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有哪些歷史悠久的食物或食譜?

有哪些歷史悠久的食物或食譜?

1,糖葫蘆的原產地

糖葫蘆,酸甜可口,老少皆宜。它不僅好吃,而且很漂亮。紅色的山楂果實按照大小排列在竹簽上,包裹著晶瑩剔透的糖漿。賣的人經常把冰糖葫蘆放在特制的木棍上,像壹棵結滿果實的小樹,真的很吸引人。提到糖葫蘆的起源,還要說說南宋皇帝宋光宗。

南宋邵熙年間,宋光宗的寵臣黃貴妃得了壹種怪病。她突然變得面黃肌瘦,也不想吃東西。這位醫生使用了許多昂貴的藥物,但沒有壹種有效。眼看著貴妃壹天天病重,皇帝無可奈何,只好貼出名醫名單。壹個庸醫透露了名單,進了宮。他給貴妃把脈後說:“只要用紅糖熬‘糖秋子’(山楂),飯前吃5 ~ 10粒,半個月後壹定會好的。”貴妃服下此方後,如期痊愈。所以我很開心,我的生活也壹樣。

後來,這種又酸又脆又甜的山楂流傳到民間,成了糖葫蘆。

2.年糕的起源

春節期間,中國許多地區都講究吃年糕。年糕又稱“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人們的工作生活逐年改善。

作為壹種食物,年糕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1974年,考古學家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會遺址發現了稻種,說明我們的祖先早在7000年前就開始種植水稻。漢代人把年糕稱為“年糕”、“魚餌”、“糯米糕”。古人也有壹個從年糕到年糕的發展過程。公元6世紀,烹飪書《史記》載有制作年糕“白繭糖”的方法,其中說:“米若煮熟煮透,且比杵臼的更熱,則須煮得極熟,才不至於有米粒……”即糯米蒸熟後,煮成米飯,再切成桃核大小。

把米磨成餅的方法也是很早的。北魏賈思勰的《齊姚敏書》可以證明這壹點。制作方法是將糯米粉用絲篩過,再加水和蜂蜜揉成堅硬的面團,在面團上附上棗和栗子,再用竹葉包裹,蒸熟。這種糯米糕有中原特色。

年糕多由糯米粉制成,糯米是江南特產。北方沒有糯米這樣的粘糧,古時候最早引進的是粘黍(俗稱小米)。這種小米去殼粉,用水蒸熟後,呈黃色,粘粘的,甜甜的,是黃河流域人們慶祝豐收的美味佳肴。明朝崇禎年間出版的《京師風光略》壹文記載,當時的北京人會“正月初壹吃小米餅,過年糕”。不難看出,“年糕”在北方是“粘餅”的諧音。

據說最早的年糕是在除夕夜用來祭神祭祖的,後來成為春節的食物。

年糕不僅是壹種節日食品,而且隨著壹年的過去給人們帶來了新的希望。正如清末壹首詩所說,“人心高,和食作,使年比年好,以祈年景。”

3.巧克力的起源

最早的巧克力,起源於墨西哥的古印度人,是壹種含有可可粉的食品。它的味道又苦又辣。後來,大約在16世紀,西班牙人把巧克力做成“甜的”。他們將可可粉和香料混合在甘蔗汁中,制成壹種甜飲料。到了1876,壹個叫彼得的瑞士人別出心裁,在上述飲料中加入了壹些牛奶,完成了現代巧克力創作的全過程。不久之後,人們認為液體巧克力將被脫水並濃縮成便於攜帶和儲存的巧克力糖塊。

4.北京烤鴨的起源

烤鴨的祖先是西方的燒鵝。燒鵝的技術傳入中國有兩次,壹次是元朝,壹次是清朝。元朝時期,蒙古帝國占據了大片領土,從中國東部到地中海地區,都是他的地盤。所以凱爾波羅等西方人可以來中國。他們帶來了許多西方文化,包括大炮和烤鵝。元代有烤鴨店。為什麽從燒鵝變成了烤鴨?這是因為鴨子是中國的特產。清末,烤鴨的做法由燉改為掛,吃法也有明顯的山東特色。其實烤鴨店是山東榮成人開的。特點是蛋糕、大蔥或黃瓜、醬、鴨子壹起吃。蛋糕卷、大蔥、黃瓜和醬料是山東人最常吃的東西。而且這個時候烤鴨的鴨子已經從普通的鴨子變成了填鴨。填鴨的方法也來源於歐洲烤鵝的方法。

5.糖炒栗子的由來

糖炒栗子是京津地區著名的地方風味食品,也很好吃,有著悠久的傳統。

南宋陸遊在《笑舊學寺》中寫了這樣壹個感人的故事。他說:“李賀,故都(指北宋汴京,即今開封),四面聞名,別人想盡辦法使之運轉,卻遙不可及。”接著又寫道:“紹興,陳復恭、錢入閣,遣使入朝。到了燕山,突然兩個人拿了十塊炒栗子來換...並自詡曰:‘李也。含淚而去。據此可以推斷,汴京烹飪高手李賀在外族入侵時斷了家業,兒子以炒栗子的絕技在燕山居住。他用栗子獻給故國使者,表達了對祖國統壹的向往。

6.臭豆腐的起源

臭豆腐很有名,由來已久:清康熙八年,安徽原憲縣的兒子王致和進京,考試失利,無盤纏回國。王家以前是做豆腐做口的,也懂這門手藝,就留在北京以磨豆腐為生。有壹天,豆腐滯銷,積了很多,王怕它壞了,血本無歸,就把豆腐切成小塊,用鹽和香料放在壇裏,把它的口封住,以為這樣就可以做腐乳了。誰知過了幾天,壇子口打開,腐乳做不出來,豆腐發臭。王聲嘗了嘗,味道很好。於是臭豆腐開始試銷,並受到顧客的好評。此後,臭豆腐流傳開來,到了清朝末年,臭豆腐開始流行。

7.豆腐的起源

1959至1960,河南省密縣大湖亭發掘了兩座漢墓。在壹號漢墓中,有大面積的浮雕石,包括豆腐坊石雕。這是壹個把豆子加工成副食品的制作圖像。考古學家認為,這時的繪畫可以證明中國豆腐的制作時間不會晚於東漢末年。

淮南堂是中國淮南壹家豆腐坊的名字。據說最初是為了紀念豆腐的發明者——漢代淮南王劉安而設立的。淮南王是怎麽發明豆腐的?原來劉安強調黃老之術,日夜在淮南苦練。陪同的道士常年吃素。為了改善生活,他精心研制了美味的豆腐,獻給劉安享用。劉安嘗了,果然好吃,下令量產。就這樣,豆腐的發明權被記在了淮南王劉安的名下。

8.火鍋的起源

中國的火鍋歷史悠久。浙江等地出土了5000多年前與陶壺配套使用的小陶爐。可以輕松移動,可以算是火鍋的初級形態。北京延慶縣龍慶峽山容文化遺址出土的春秋時期青銅火鍋,有加熱的痕跡。奴隸社會晚期,出現了小型青銅鼎,高不到20厘米,口徑約為15厘米。有的鼎與爐合二為壹,即在鼎內鑄有夾層,將鼎腹分為上下兩部分。下部有壹個給炭火加料的開口,四周挖空做通風煙孔。有的鼎腹較淺,中間有炭盤。人們稱這種鼎為“文鼎”,小巧方便,可以說是較好的火鍋。漢代出現了壹種叫“染爐”、“染杯”的小型青銅器,其結構分為三部分:主體為炭爐;有壹種杯子,上面有食物,容積壹般是250 ~ 300ml;下面有壹個炭火托盤。可以推斷這是古代單人使用的小火鍋。唐宋時期,火鍋開始流行,官員和名人舉行宴會,準備更多的火鍋。大詩人白居易喜歡邀請朋友到家裏吟詩作詞。他的歌“舊瓶子裏有壹線綠色,安靜的火爐裏有壹絲紅色,外面的黃昏有壹種雪的感覺,裏面壹杯酒怎麽樣??"小說中的“靜爐壹點紅”是唐代流行的壹種陶瓷火鍋。五代有五格火鍋,分五格供客人涮。那時候,火鍋也叫暖鍋,壹個是銅制的,壹個是陶制的,主要功能是煮肉吃。到了清朝,各種火鍋配火鍋已經成為宮廷的冬季美味。嘉慶皇帝登基時,在盛大的宮廷宴會中,除了山珍海味、土地和水,還專門用1650個火鍋招待客人,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火鍋宴。

9.涮羊肉的由來

據史料記載,涮羊肉起源於中國東北和蒙古族少數民族地區,最初被稱為“涮羊肉”。據說涮羊肉的起源之壹與元世祖的忽必烈有關。

相傳700多年前,忽必烈在北上途中突然想起了燉羊肉。廚師很快殺了羊,剝了皮,去了骨,切了肉。這時譚媽報告:“敵軍勢不可擋,離此不遠。”兵飛得快,燉羊肉吃不下了。聰明的廚師想出了壹個辦法。他把羊肉挑了好壹部分,切成薄片,放在開水裏,用飯勺草草攪拌了壹下,匆匆撈出來放在碗裏,加了些鹽,送給忽必烈。忽必烈餓了,飽餐了壹頓,感覺肉片特別鮮嫩。忽必烈成功返回朝鮮後,獎賞了廚師,詢問這種羊肉片的烹飪技術。這道皇家菜肴被命名為“涮羊肉”。

10,“披薩”的由來

“比薩”的意思是比薩是意大利著名的食物。任何去過意大利的人都壹定要嘗嘗比薩餅。剛從紅竈臺烤出來的披薩,色澤鮮亮,香味濃郁,外焦裏嫩,香氣誘人。關於披薩的起源,壹般認為誕生於公元1600年的那不勒斯。傳說當地有壹位母親,因為家裏窮,只剩下壹點面粉,很擔心給孩子做點什麽。鄰居們得知後,收集了壹些西紅柿和水牛奶酪。母親把面粉和面團烤成餅,把西紅柿切碎鋪在上面,然後撒上水牛奶酪,再放在火上烤,就成了美味的披薩。如今,披薩受到世界的喜愛,並已進入中國。

11,春卷的產地

春卷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方人也北部被稱為“春餅”。據說在東晉就有了。當時叫“春菜”。那時候,人們每到立春,就把面粉做成的煎餅攤在盤子上,和精致的蔬菜壹起吃,所以被稱為“春盤”。當時,不僅立春在這壹天吃它,而且人們還在春遊時帶來“春天的菜”。

到了唐宋時期,這種趨勢更加盛行。著名詩人杜甫的詩《春細萵苣》和陸遊的詩《春存事》,真實地反映了唐宋時期人們的這種生活習俗。在唐代,春盤也被稱為五香盤。

明代李時珍說:“蔥、蒜、韭菜、辣蓼、蒿、芥菜等蔬菜混合食用,稱為五香菜。”

後來,春盤和五香盤演變成了春餅。宋代吳是這樣描述的:“常熟餅、餛飩碗、春餅、菜餅、湯圓。”在清朝,富裕家庭或普通家庭也吃更多的春餅。清代夫差鄧沖在《燕歸年》中寫道?《玩春》中記載:“日本吃春餅多的是有錢人,女人多買蘿蔔吃。都說它們能咬春天,但春天也是喧鬧的。”就這樣,吃春餅逐漸成為壹種傳統習俗,以此來達到吉祥消災的目的。

隨著烹飪技術的發展和提高,“春餅”演變成了小巧玲瓏的春卷。這時,它不僅成了民間小吃,還成了宮廷糕點,成了高雅的殿堂。清廷滿漢全席128種菜肴中,春卷是九大小吃之壹。

12,月餅的由來

據說月餅出現於唐代,興盛於宋代。是中秋節拜月時最重要的物品,祭完之後全家共享。因為月餅象征著團圓,所以有些地方叫“團圓餅”。“燕京歲?《月餅》載:“月亮的月餅到處都是,最大的有壹英尺多長,上面畫著月蟾和兔子的形狀。祭完就吃的,吃到除夕的。”蘇東坡的詩說:“小餅如嚼月,內有酥,外有漿。”清代楊光甫的《宋·南蔡賦》寫道:“月餅以桃肉為餡,冰淇淋以糖霜為料。”好像當時的月餅和現在的月餅挺像的。

13,過橋米線的由來

過橋米線已有100多年的歷史,起源於雲南南部的蒙自。傳說蒙自縣南湖風景秀麗,文人墨客常在此攻書讀詩。有壹個叫楊秀才的人,經常去胡鑫館學習,他的妻子每天都做好飯菜送到那裏。讀書人學習刻苦,經常忘記吃飯,甚至吃冷飯涼菜,身體越來越差。他的妻子又急又心疼。她想了想,就把家裏的母雞殺了,放在砂鍋裏燉了,寄給了他。等她再去收碗筷的時候,看到送來的菜完好無損,老公還在看書。當她拿起砂鍋時,她發現它還是熱的。她打開蓋子壹看,原來湯裏沾滿了雞油?再加上陶制器皿傳熱慢,熱量被封在湯裏。以後,他的妻子會用這種方法保暖,壹些米飯、蔬菜和肉片會放在熱雞湯裏煮,趁熱端給丈夫。後來很多人模仿她創新的廚藝,煮出來的米粉真的很好吃。因為從楊秀才家到胡鑫館有壹座小橋,所以大家都把這種吃法叫做“過橋米線”。

經過歷代雲南風味廚師的不斷改進和創新,“過橋米線”在國內外享有越來越高的聲譽,已成為雲南著名的小吃。

餃子的起源。

餃子起源於古槽。早在三國時期,魏寫的《廣雅》壹書中就提到了這種食物。據考證,它是由南北朝至唐代的“月牙餛飩”和南宋的“雙角肉幹”發展而來,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據清朝的史書記載;“過年的時候,不在壹起,就像吃了壹頓扁食,做了壹個有名的槽點,取了年紀大了交朋友的意思。”他還說:“每逢初壹,無論貧富,都用白面粉包餃子,這叫煮餅,全國都壹樣。壹個富有的家庭藏在金銀財寶中。如果它成功了,那些為家人提供食物的人最終將是幸運的。”這表明人們在春節吃餃子,這意味著好運,以表明他們將辭舊迎新。摯友徐克主編的《清稗鈔》說:“裏面有餡,或者叫粉角——蒸的和炸的都可以吃,煮的湯叫餃子。”千百年來,餃子作為壹種新年食品,壹直受到人們的喜愛,流傳至今。

餃子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有各種各樣的名稱,包括古代的“獄丸”、“扁食”、“餃子餌”、“粉角”。在唐代,餃子被稱為“湯種獄丸”;元朝稱為“石羅焦耳”;明末稱之為“粉角”;清朝稱之為“平食”。

除了這些文字記載,我們還可以看到1300多年前完整的唐朝餃子。它出土於新疆吐魯番縣阿斯塔那的壹座唐墓。出土時,壹個餃子和四個餛飩壹起放在壹個木碗裏。因此,至少在唐代,餃子就已經傳到了我國的偏遠地區。

15,元宵的由來

元宵也被南方人稱為“湯圓”、“水原”、“湯團”。宋代文學家陳在《歲時廣記》中稱之為“紫苑”。在《甘淳時代紀事報》中,它被稱為“乳糖紫苑”。《大童鳴賦》稱之為“糖元”;《老武林故事》稱之為“團子”。各地生產的各種元宵風味各異,但都有團圓的寓意和象征,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

元宵起源於宋代,當時民間開始流行壹種新穎的元宵食品,即以各種水果魚餌為餡,外面用糯米粉搓成丸子,煮熟後吃起來香甜可口。因為這種在鍋裏煮的湯圓會漂浮下沈,所以最初被稱為“漂浮的紫苑”,後來在壹些地區被改名為元宵。1912年,袁世凱篡奪革命成果。他想當皇帝,但又害怕人們的反對,總是提心吊膽。因為“元”與“元”、“蕭”、“蕭”是同音異義詞,“宵遠”意味著元的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