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從現實生活中兩個孩子的爭論中妳能學到什麽?

從現實生活中兩個孩子的爭論中妳能學到什麽?

忽略地球的公轉,只考慮自轉。從太陽中心到地球表面的壹個固定點,早上壹定是很長的距離,中午壹定是很短的距離。只是這個距離的變化不足以造成中午熱早上涼。中午的熱,早上的涼,都是太陽的入射角造成的,並不是“兩個孩子爭論壹天”所說的道理。這篇文章是壹個寓言故事。文章描述,在古代,兩個孩子依靠自己的直覺。壹個認為太陽早上離人近,壹個認為太陽中午離人近。因此,他們各持壹端,爭論說,即使像孔子這樣有學問的人也無能為力。這個故事說明,為了認識自然,探索客觀真理,要敢於獨立思考,大膽質疑;也說明宇宙是無限的,知識是無限的,即使是最有知識的人也會知道壹些東西,學無止境。這個故事可以分成三部分來理解。先寫孔子和魯豫的爭論,指出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原因。兩個孩子在不同時間對太陽離地球有多遠提出了兩種完全不同的觀點。然後寫兩個孩子用人們日常生活中能體驗到的直覺(視覺和觸覺)來闡明自己的觀點,以反駁對方的觀點。最後寫到孔子與兩個孩子的爭論無法定論,導致他們“笑”了。全文不過百余字,卻能給人很多啟發。通過對話描寫來表現人物,展開故事,是語言表達的特點,表現了兩個孩子的天真可愛和孔子謙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編寫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了解古代漢語的語言特點,同時認識到知識無止境,學習無止境。古今詞義不同,是學習這篇文章的難點。比如《太陽升起來了我要親近人》中的“去”的意思,就和現代常用的意思不壹樣。另外現代漢語中很少出現“誰”“如”這樣的詞,這樣的詞應該是學生能理解的。以下翻譯僅供參考。孔子東遊,途中看到兩個孩子在爭吵。孔子問他們爭論的原因。壹個孩子說:“我覺得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近,中午的時候離人遠。”另壹個孩子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很遠,中午時離人很近。前壹個孩子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大如車篷,到了中午就小如碗口。不是遠小近大嗎?”另壹個孩子說:“太陽剛出來就涼快,中午把手伸進熱水裏都熱。近熱遠熱不是很爽嗎?”孔子聽了,無法判斷誰是誰非。兩個孩子笑著說:“誰說妳有學問了?”

學習目標

1.學習本課三個生詞,並能根據課後筆記疏通意思。2.帶著感情讀課文。背誦課文,復述故事。3.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古人善於思考、大膽質疑的認識自然、尋求真理的精神,以及孔子謙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會到學無止境的道理。

教學建議

1.課前,老師可以查閱課文中涉及的科學常識。還可以安排學生問“白天太陽和地球的距離有變化嗎?”?為什麽太陽早上看起來大,中午看起來小?為什麽早上感覺比較涼,中午感覺比較熱?".2.雖然這篇文章很簡潔,但學生閱讀和理解古今字的不同含義仍然很困難。比如現代文本中很少出現的語氣詞“戶”,在文章中出現了三次。解決這個困難有三個步驟。(1)讀完課文後,學生可以根據筆記理解每個句子的意思。對於不懂的學生,老師可以稍加指點,讓學生理解上下文。(2)反復閱讀,理解故事內容。(3)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故事。這個故事包含著深刻的道理。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討論和交流他們讀完這篇課文後的想法。應該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多角度感受。比如兩個孩子喜歡探索,精神可嘉;兩個孩子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結果也不同;孔子能正確對待孩子的問題,實事求是。文末孔子“不能定”,所以同學們要知道,很多自然現象對我們來說是常識性的科學知識,但在古代,由於科技不發達,很難解開其中的奧秘,所以孔子“不能定”是可以理解的。可見宇宙之大,學問之廣,上上下下,智者雖不能無所不知。孔子並沒有“以為自己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而是采取了“知其所知為知,不知為不知”的實事求是的態度。所以在教學的時候,不要以孔子為主題去理解。4.對於初學文言文的人來說,反復閱讀是最重要的方法。學習這篇文章還是要註意引導朗讀。大聲朗讀文章,並根據下面的提示讀出句子中的停頓。孔子東遊見/二孩/辯,問他為什麽。壹個兒子說:“我從/人近的那壹天/起,和/人遠的那壹天/起。“壹個孩子在壹天開始時走得遠,而/在壹天開始時/走得近。壹個兒子說:“太陽初升的時候,有汽車的引擎蓋那麽大,到了中午,就像壹個碗。是不是/遠的那個小/近的那個大?"壹個兒子說:"太陽初升時涼爽,正午時涼爽,像探湯。近者不熱/遠者不涼嗎?“孔子聽後,無法判斷誰對誰錯。兩個孩子笑著說:“誰/為妳/為誌虎?“兩個孩子的語言和對話描寫是老師引導學生朗讀的重點。在第二自然段中,兩個孩子在不同時間對日地距離提出了完全不同的看法,要指導學生用積極的語氣讀出自己的觀點和不妥協的態度。在第三和第四段中,兩個孩子根據自己的感受和經歷,提出證明自己觀點的理由,反駁對方的觀點。兩段在句式和結構上是壹致的,都以反問句結尾,所以要註意反問句的閱讀。其中《大如車罩》、《如探湯》要重讀,而《如菜碗》、《滄桑梁》要輕讀,使之以對比的口吻讀,形成兩峰對峙、無法辯駁、亟待解決的高潮。第五自然段,兩個孩子見孔子不能治國,就笑說:“智虎是誰?”也采用了反問句。這裏要明確的是,兩個孩子的笑聲不是諷刺,要指導學生讀出活潑輕松的語氣,以顯示孩子的天真和可愛。指導學生閱讀文言文要註意範文閱讀和導讀。在學生理解文章內容並能帶著感情閱讀全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分角色閱讀,並力求在課堂上背誦。5.課後拓展。建議安排壹次語文實踐活動,表演“新二孩辯論日”。活動開始前,老師提供了活動的思路:壹個現代少年穿越時空來到遙遠的古代,遇到兩個孩子爭論日本,兩個孩子要求少年做出裁決。活動中,先讓學生分組進行創意表演,然後在課堂上進行交流。

參考數據

1.本文選自《列子·唐雯》。《列子》相傳為戰國時期鄭人列禦寇(約公元前450-375年)所作,其中保存了先秦時期許多優秀的寓言和民間故事。2.孔子(公元前5565438年+公元前0-479年),他的名字叫仲尼。陸毅(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他壹生的言行被他的學生編成《論語》,流傳於世。3.太陽什麽時候靠近人?中午太陽在人附近嗎?還是早晚更接近人?比中午早壹點或晚壹點看到太陽,多半是人的錯覺;中午的陽光比早晚熱是因為中午的陽光直射,在大氣中的行程更短,吸收的熱量更少。首先要搞清楚為什麽人們在中午和早晚不同的距離觀察太陽。原因有很多:(1)地球是球形的,不斷旋轉。如果地球除了自轉沒有其他運動,且自轉軸垂直於太陽與地球之間的直線,那麽對於赤道上的人來說,太陽在中午總是比早晚近,這意味著距離相當於地球半徑的6 400公裏。(2)由於地球緯度不同,觀測者不壹定在赤道上。緯度越大,離赤道越遠,太陽中午和早晚的距離差越小。(3)地球不僅自轉,還繞太陽公轉。旋轉軸和旋轉軸是23?5角度。自轉軸的方向變化緩慢。所以中午太陽在天空中的高度壹年到頭都在不斷變化。(4)地球公轉的軌道是橢圓形的,所以地心到太陽的距離是逐日變化的。(5)壹年中日出日落的時間逐日變化,同壹天日出日落的時間隨緯度變化。(6)由於地球自轉軸方向的緩慢變化和行星引力對地球繞太陽軌道的影響,地球中心與太陽最近的日期並不固定。目前日心和地心最近的壹天是1月2日,此後每隔壹千年就是17.5天。鑒於以上原因,可以推導出壹個合適的公式來計算太陽與觀測者在中午和早晚的距離差。必要的信息可以在天文年歷中找到。計算結果如下:對於北緯40度的北京,目前1月22日至6月5日,太陽比日出更遠,2月初1,000公裏,3月初4000公裏,4月初6400公裏,然後差值減為零。6月5日以後,太陽中午比日出時近,7月初近5800公裏,9月中旬16000公裏,然後差縮小到次年1月22日。下午和晚上的區別很大。8月1日至12月15日下午比傍晚遠,其他7個半月下午比傍晚近,4月中旬達到近17000公裏。.....以上計算是在1954中進行的。但由於第六個原因在短時間內影響不大,上述計算結果仍然適用於未來100年。可見,壹切現象都必須用科學來解釋,才能正確。(戴文賽“太陽中午比早晚離我們近嗎?”) 4.上午近而冷,中午遠而熱的原因是什麽?太陽早上看起來比中午大。太陽是早上離我們更近,中午離我們更遠嗎?不是這樣的。在壹定條件下,人會對物體產生錯覺。壹個物體在壹些小物體中看起來更大,而壹個物體在壹些大物體中看起來更小。同樣,在清晨的陽光下,地平線上只有壹角是天空,其余都是背靠樹木和房屋。中午的時候,太陽背對著頭頂上極其巨大的天空,所以看起來中午的太陽比早上的太陽要小。此外,我們看到的白色圖形比同樣大小的黑色圖形要大。這在物理學上叫做“光降解”。當太陽升起時,周圍的天空是黑暗的,所以太陽顯得明亮,而在中午,周圍的天空是明亮的。相比之下,太陽和背景之間的亮度差異並不是那麽大,這就是為什麽我們早上看起來太陽比中午大。總之,太陽早上和中午離我們的距離是壹樣的,所以它的大小也是壹樣的,而且因為眼睛的錯覺,早上的太陽好像比中午的大。還有,中午比早上熱,是因為中午太陽比早上離我們近嗎?不完全是。這是為什麽呢?中午比早上熱是因為中午陽光直射地面,早上陽光斜射地面。可以看出,太陽直射時,地面和空氣在同壹時間、同壹區域接收到的太陽輻射熱比早晨太陽斜射時多,因此受熱最多。所以中午比早上熱。其實天氣的冷熱主要取決於氣溫。影響氣溫的主要因素是由太陽的輻射強度決定的,但太陽光熱並不是直接升高氣溫的主要原因。因為空氣對太陽光的直接吸收只是太陽總輻射的壹小部分,大部分被地面吸收。地面吸收太陽輻射熱後,通過輻射、對流等傳熱方式向上傳導到空氣中,這是氣溫升高的主要原因。總之每天中午熱早上冷,並不是因為太陽離我們地面遠。

編輯此課程計劃

淺析教材

《二孩辯日》是人教版修訂教材第十二冊的文言文。文章講述了在古代,兩個孩子依靠自己的直覺。壹個認為太陽早上離人近,壹個認為太陽中午離人近。因此,他們各持己見,無法爭辯。即使像孔子這樣有學問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斷。這個故事不僅滲透著積極認識自然、探索客觀真理、大膽質疑的科學態度;也說明知識是無止境的,學習是無止境的,有知識的人會知道壹些東西,所以要實事求是。文言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借助這篇文章,學生將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的語言特點,對學習文言文產生興趣,了解祖國悠久燦爛的文化,增強學習祖國語言的信心,為今後學習文言文打下基礎。

學習目標

4.根據課後筆記理解文章內容,掌握關鍵詞,反復閱讀課文產生自己獨特的感受,努力做到“熟讀成背誦”。5.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點,對學習文言文產生興趣。6.感受兩個孩子的聰明可愛和孔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教學過程

壹、復習舊知識,解題1。壹起看問題。2.通過已學過的古詩詞,得出對“日”字的理解。【老師】根據“溫故而知新”的古訓,引導學生以“日”字背詩。【學生】背誦詩歌,簡述詩中“日”字的含義。【教師】引導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理解題目,引出“兩個孩子在爭論太陽是什麽”的問題,便於進壹步學習課文。【設計意圖】構成文言文主體的漢字與現代漢語的漢字相似。從文題來看,古今意思大致相同。因此,如果學生從熟悉的古詩中得到啟發,就能體會到主題,消除學習文言文的恐懼,對學好課文有信心。2.千裏之行始於足下。4.談談自己的感受,明確方向。【老師】給學生壹個機會,說說自己第壹次接觸文言文的感受,及時總結,啟發學生思考解決學習問題的方法。[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提出學習課文的方法。5.合作學習,疏通文章。[教師]提醒學生用適當的方法理解和通順地閱讀課文。【學生】通過小組合作,選擇合適的學習方法,疏通文章。6.檢查學習效果。【老師】請參考筆記,用現代口語復述故事,根據學生復述的情況即興發揮。[學生]復述這個故事。【老師】展示壹組選擇題,讓學生選擇兩個孩子爭論的焦點,即解決課開始時的問題——“兩個孩子在爭論太陽的什麽?”【學生】通過“寫題板”的形式快速表達自己的選擇結果。【教師】在學生對課文基本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談談”對關鍵詞“笑”的理解,並適時給予指導。【師生同步】用圖文並茂的竹簡為媒體展示全文,反復閱讀,感受古代漢語的“韻律美”,達到耳熟能詳的效果,為更深入地理解課文做鋪墊。【設計意圖】“千裏之行”是指對課文的深刻理解,“始於足下”是指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起點。學生在老師的陪同下,用嘴和腦磨練自己的古文閱讀能力,同時感受到閱讀古文的樂趣。在多次閱讀中,學生不僅可以了解文言文的特點,還可以明確自己下壹步學習的方向。第三,書讀百遍,意義不言而喻。2.分組合作,找出“辯論”的觀點和理由。【老師】從文言文“簡潔”的特點出發,引導學生理解兩個孩子“辯論”的內容,區分“辯論”的觀點和理由。【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區分“辯論”的觀點和理由。3.檢查學習效果,讀課文。[教師]在學生分別報告兩個孩子的意見和理由的同時,完成黑板上的書寫。並引導學生反復閱讀。【學生】反復閱讀,深刻理解“笑”字。【設計意圖】在合作學習中,讓學生區分觀點和理由,感受兩個孩子爭論的氛圍,從而激發學生邊閱讀邊思考。經過反復閱讀,鼓勵學生對兩個孩子的“笑”有深刻而獨特的理解。從而闡明了“壹本書讀壹百遍,其意義不言而喻”的道理,學生對文本的“個性化感知”通過說話和閱讀展現出來。4.嘗試背誦,努力做到“熟讀成背誦”。(手機鏈接)四、知識無止境,學習無止境。1.解開“辯日”之謎。【老師】提出了“辯日”的是非問題。【同學們】齊心協力解開“辯論日本”之謎。[教師]利用媒體來“證實”學生的解釋。2.理性看待“孔子不能決定”。【老師】引導學生談談對“孔子不能作主”的看法。【學生】就“孔子不能決定”發表自己的看法,從而感受兩個孩子的聰明可愛和孔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設計意圖】為體現教學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落實,精心組織“如何看待孔子的優柔寡斷”教學活動,促使學生聯系現實生活,在熱烈的討論中,使學生體會到“知識無止境,學問無止境”的道理。第五,追憶“辯論日”,師生漫談。第三,回憶“學習過程”,寫出自己的經歷。【教師】總結這節課的“學習過程”,啟發學生寫出自己的收獲和體會。【學生】通過“寫題板”的形式,簡要總結自己“個性化”的情感體驗。4.談經驗。【師生同步】進行高效的思維互動與交流,拓展自己“個性化”的情感體驗。【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重溫本節課的“學習過程”,以啟發他們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進行體驗,用最簡潔的表達方式表達自己的體驗。這種體驗是獨立的、個性化的;始於“辯日”,但期望孩子能超越“辯日”的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