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寧化客家的祖籍在哪裏?

寧化客家的祖籍在哪裏?

寧化石壁客家人的祖籍在福建寧化縣城西22公裏,福建與江西交界的武夷山東麓,石壁村。“北有大槐樹,南有石壁村”,石壁是客家人的搖籃,是客家人的祖籍地。中國何家族譜記載,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創始人何子淵是何凱始祖念四郎公(元美公)的19孫。自唐宋以來,每逢清明節、重陽節,居住在潮美的何後裔及其他客家後裔代表,都會跋山涉水到客家祖宅“石墻”尋根祭祖。

據歷史學家考證,自東晉以來,中國歷史上由於戰爭、饑荒、軍事災害和政府獎勵等安排,大量中原漢族家庭南遷。唐宋時期,南下的中原漢人曾壹度在石壁聚集。古石墻是壹個四面環山的開闊盆地,這裏土壤肥沃,森林茂密。從高處望去,像壹道綠色屏障,所以古石墻被稱為“玉屏”。在這個“避風港”裏,南遷的漢人開墾土地並殖民、生活繁衍,不斷與當地土著互動融合,孕育了深厚的客家文化,形成了獨特的客家人,造就了堅忍不拔、艱苦創業的客家精神。從此,這群客家人和他們的後代,以此地為新起點,邁出堅實的步伐,走遍了南國和中原,再漂洋過海,奔向五大洲四大洋。今天,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6543.8+0.2億客家後裔。香港三分之壹的華人是客家人,臺灣省五分之壹到四分之壹的人口是客家人。在大陸,除福建、江西、廣東三省外,湖南、廣西、四川三省也有相當數量的客家人。在海外,東南亞國家,澳洲,美國,加拿大都有很多客家人。世界上大多數客家人都聲稱他們的第壹個祖先來自寧化石壁,石壁成為世界上客家人的祖居地和客家文化的發源地。

客家人是漢族的壹個分支,屬於中原漢族。由於戰亂,中原大量漢人背井離鄉,遷移到以寧化石壁為中心的閩贛交界地區。當時居住在寧化或石壁的客家人來自8省50多個縣,也說明他們在寧化之前是分散的,沒有形成壹個特殊的族群。客家人從四面八方聚集到寧化(石壁)主要有兩個原因:壹是自然條件。石壁是壹個平坦的盆地,面積200平方公裏。肥沃的土地為生活提供了極好的條件。客家人的主流來自江西,武夷山在閩贛交界。石城至石壁的關隘,比閩贛交界的其他關隘都低,交通便利。寧化是閩江、贛江、漢江的源頭,水路交通便利。二是人為條件。寧化尤其是石壁開發較早,南宋以前這壹帶沒有戰亂,社會穩定。唐朝末年,黃巢大軍由北向南,從江西、浙江到福建、廣東,再北上江西,大轉彎,卻沒有進入寧化,寧化成了“世外桃源”。正如臺省陳雲東在《客家話》壹書中所說:“福建寧化,與贛南接壤,西北群山環抱,宛如世外桃源,尤其是當時最安全的避難之地,所以這批逃難的人以移居寧化為最。”以石壁為中心遷入的客家人,在穩定的環境中生活繁衍了數百年。他們把中原漢族的文化和語言與當地的文化和語言結合起來,產生了壹種既保留了中原的古老風貌又有新變化的文化和語言。它不同於漢族的其他民族,被稱為客家文化和客家方言,這也形成了客家族群。據考證,客家宗族形成於宋代。寧化是客家地區。她不僅有典型的客家文化和語言,而且許多都是在寧化形成並傳播到其他客家地區的。寧化的疆域清晰地反映了客家文化和語言承前啟後的現象。寧化(或石壁)不僅被稱為“客家人形成的中心地區”,還被稱為“客家文化和語言的搖籃”。

據史料記載,曾經定居在石壁(或寧化其他地方)的客家先民有130多個姓氏。他們的後代立足於世界各地,才華出眾,開拓進取,成就輝煌。客家人以愛國愛鄉、慎終追遠、敬祖先民的傳統美德著稱。改革開放以來,海外掀起了壹股“客家尋根”熱潮。自1995年客家祠堂建成後,每年都會舉行“世界客家石墻祭祖大典”,並將每年的10月定為“祭祖月”。在祭祖儀式中,許多國內外賓客不遠千裏尋根,齊聚石墻祭祖,參加盛大的祭祖儀式,包括生日祭祀、祭祀儀式、樂舞、司儀、儀式等五個程序。然後查閱族譜等史料,品味客家釀酒師,欣賞客家山歌、舞蹈等藝術表演。祭祖儀式莊嚴肅穆。石壁客家祖祠景區* *接待來自19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和24個境外國家和地區的遊客27萬人次,其中境外尋根祭祖團207個,境外客家團80多個。石壁客家祖地日益成為世界各地客家人的朝聖中心。

石壁鎮:石壁鎮位於寧化縣西部,距縣城17公裏。古稱玉屏,唐中期改稱石壁。全鎮面積136.5平方公裏,耕地面積31900畝,林地面積148700畝。轄22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242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7266人。鎮政府設在河口村。石壁鎮是聞名海內外的客家祖地。自1995年以來,已成功舉辦了超過100場來自五大洲的世界客家石墻祭祖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