分描述了這對夫婦在鵲橋相遇時焦慮而欣慰的心情,第二部分描述了他們將以長久愛情的誓言相互鼓勵。兩部電影結構相似,可分為兩層:前三句是物體,輕讀;最後兩句是主,可以重讀壹點。全詞的四層,類似於律詩中的起、承、轉、合,讀起來要有相應的聲調和鮮明的層次感。最後壹個小層,也就是那句“兩人相愛若久,必在早晚”,是這個詞的主旋律。讀這句話的時候,壹定要慢壹點,聲音柔和壹點,回味壹下——雖然這是壹句誓言,但應該算是兩個主角的內心獨白,用海誓山盟的語氣讀的時候,沒有回味可尋。
二、欣賞要點
說說這個詞的情感趣味。
馮旭曾在《宋六十壹家詞選》中稱贊秦觀:“其淺詞皆美,其淺詞皆好。”這個詞就是壹個極好的例子。接下來的面試我們壹層壹層來分析吧。
“薄雲靈動,飛星傳怨,銀漢暗。”寫的是夫妻倆在去見面地點的路上,語言真的很輕很淺。但是想想就很深情。字裏行間先有人物形象:織女是織錦高手,所以寫的是“嬌嫩的雲朵”,從中不難看出她今晚是穿著自織的織錦去見丈夫的。牛郎星比織女星更亮更有活力,所以用“飛星傳仇”來寫牛郎星。“飛”的人,和飛壹樣快;“恨”的人,怨恨離別的時間太長。因為這種仇恨,他渴望見到他的妻子。然後整個畫面出現了:此時此刻,他們正沿著鵲橋從銀河的兩邊往壹處走去;雖然銀河極廣,黑夜無邊,但他們的身影終於越來越近。
“金風玉露相逢,勝無數人。”這是劇情的發展。如果妳遇到壹個擅長造花言巧語的音樂家,妳壹定會在這個地方誇大其詞;但是,這個詞只有兩個簡單的句子:壹個是相遇的季節,壹個是這樣的相遇遠勝於人間夫妻的相遇。值得品味的是“金風露”這句話,它不僅指的是秋風露珠,還有壹層象征意義——是象征著此刻情侶的幸福時光,還是象征著他們愛情的高貴和純潔?讀者可以自由思考。至於“戰勝無數人”的深刻內涵,暫且當做懸念吧。看完下壹部片子,妳自然就知道了。
“柔情似水,禮如夢,不忍回橋。”講的是情侶見面時的心情。“柔情”這壹句重在情態,對事物寄托情意,將兩位主人公的柔情比作銀河之水,蘊含著漣漪蕩漾、綿綿不絕的意味。“禮”句重在心態,說的是相見恨晚,見之即驚,驚而後喜,喜而疑是夢。作者同時代人嚴有言:“今宵留銀照,恐再相見是夢。”可見,這是久別的人共同的心態。但這畢竟不是夢,因為“回家”已在身後,但夫妻倆卻不忍回首,可見他們如膠似漆的感情——短暫的相遇,是之後漫長分離的開始。太可惜了!但這並不是“勝在天下無數”的地方。
“如果兩人感情長久,早晚都是!”這是詞的結尾,寫了兩位主角的心願。意思是雖然見面時間極短,但只要雙方真心相愛,立場堅定,每年都會有這樣的見面。這是無盡的愛,永恒的愛;即使夫妻日夜形影不離,也會有妳去哪裏的壹天。比起世間有盡頭的愛,這永恒的愛難道不是“多過無數”嗎?這就是短暫和永恒的辯證法。至此,這個詞的主題已經升華到了壹個哲學的高度。
以上都是對Ci的評論。至於作者意圖中是否有多情夫妻不能長久相聚的悲情成分,只能說可能有,但無論有沒有,就詞的情感趣味而言,確實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
聲音緩慢
閱讀提示和整體感知
這首詩是李清照後期的重要代表作。這是壹部傷感而感傷的作品,其風格與他早期的作品如《梅子》和《醉花吟》明顯不同。據南宋張《閨兒集》所載,此詞乃女詩人喪夫後不久所作。這個說法大概是可信的。在這首詩中,作者試圖渲染“悲傷和痛苦”的氣氛,反復講述她極度的孤獨,這壹切都暗示了她失去丈夫的悲痛。讀這首詩,首先要細細品味女詩人的深切哀悼。
此字用入聲韻,韻腳依次為求、悲、息、急、識(第壹片);積,挑,黑,滴,得(下壹塊)。這種語氣在今天的普通話中已經消失了。當然,我們只能用普通話閱讀。閱讀時,我們可以把押韻上的單詞讀得短壹些,適當停頓,也可以營造出適合單詞內容的氛圍。
二、欣賞要點
1.重疊詞的使用
北宋詞界從歐陽修名句《庭院深深》(詞“蝶戀花”)中走出來,疊字的運用受到樂人的高度重視。李清照很喜歡這種壹字三折的形式,曾多次模仿,但她並不停留於此,而是努力創造新的形式。她的努力在這個世界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這個詞的第壹句後面是七對重疊的詞。“尋尋覓覓”的人,尋尋覓覓。這位女詩人不相信她的丈夫已經死了。迷迷糊糊中,她覺得老公還在家裏,就壹直找,壹個地方找不到,又去了另壹個地方。然而死人是不會復活的,這樣反復尋找的結果只能是:“枕席會轉,床會空;床空塵清,室空來恨臺。”(潘嶽《哀》詩)至此,女詩人自然會覺得眼前的情形是“冷冷清清”的,毫無生氣。在這樣的情境下,過去悲傷的場景浮現在腦海中,“悲從中來”的感覺油然而生。可以看出,這七對疊字生動細致地刻畫了女詩人在丈夫死後的心理過程,表現了她深深的悲痛。也有人認為詞總是晚年淒涼。
2.觸景生情,越走越深。
女詩人在表達了自己的悲傷之後,想到了“死”。“會休息”字面意思是維護身體,深層意思是壓抑自己的悲痛,回到平靜的狀態。但是,做到這壹點很難!眼前的壹切會讓她覺得“物是人非壹切都完了。”所以這個詞在“最難死的事”這句話下面分了四層,壹層又壹層的深去寫她無盡的悲傷。首先,她想借酒澆愁,沒想到,狂風突然刮起,讓她失去了理智。她很清楚,“三杯兩盞酒”並不能驅散她心中沈重的愁雲。其次,她無聊地仰望天空,正巧大雁飛過,勾起了她對往事的回憶。以前,老公不在身邊的時候,看到他們,我會有“誰送雲錦書”的喜悅,但以後,老公再也不會給她寫信了。如何消除這種仇恨?再往下,轉到作家面前的場景:“黃花堆滿地,憔悴殘損。現在誰能摘呢?”這分明是說,女詩人有采黃花裝飾書桌的習慣,但如今丈夫去世了,她也無心再這樣做了,只是任其自落,以至於“堆得滿地都是”,壹片淒涼敗落的景象!最後,女詩人獨自“望窗”,希望天快點黑下來,讓這壹切觸動她生死的場景都淹沒在這沈沈的夜色裏,可偏偏此時又下起了毛毛雨,打在窗前的飛機葉上,仿佛打在她破碎的心上...
“壹個詞‘愁’怎麽能是這次最好的”這個詞的結尾句,含蓄地闡明了整個詞的主旨,意思是說女詩人此刻的情緒狀態絕不是壹個詞‘愁’能做到的,而是比‘愁’要深刻得多,凝重得多。之所以說它深沈凝重,是因為它是壹種悲悼之情,我們可以從詞中的壹切藝術細節中感知到。但是,女詩人沒有說清楚,也許是因為不忍心說。她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
永於樂京口顧北亭懷舊
閱讀提示和整體感知
《長恨歌》有兩種風格,平韻和柔韻。此調為溫和韻,上下片四韻,其後為地、處、居、虎、護、路、鼓、無等字;當押韻讀得很大聲,然後稍有停頓,層次自然就清晰了。這種語氣的句法多為四句,但有五六句的束縛。基本節奏模式為“××××××,×××××,×××××××× (××)”,依次變化。還有另外兩三句話(有的書把它們和下壹句合在壹起),提示的語氣壹定要讀。
讀這首詩,作者深感憂憤,忠義之心昭然若揭。要保持壹種豪邁的口吻,尤其是它的最後壹句話“誰問:廉頗夠吃了嗎?”,這是全詩的主旨。要讀懂作者的英雄氣概,不要把它當成悲觀或者怨恨。
這首詩是詩人鎮江知府寫的。宋寧宗嘉泰四年(1204),當政的周瀚意欲北伐鞏固自己的地位,任命辛棄疾為鎮江知府。鎮江靠近抗戰前線,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棄疾上臺後為北伐做了大量準備,但他不同意周瀚立即北伐的主張。韓沒有聽他的勸告,後來他被調離鎮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首詞相當於韓的壹部《勸諫書》。第壹部分通過對孫權和劉裕的歌頌,表現了作者抗金救國的遠大抱負。第二部分,宋文帝、劉義隆倉促北伐失敗的史實警示當局不要急於用兵,表現了作者恢復大業的遠見卓識。
二、欣賞要點
1?用文字表達事物
用事是用典的壹種方式,即用歷史故事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辛棄疾用的東西很多,大部分與作者的政治態度和個人經歷有關,尤其是這首《詠漁樂》,除了回顧作者43年前回宋的經歷外,其他都是事。世界各地的評論家對此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如何看待事物的使用,是能否正確鑒賞辛詞的壹個重要問題。
先說詞。需要註意的是,這並不是用歷史學家的方式來評論歷史人物,而是用歷史人物來表達自己的臂膀。現在詩人已經來到了當時的抗戰前線,他渴望實現自己復辟中原的夙願。他很自然地會對這個地方取得巨大成就的英雄們表示欽佩——這也意味著用英雄們的成就來鼓勵和鞭策自己。這文筆可謂深刻。其次,詞中還有壹條明顯的敘事和抒情線索:詩人知道此地在三國孫權時代曾有繁華景象,欲探其遺跡,卻未見其蹤,昔日的“舞亭歌臺”已蕩然無存,令他深受感動;但他在“夕陽草樹”的樹蔭下看到了劉裕故居,於是腦海裏浮現出壹幅當年劉裕北伐的畫面。他對劉裕“吞萬裏如虎”的形象興奮不已。看完這些,壹個有著復興大計的愛國詩人的形象,難道不是生動地呈現在我們面前嗎?毫無疑問,這種寫法在藝術上極其成功,無可非議。
我們來談談這個詞的下壹個部分。從壹開始就是壹幅令人壓抑的歷史畫卷:王在元嘉年間“倉促”出兵北伐,慘敗。這是詩人追溯歷史,旨在吸取教訓,不打無準備之仗。既然上壹部電影已經講了北伐的宏願,那麽在這裏講北伐的基本原則也是極其自然的。這是詩歌中常見的諷喻,因為當時當權的周瀚急於做事,主張立即出兵。詩人這樣寫,含有委婉和勸誡的作用,不應與政治理論混為壹談。接下來的事情就是北魏偉大的皇帝拓跋濤在靠近長江的瓜步山上建了壹座宮殿。詩人借此機會說,淪陷區人民安於外國統治,不迅速尋求光復,後果將不堪設想。詩人把這個意思藝術地融入到“佛寺下壹只烏鴉社鼓”的畫面中,頗發人深省。最後,通過廉頗對趙的思念,表達了作者的悲憤之情,結束了全詩,不僅使抒情達到高潮,而且生動地再現了詩人的自我形象。
縱觀整首詞,雖然用的東西很多,但抒情脈絡清晰,詞中涉及的歷史故事都以壹幅畫面呈現在讀者面前,詩人的思想感情也讓人覺得觸手可及。總之,它用藝術形象來表達詩人的政治立場和觀點。這是辛詞的壹大特點,只有把握住這壹特點,才能正確地欣賞辛詞。
2?名句賞析
“在舞臺上跳舞,風雨總會把風吹走。”這句話的意思是孫權的浪漫余味已經不存在了。“舞亭唱臺”是承平氣象的象征。孫權處在壹個群雄紛爭的時代,而吳燦是和平的,因為他能確保自己的國家不被外敵入侵。“風流”指的是孫權的偉大才華和成就,這裏引申為孫權的遺跡。“雨吹風”指的是歷史的風雨。自孫權以來,京口壹帶屢遭兵殺,辛棄疾至今已近千年,此時孫權的浪漫余味已蕩然無存。詩人感嘆眼前的景象,可見他對孫權的敬仰和對時局的擔憂,忠義如日月。
"誰能問:廉頗夠年齡吃飯了嗎?"這是詩人自己和廉頗的情況。這位詩人今年64歲了,但他仍想報效祖國;可惜周瀚沒有接受他的緩兵之計,壹些小人從中挑撥,讓他感到憤慨。他很可能會被統治者拋棄,就像著名的趙國名將廉頗壹樣。他的猜想很快成為現實——周瀚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當”為名,解除了他的職務。
揚州蠻
閱讀提示和整體感知
姜夔作詞時,往往是自己作曲,而不是現成的曲子,所以銘文是統壹的。這首詞寫的是揚州戰後的景象,也是壹首慢詞,所以叫“揚州慢”。慢詞根據曲調舒緩的慢歌填詞。壹般都比較長。慢調不同於長調,長調僅指字數,習慣上用91字以上作為長調;慢調是指舒緩的曲調,相當於現代音樂中的安坦特或倫托。讀這個單詞的時候,要慢慢讀,句後停頓很久,慢慢讀。
這首詩寫於宋孝宗惜春三年(1176),詩人21歲。
揚州在隋唐北宋時期曾是著名的繁華之地,但在南宋初期遭到金兵的兩次洗劫,變成了壹座空城。詩的第壹部,我先描述了我所看到的,用“麥滿青”勾勒出揚州全景,再用“廢塘樹”點綴,整個畫面顯得壓抑而冰冷。我聽到的之後,用“清角吹寒”渲染空城的荒涼氣息。在下壹部電影中,我寫下我的想法。第壹,我想象唐代詩人杜牧今天回到揚州,說明揚州已經被“驚世”和“難賦”破壞到了不可言喻的程度。然後重點寫出月夜二十四橋的淒涼景象,用“橋邊紅藥”曲折地展現揚州人被劫後的悲慘生活。詞的主題是詞前序言中提到的“別離之悲”。
朗讀時,首先要把字裏行間所寫的內容全部變成自己的“視頻”,才能體會到詩人對祖國山河破碎、人民不幸的極度痛苦的心情。
二、欣賞要點
1?情景交融、虛實結合的寫作方法
字首白寫:“淮左杜明”,表示揚州是人們向往的大都市;“竹西之美”讓人想起唐代杜牧的詩“誰知竹路西,宋吹揚州”。這就是作詞人想象中的揚州繁華圖景。再有就是虛實結合:《春風十裏》,也是杜牧的詩,表現的是當年揚州十裏長街的繁華,是虛構的寫法;《讓麥子都綠了》,寫出詩人今天看到的慘淡局面,才是真正的寫作。這兩幅對比鮮明的畫面,自然包含了詩人往日繁華落盡的情懷。由此轉而直接抒發感情,以“胡馬窺江”表達對侵略者的憤恨,以“池中廢樹,談兵厭”揭露侵略者給揚州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也表達了詩人對揚州人民的同情和傷天害理的情懷。最後以“清角吹寒”的聽覺細節渲染悲涼氣氛,指出揚州已成“空城”,初步寫出詩人的“離愁”。從詞的構成來看,“空城”二字確實是全詞。寫完《野麥》、《廢池》、《清角》之後,詩人用它來綁最後壹部片子,正是“壹篇文章的警示策略。”
下壹部還是以《空城計》為主線,分為兩層:第壹層是空寫,用杜牧的《太重不足為奇》和《太難付出親情》來反映今天的揚州是多麽的悲涼;後面壹層其實是寫的,寫的是揚州的著名景點二十四橋。二十四橋在唐代曾是遊客聚集的地方。杜牧曾用“月夜二十四橋,玉人教簫”來形容那裏的歡樂景象。然而今天卻是如此淒涼,讓人不忍目睹。這是它的寫法。然後詩人把目光聚焦在橋邊的紅藥上,坦然地說:“我知道每年該為誰而活了!”"
縱觀全詞,有虛有實,有景有情,反復循環,跌宕起伏,讀來頗有身臨其境之感。
2?引用以前的詩
引用前人詩詞是詞中的又壹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