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中借頑石說不能濟世時,被世人所棄,落魄半輩子。我只好求助於壹本書,把自己對現實的觀察和感受寫成小說《紅樓夢》。所謂“無才”,看似慚愧,實則自負,是作者的氣話,是壹種“把奇人當詩人”的感覺;拿壹塊堅硬的石頭做比喻,以示不服俗的驕傲。小說所產生的清朝乾隆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壹個王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壹些老式的經濟基礎隨著時代的潮流吸收了其他國家的思想,轉變成壹種新的生產關系。筆者看到了“太平盛世”出現後,社會制度會發生變化。他對現實不滿,但又想“補天”,挽救頹勢。但他也看到了當時社會的“天空”是如此殘破,根本無法修復,於是感嘆自己虛度了壹生。這也是《紅樓夢》中經常流露出的虛無與悲觀。
但在《紅樓夢》中,曹雪芹堅持“循跡而行,不敢稍有漏洞,為民而失真”的現實主義創作原則。這樣,就必然會如恩格斯所說:“我不得不違背我的階級同情心和政治偏見。他看到了他心愛的貴族滅亡的必然性,並將他們描述為不配擁有更好命運的人。”(《致馬·哈克納斯》)這使我們從曹雪芹的《前後》中,即小說中所描繪的壹個典型封建家庭的衰亡過程中,看到了整個封建階級必然“失敗”的不可逆轉的歷史命運。《紅樓夢》原題,《石頭記》。這是開卷的第壹首詩,也是全書的重點。石頭上的詩就是石頭上的詩,是梵文“羅陀”的音譯,意譯是“頌”,即佛教詩歌。作者借用《山海經》中虛構的神仙故事作為開篇,既暗示了封建社會的“天”是不完整的,又表達了作者在千瘡百孔的封建社會面前無法實現抱負的強烈感受。看似是作者為自己無力挽救封建社會的潮流不倒而感到羞愧,實則是作者對自己生不逢時,無法實現政治抱負的氣話。在這裏,他不僅看到了封建社會的“天道”被打破了,而且意識到這種打破是不可挽回的。既然封建建築的腐朽和倒塌無法挽救,而作者又是獨立於世的,他拒絕與腐敗的封建統治者同流合汙,希望他“返璞歸真”,於是他不得不轉移自己的生命精力,借文學之筆,執頑石之口,把自己壹生經歷和聽到的故事寫成壹千部古書,希望廣為流傳,以達到喚醒紅塵眾生的目的。
《紅樓夢》作者為了抒發感情,引起讀者興趣,在書的開頭就把讀者引入了壹個夢幻的世界,借助大家熟悉的女神補天神話,巧妙地虛構了壹個“虛幻人生”的故事。石頭的經歷,就是賈寶玉的經歷;石頭是賈寶玉的象征,也包含了作者曹雪芹的影子。
《無物補天》是作者在封建社會最後的日子裏,對自己無能為力的悲憤和感慨。從自己的經歷中,他看到了自己出身的貴族社會的腐敗和墮落,他曾經熱愛的壹切都無可挽回地毀了。他從樸素的辯證的角度認識到這種結局的必然性,認識到貴族階級不配有更好的命運,於是毫不留情地揭露和鞭笞他們。但作者對自己過去富裕富足的生活並非沒有留戀,尤其是對許多他熱烈歌頌和隨著封建家庭的覆滅而焚毀的人物(多為清純善良的女青年)。他也想做點什麽來彌補封建社會破碎的“天道”,但社會沒有給他這樣的機會(可能沒有辦法做點什麽)。以至於他“半落魄,壹事無成”,在貧困和孤獨中度過余生。所以《枉入紅塵若多年》講的是賈寶玉和作者自己的慨嘆。(1)調色天堂:來自古代神話。傳說古時候天塌了,女媧煉成五色石來修補。作者無力挽救封建社會制度的解體,這是壹個童話。《淮南子蘭明訓》:“昔四極(四柱撐天)廢,九州分裂,天不蓋(地因崩不能蓋),地不發達(地因崩不能載萬物)。大火肆虐(像壹個暴力的延伸)但不熄滅,水是巨大的和無盡的。野獸吃人(善良),猛禽抓(抓)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補天,破龜(大龜)足立四極,殺黑龍助冀州(中原),積蘆灰止淫(泛濫)。天補,四極正,淫蕩水竭,冀州平,狡蟲亡,民生毀。”
(2)“白走了”那句話:我白來到這個世界這麽多年了。作者哀嘆虛度的歲月。紅塵,班固《西遊頌》:“紅塵四合壹,雲海相連。”最初是寫長安的繁華,後來用來說天下熱鬧繁華。小說中有壹個情節是石頭“被廣大士子和神秘真人帶入紅塵”。
(3)《這行》句子:這是石頭前後經歷的故事。小說裏說賈寶玉在他面前是壹塊石頭,但是在人間經過壹番歷練之後,被“引到彼岸”,仍然變成了石頭,所以才這麽說。
(4)“錢(氣)誰”這句話的意思是:“誰來替我抄壹抄,做個傳說?”請叫我錢。周註:寄信人委托傳播之意。傳神是晉代大畫家顧愷之的最高理論,作家以此為準繩。我沒有修復破碎天空的天賦,
我在世上白活了這麽多年;
這裏記錄的是我生前死後的經歷。
請看把傳說復制到世界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