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靜夜》
月光/淡淡,
籠罩著/村外的/松林。
白雲/團團,
漏出了/幾點/疏星。
天河/何處?
遠遠的/海霧/模糊。
怕會有/鮫人/在岸,
對月/流珠?
詩中奇美的情景裏,詩人自己也完全陶醉了:“月光淡淡”似雪像霜“籠罩著村外的松林”給人以夢幻的感覺。在這夢幻般仙境的上空是“白雲團團”“漏出了幾點疏星”給人以神奇的感覺。除了“漏”出的疏星裏面還有些什麽呢?真想掀開它的白色的似透非透的神秘的面紗看個究竟。怎麽看不見天河呢?只是看見“遠遠的海霧模糊”,有光,有雲,有星,有霧,這麽神奇的地方,這麽個迷幻的世界裏,恐怕會有統人在岸邊對著月亮流珠吧。這個極其神奇的想像,把讀者引入了奇異的世外仙境,又給讀者留下了無限的想像空間。
《靜夜》:
通過描寫月夜松林的精致,想象“鮫人在岸,對月流珠”的畫面,表達了作者的濃濃的思念之情。
靜夜》簡析
第壹節,寫人間的月色和晚景。這是詩人站在地上寫景。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淡淡的月色,籠罩著村外的那壹片松樹;天上團團白雲之間,隱隱約約露出了幾顆星星。短短四句,描繪了壹幅極其寧靜、美好的月夜晚景圖,把人帶進壹個超現實的夢的世界。這為詩人下面展開聯想營造了氛圍。
第二節,寫天上鮫人的故事。詩人展開想像的翅膀,飛向那茫茫的星空,描述了壹個淒婉的故事。詩人擡眼看到的是壹條海霧濛濛的天河,由這令古今多少人引發無窮聯想的天河,詩人又想到了傳說故事。可詩人這壹次所寫的不再是牛郎織女,而是傳說中的鮫人。牛郎織女的故事可能家喻戶曉,鮫人泣珠的傳說人們也許就比較陌生。面對茫茫的天河,詩人並不能真正看見什麽,只是憑想像猜測會有鮫人在岸,對月泣珠。這是壹個非常淒美的場面。在這月華滿天的時刻,詩人想到天上的鮫人對月流珠,其實是詩人自己在對月深思。詩人此時的哀傷、無奈、恫悵,在這樣淒清的月色之下,化作了詩行,這也可視為詩人的“流珠”吧。
這首小詩,寫於詩人留學日本時期,其中包含了個人對於時代的失望情緒,也隱隱流露出對於祖國、家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詩歌寫得清幽、典雅,有著古典詩詞的意境和韻味,如壹首小夜曲,流過人們的心田,給人美的享受。
《靜夜思》的後兩句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詩的後兩句,則是通過動作神態的刻畫,深化思鄉之情。“望”字照應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詩人已從迷朦轉為清醒,他翹首凝望著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鄉也正處在這輪明月的照耀下。於是自然引出了“低頭思故鄉”的結句。“低頭”這壹動作描畫出詩人完全處於沈思之中。而“思”字又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那家鄉的父老兄弟、親朋好友,那家鄉的壹山壹水、壹草壹木,那逝去的年華與往事……無不在思念之中。壹個“思”字所包涵的內容實在太豐富了
夜雪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夜雪
唐代·白居易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白居易的《夜雪》作於公元唐憲宗元和十壹年(816年)冬。詩人當時45歲,官職是江州司馬。當時白居易因上書論宰相遇刺事被貶江州,在寒冷寂靜的深夜中作者看見窗外積雪有感而發,孤寂之情愈發濃烈,寫下了這首《夜雪》。
山行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山行》是杜牧的壹首七言絕句呀,不錯哦!全詩構思新穎,布局精巧,於蕭瑟秋風中攝取絢麗秋色,與春光爭勝,令人賞心悅目。它不僅僅只是即興詠景,而且也是詠物言誌,是詩人內在精神世界的表露
雨巷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感情抒發了壹種“可望而不可即”以及與美好事物容易擦肩而過的哲理
《春望》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春望字面意思是:盼望春天,就是對春天的期盼。其實就是對安寧幸福生活的祈盼。
這是壹首五言律詩,作於唐肅宗至德二年(757)。當時長安被安史叛軍焚掠壹空,滿目淒涼。杜甫眼見山河依舊而國破家亡,春回大地卻滿城荒涼,在此身歷逆境、思家情切之際,不禁觸景傷情,發出深重的憂傷和感慨。詩人在這首詩中表現了愛國之情。這首詩歌的中心思想是:本詩通過描寫安史之亂中長安的荒涼景象,抒發了詩人憂國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詩人渴望安寧、向往幸福的願望。全詩抒發了詩人憂國、傷時、悲己的情感,以及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春興》全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感情春風壹夜吹鄉夢,又逐春風到洛城。”這是兩個出語平易自然,而想象卻非常新奇、意境也非常美妙的詩句。上句寫春風吹夢,下句寫夢逐春風,壹“吹”壹“逐”,都很富有表現力。它使人聯想到,那和煦的春風,象是給入眠的思鄉者不斷吹送故鄉春天的資訊,這才釀就了壹夜的思鄉之夢。而這壹夜的思鄉之夢,又隨著春風的蹤跡,飄飄蕩蕩,越過千裏關山,來到日思夜想的故鄉。在詩人筆下,春風變得特別多情,它仿佛理解詩人的鄉思,特意來殷勤吹送鄉夢,為鄉夢作伴引路;而無形的鄉夢,也似乎變成了有形的縷縷絲絮,抽象的主觀情思,完全被形象化了。
《春興》唐.武元衡
楊柳陰陰細雨晴,殘花落盡見流鶯。
春風壹夜吹鄉夢,夢逐春風到洛城。
詩人由春日景物而喚起的是人生至死不渝的鄉情。鄉愁應當是苦澀的,但在詩人的筆下,這苦澀中似乎又隱隱透出壹段韻味、孕育著壹種希望,給人以壹種慰藉。作者之所以樂於借詩的形式來寄托強烈的鄉思。
行路難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行路難》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組詩作品。這三首詩抒寫了詩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艱難後的感慨。詩中跌宕起伏的感情,跳躍式的思維,以及高昂的氣勢,使作品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成為後人廣為稱頌的千古名篇。全詩蘊意波瀾起伏,跌宕多姿。
創作背景:這三首詩聯絡緊密,不可分割。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李白奉詔入京,擔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個積極入世的人,才高誌大,很想像管仲、張良、諸葛亮等傑出人物壹樣幹壹番大事業。可是入京後,他卻沒被唐玄宗重用,還受到權臣的讒毀排擠,兩年後被“賜金放還”,變相攆出了長安。《唐宋詩醇》以為《行路難三首》皆天寶三載(744年)離開長安時所作,詹锳《李白詩文系年》、裴斐《太白樂府舉隅》從之。郁賢皓《李白選集》以為“作年莫考”。
題君山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感情作者把君山想象成是水中女仙居住梳洗的地方,而後又將水中君山的倒影,比喻成鏡中女仙青色的螺髻。形象地寫出了洞庭君山的秀美,表現了作者對君山景色的喜愛贊美之情。
題君山①
雍陶
煙波不動影沈沈,碧色全無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處,壹螺青黛②鏡中心。
[註]①君山:又名湘山,處於洞庭湖畔。②青黛:女子青黑色發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