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白山是我國與五嶽齊名、名光秀麗、景色迷人的關東第壹山,因其主峰白頭山多白色浮石與積雪而得名,素有"千年積雪為年松,直上人間第壹峰"的美譽。主峰海拔2749米,海拔2500米以上的山峰有16座,總面積8000余平方公裏,素有"立體資源寶庫"之稱。而在長白山豐富的自然景觀中,天池是最具風姿、最為壯麗和最具有神秘色彩的。海拔2189米的長白山天池是我國最高、最深、最大的火山口湖,總蓄水量20億立方米,水面面積9·8平方公裏,平均水深204米,最深達373米。天池池水常年清澈碧綠,從空中俯瞰宛如平鏡。由於海拔高,天池水溫只有0.7攝氏度到11攝氏度。
長白山是壹座休眠火山,由於長白山獨特的地理構造,其景觀也綺麗迷人,30多處景觀,處處秀麗誘人,馳名中外,登上群峰之冠,可謂"壹覽眾山小",令人大開眼界,嘆為觀止!由於山地地形垂直變化的影響,長白山從山腳到山頂,隨著高度的增加形成了由溫帶到寒帶的4個景觀帶,這種自然多彩的垂直景觀帶在世界上是罕見的,"壹山有四季,十裏不同天"。
長白山還是壹座天然的大博物館,稀有生物資源的儲藏庫,關東三寶:人參、貂皮、鹿茸的盛產地,為地球上很少遭到人類破壞的原始生態保留地,不僅被列入國家級重點保護區,而且被歸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生物圈自然保護網。
長 白 山 介 紹
--------------------------------------------------------------------------------
長 白 山 介 紹 人間聖境,天之長白!
長白山位於吉林省東南, 東經100°10'~100°20',北緯40°10'~100°20'之間的地帶。是中、朝兩國界山。是圖們、鴨綠、松花三江之源,國家AAAA級風景區。聞名中外的美景,壹望無際的林海,以及棲息其間的珍禽異獸,使它於1980年列入聯合國國際生物圈保護區。
長白山是壹座休眠火山,歷史有過數次噴發。因此形成的獨特的地貌景觀神奇秀麗、巍峨壯觀、原始自然,風光無限!未來者無不向往,已來者無不留連。83年夏,鄧小平同誌登上長白山極頂,題寫"長白山"、"天池"橫幅,並發出贊嘆:"人生不上長白山,實為壹大憾事!”
在億萬年以來的地質歷史上,長白山地區經歷了蒼海桑田的變遷。最初,這裏被海水淹沒。到處是壹片汪洋大海,後來由於地殼的上升,海水退出,地表重新露出水面,在陽光、雨水和氣候變化等外力作用下,地面巖石遭受風化和破壞,最後長白山還經歷了火山爆發和冰川的雕塑,形成今天的地貌景觀。
在距今約3000萬年前,即第三紀的時候,地球進入了壹個新的活動時期,即地質學上所說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在大約2500萬年的時間裏,長白山地區經歷了4次火山噴發活動,玄武巖漿從上地幔出發,沿著地殼中的巨大裂隙不斷上湧,以巨大的能量噴出地表(地質學上稱為裂隙式火山噴發)。攜有強大沖擊力的巖漿,將原來的巖石及巖漿中先期凝固的巖塊及火山灰、水蒸氣等噴向空中,然後在重力和風力的作用下降落到火山口周圍或壹側,堆積成各種火山地貌。由於玄武巖漿粘度較小,在地表的流動速度較快,流淌的距離較遠,所以形成了廣闊的玄武巖臺地。長白山區沿北西方向分布的南崗山脈,長虹嶺及影壁山等長白山主峰的基底均為此期形成的玄武巖臺地。
在距今約60萬年至1500萬年(第四紀中-晚更新世)期間,長白山區又經歷了壹個地殼活動的時期,地質上稱為白頭山期。這個時期發生了4次火山爆發,爆發方式以中心式為特點,地下巖漿沿著深斷裂的交匯處形成 的筒形通道上湧,在地表構成了火山錐體地貌景觀。
第壹次火山噴發形成的距今60萬年左右的噴出物構成了長白山火山錐體底板;第二次火山噴發在距今40-30萬年左右,此次噴發持續時間較長,巖層分布面積廣 ,厚度大;第三次火山 噴發在距今20-10萬年左右,最後完成了長白山火山錐體形態;第四次噴發大約在距今8萬年左右,以小規模火山活動為主,熔巖流覆蓋在火山錐體某些部位之上。至此,長白山主峰形成了。
在以上4次火山活動中,每壹次噴出的火山物質都使火山增高200米以上。同時,在主火山口周圍,還形成了壹些小的寄生火山口。此後,長白山進入相對穩定時期。
在距今11000-15000年(第四紀全新世期間),火山再次復活,噴出了大量的灰白-淡黃色浮巖,局部厚度達60米。這次猛烈的火山爆發,使火山錐頂部崩破塌陷,形成了漏鬥狀火山口。當火山噴發強度及熔巖溫度逐漸降低時,熔漿在火山通道內逐漸冷凝並堵塞火山通道。在火山作用停止後,火山口內接受大氣降水和地下水的不斷補給,逐漸蓄水成湖,形成火山口湖。這就是聞名遐邇的長白山天池。
長白山火山口湖的周圍,群峰屹立,其中超過2500米的山峰就有16座,其他山峰高度均在2300米以上。山頂部幾乎全由距今12000年前後噴發的火山灰和淡黃色浮巖所組成。山峰陡峭嵯峨,挺拔峻秀,如蓮花、似竹筍,十分壯觀,與天池碧水交相輝映,美不勝收。
當長白山主體形成後,該區進入了火山爆發的間歇期,地殼運動相對穩定。但是,在地質歷史的長河中(地球形成距今至少有46億年,長白山區的地殼演化也進行了約32億年),長白山的地質演化歷史只是短短的壹瞬間。長白山火山爆發的歷史就更加短暫了,但至今還沒有死去,只是處於休眠狀態,稱為休眠火山。據史料記載,自1597年以來,長白山火山曾有過三次小規模的間歇式活動。
第壹次噴發是在1597年8月26日(明萬歷二十五年)。據目擊者記載,當時有“放炮之聲,仰見則煙氣張天,大如數摟之石,隨煙折出,飛過大山後不知去處”。
第二次噴發是在1668年(清康熙七年),長白山區下了壹場“雨灰”(即火山灰)。
第三次噴發是在1702年4月14日(清康熙十壹年)。據史料記載:“午時,天地忽然晦螟,時或赤黃,有同煙焰,腥臭滿室,若在烘爐中,人不堪重熱。四更後消止,而至朝視之,則遍野雨灰,恰似焚蛤殼者”,“同月同日,稍晚後,煙霧雲氣,忽自西北,地昏暗,腥臭襲人之衣裙”。又據《長白山江岡誌略》記載,長白山附近有“炭崖”,“崖底出木炭甚多,獵者每拾以為炊,土人因其出於地中,故以神炭呼之,...過此拾有數塊,燃之以烤鹿脯,與尋常木炭無異。但以兩丈深之土崖,能產木炭,大者拱把(兩手合圍-作者註),小者壹握。”經地質工作者考證,這些木炭是由於這次火山噴發時高溫的熔漿將樹木烘烤、燃燒炭化的結果。
長白山火山目前處於休眠期。在海拔兩千多米的山上,有多處溫泉不斷從地下溢出,這說明,地下仍孕育著巨大的能量。據近代地震觀測, 長白山區地殼相對穩定。 長白山目前尚無火山噴發的征兆。
長白山有語言和文字留傳下來的歷史,可以上溯到最早也只有4000多年。在我國最早的壹部地理學著作《山海經》中,就曾經有所記載。這部書傳說是大禹之子伯益所著,詳細地記載著其父大禹王治水時所經過之地。
sunfish
查看公開信息
訪問 sunfish 的個人網站
查找 sunfish 發表的更多帖子
2006-11-15, 23:11 默認字號 9pt 10pt 11pt 12pt 13pt 14pt 15pt 16pt 17pt 18pt 20pt 25pt 30pt 35pt 40pt 45pt 50pt 60pt 70pt 80pt 90pt 100pt #2
sunfish
追求真理
註冊: 2006-11
帖子: 29
社區資產: 回復: 長 白 山 介 紹
--------------------------------------------------------------------------------
不鹹,在蒙古語中是神仙之意,在東北居住的各少數民族----慎慎、沃沮、扶余、鮮卑、高句麗、蒙古、契丹等,都有對東北境內這座最大的高山景仰和神化,許多有關天女不孕而生的神話都寄托在這裏,因此,都稱這座山為仙山。那部記載著域內域外名勝山水的先秦著作《山海經》,也便將長白山稱之為不鹹山(即神仙山)
在此之後,魏晉時期所著的《後漢書東夷列傳》中有記載曰:“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玄菟徙居勾麗,自單單大嶺以東,沃沮貊悉屬樂浪。”這句話是說,在漢武帝出征朝鮮之後,漢武帝之子漢昭帝於始元五年(公元前82)便將玄菟人遷居於高句麗之地,自單單大嶺(即長白山)以東的沃沮族、穢貊族皆歸屬於樂浪。這裏的“單單”二字,與滿語中的珊延相近。珊延,即白色的意思;珊延大嶺,即白色的大山。
以後,在《北史列傳-勿吉》篇中又有記載:“漠河了南有縱太山者,華言太皇,俗甚敬畏之,人不得山上溲汙,行經者以物盛雲。上有熊羆豹狼皆不害人,人不敢殺。”與肅慎、女真、滿族,是同壹民族,不過居地更稍北壹些。這段話裏是講,漠河國南境有座大山,指的就是長白山。在南北朝的其他書籍裏(例如《魏書》《齊書》等),也常有“縱太山”、“縱白山”之稱出現。後來,又可在《唐書-東夷列傳》看到有關的記載:“漠河居肅慎地,栗末部最南抵太白山,亦曰徙太山,與高麗接。”可見,當時對長白山的稱呼極不統壹,有的叫縱太山,有的叫徙太山、縱白山、太皇山不等。
直到東北的契丹族和女真族定鼎中原,建立起遼王朝和金王朝之後,對於東北的第壹座高山,才算出現了規範化的稱呼----長白山。在《契丹國誌》中有記載曰:“長白山在冷山東南千余裏......禽獸皆白。”後來在《金史.本紀三十五》中記載曰:“女真地有長白山。”
特別要指出的是,在中原建立起金朝的女真族,壹直把長白山作為他們的發祥地,經常要對長白山頂禮拜,以求保佑其國運昌隆,帝祚永延。金世宗完顏雍剛剛登基不久,就於大定十二年(公元1172)冊封長白山為興國靈應王,並命當時著名文人。翰林院修撰黨懷英修撰《封長白山為靈應王冊文》,文中極力把長白山神化起來說:“自兩儀剖析,山嶽神秀各鐘於其分野。國將興者,天實作之。對越神休,必以祀事。故肇基王跡,有若歧陽,望秩山川,於稽虞典。厥惟長白,載我金德,仰止其高,實惟我舊邦之鎮......”
文中把長白山稱之為神山秀嶽,用“載我金德”“仰止其高”等最高的贊語來形容它,可見對這座塞外名山的崇仰恭敬。因此皇帝又於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在長白山北建立靈應王神廟,命大臣持節備禮並帶著這份《冊文》前去祭奠。
到了清代,對於長白山的崇仰更是登封造極,不僅聘延文人為其編造了仙女吞朱果而生愛新覺羅氏之先人的神話;而且樹立柳條邊封禁長白山區為聖地,禁止民人進山放牧、狩獵和采參。清代的幾位有作為的皇帝康熙、乾隆、嘉慶都親自來東北祭禮其祖先的發祥地---長白山。他們雖然沒有登到長白山天池之畔,瞻仰其祖先的誕生之地,但有的已經到了周邊地區(吉林市的大、小船廠、開原縣的威山堡等地)。而且,還寫了大量的詠贊和祭告長白山的詩文。康熙有《望祀長白山》的詩和《祭千長白文》(兩篇),乾隆有《祭告長白山文》五篇,嘉慶有《長白山告祭祝文》二篇,寫得都是有聲有色,嘆為觀止的。
康熙的《祭告長白山文》說:“惟神傑峙東,維協扶景運。疏江匯海,薦瑞凝祥。著靈異於萬年,溥蕃滋於庶類”。“朕惟國家受命凝庥,則山川百神罔不協瑞。矧溯興亡之跡,推翊運之祥,尢宜肇與明,誕加顯號。蓋自天作高山,形於歌頌,其來舊矣。惟神秀結東陲,澤均厚載,浚發三江之脈,廣延千裏之區,極敷雲泄雨之奇,宏濟物利民之用,神山異跡莫有與京。”乾隆所寫的祭告文章:“奧我清初,肇長白山。扶虞所錘,不顯不靈。周八十裏,潭曰闥門。鴨綠、混同、愛滹三水出焉。帝用女天妹,朱電磁波是吞。爰生聖子,帝用錫以姓曰覺羅,而徽其稱曰愛新。是翦是除,匪安匪康,乃有葉赫、輝發、界藩......
直到清末,安圖縣劉建封還向朝廷上折奏請曰:"長白山為我朝發祥之地,天生聖人,削平區域於萬斯年",因此他建議上山重修神廟,以供俸長白山之神。經朝遷批準,這位知縣組織人馬四次登山察視,並攝下長白山名勝之地的照片40余張,歸後編成《長白山靈跡全影》影集呈奏於朝廷。
歷代文人從金元到明清,以長白山為題材寫的詩歌、散文甚多,不勝枚舉,許多佳作,膾炙人口,現僅將各朝各代的代表作列舉出壹二,以饗讀者。
金代中期最大的文人趙秉文(1159--1233,字周臣),金大定二十五年(公元1185)中進士,官至禮部尚書,晚年歸隱故鄉河北磁縣,因家有堂名閑閑堂,因而自號閑閑老人,曾著有稱絕於壹時的長詩《長白山行》:“長白山雄天北極,白衣仙人常出沒。王龍垂爪落蒼崖,四江飛下天紳白。匹馬渡江龍飛天,雲起侯王化千百。至今甲第多屬籍,時清球馬爭馳突。錦韉貂帽獵春風,五陵豪氣何飄忽。前年北騎瞰中原,準擬長城如削鐵。群家兄弟真連璧,胸中十萬森戈戟。向曾論事天子前,漢庭諸人動顏色。心知不易壹囚命,顧肯貪功事無益。西南方面應時須,帝日來前無汝易。從來十益不補損,三輔肖條半荊棘。瘦妻曉曳耙女扶犁,惟恐官軍缺糧給嗚呼瘡痍尚未復,且願休兵養民力。老夫謬忝春官伯,白首書生不經國。佇公功成歸廟堂,再獻中興二三策。
元代詩人王結(字儀伯,河北定興人,元武宗時中進士,順帝時累官至翰林院學士、中書左丞),在其所著長詩《遼東高節婦》中,也著力地描述了長白山:“天東長白近蓬瀛,縹渺仙人玉雪清。鳳去紫簫聲己絕,青鸞獨跨上瑤京。”詩中把長白山比作海上的仙山蓬萊與瀛州,說有玉潔冰清的白衣仙人常在山上出沒,這與歷代有關長白山的神話傳說是壹致的。
歷史上,長白山天池壹直在中國境內,元、明、清史料中均有左證, 即使在日本統治朝鮮時期,天池也在中國版圖。中華人民***和國建國後的中朝蜜月期間,考慮到朝鮮勞動人民的無產階級感情,中國政府才正式將天池的約53%劃歸朝鮮。
如今的長白山已經成了旅遊休閑的勝地,各地遊客雲集於此、流連忘返。人說“桂林山水甲天下”,和長白山比,桂林山水太秀氣。人說“五嶽歸來不看山”。和長白山比,五嶽還不夠大氣。百聞不如壹見,您還是來親自目睹壹下長白山的迷人風采吧!
故選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