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的人,天道酬勤,薪嘗輒止。三千多甲能吞吳。
——蒲松齡寫自勉對聯
註(1)破釜沈舟:《史記·項羽本紀》:“項羽得知率兵渡河,皆沈之,毀其大鍋,燒其茅舍,舉三飲食以示其兵必死,無壹歸心。”(2)睡薪嘗膽:《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吳赦免嶽時,越王勾踐回國,但擔心身體,不敢坐下。坐下來就害怕,飲食也嘗出了勇氣。”(3)蒲松齡(1640-1715):清代著名作家。字,字,本名劉權,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淄博市)人。他是壹個有才華的年輕人,他為自己感到驕傲。19歲獲得縣、政、道第壹名。從那以後,我專心學習,希望獲得名聲,為我的雄心壯誌獲得回報。終其壹生,他並不以考場為榮,壹次次的嘗試。71歲時,他幫忙做貢生。長期窮困潦倒,教書為業。他壹生作品眾多,尤其是短篇小說集《聊齋誌異》,達到了中國古代文言小說創作的高峰,為後人所稱道。還有《聊齋詩集》、《聊齋文集》。蒲松齡聰明絕頂,年輕時熱衷於開創事業。但他卻因為“年年落翅,年年考堂失敗”而郁郁寡歡。為了激勵自己不斷學習和創造,我把這副對聯刻在壓紙用的銅尺上。
在鑒賞中,用了項羽破釜沈舟、打敗秦冰的典故,說明需要項羽戰鬥到底、永不回頭的決心。第二副對聯用了越王勾踐為辱吳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典故,表示要學習越王勾踐堅韌不拔,任勞任怨的精神。蒲松齡寫這幅對聯激勵自己讀書寫字,就像這兩個人物都有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精神。做任何事情,有決心有毅力,還會不成功嗎?蒲松齡矢誌不渝,壹生著書立說,成績斐然,不僅在詩歌、辭賦、戲曲、民歌方面,而且在長篇小說《聊齋誌異》中,為古典文學樹起了壹座豐碑。幸好腐朽的科舉制度沒有讓蒲松齡踏入仕途,否則文學史上就毀了壹位巨星。
這幅對聯工整含蓄,富有哲理。其最大特點在於典故運用靈活創新,上下對聯呼應自然,宛若流水。
引用是對聯中常用的構思方法。典故和雙關語的運用豐富了對聯的內容,使人妙想天開。而且將典故與現實進行對比,加深了思想的深度。用典作比喻,也讓對聯的意思含蓄起來。
典故使用的材料非常廣泛,包括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名人名言、古書古語和戲曲。蒲松齡自勉聯想的典故是兩個歷史故事。黃岡赤壁壹副對聯的典故是古字;
覆銅鐵板,不歸之河;
月上星少,烏鶇南飛。
第壹部分出自於文寶《吹劍錄》:“學士之言,必以關西大漢,銅琵琶,鐵耙子,唱‘不歸之河’。”學士是指蘇東坡,他遊歷赤壁,著有《念奴嬌河不歸》和《赤壁賦》,體現了他豪放的風格。第二副對聯是曹操《短歌行》中的壹首詩。
對聯中典故的位置多與上下對聯相對應,但也有不在同壹位置的,如嶽陽周瑜墓上的對聯:
古曲有閑,不妨礙曹真的事業;
喝起來醇香淡雅,又過於鮮艷豪邁。
第壹副對聯“古曲”的意思是周瑜擅長音樂。當時有句民謠說:“曲錯,矣。”典出《三國誌·周瑜傳》。第二副對聯《聖梁》引自《三國演義》。周瑜臨死前哀嘆:“既然瑜生,何必生梁!”《三國誌》中沒有這樣的記載。這兩個典故在對聯中壹前壹後。只使用壹本字典也很正常:
聞雞起舞;
跳躍到春天。
第壹部中“聞雞起舞”的典故,來源於晉書《祖逖傳》,指晉朝名將祖逖立誌報國,與劉琨互相勉勵,半夜聽到雞叫就起來,拔劍起舞。
典故有明和暗兩種。所謂明暗,就是讀者能看到使用中的典故,讀者看不到。廣東珠江亭有壹副對聯:
壹群聖賢完備,少數長鹹;
微風習習,水無法到達水面。
表面上看起來像是無用的典故,實際上卻用到了典故。第壹部分是王羲之《蘭亭序》中的壹句話,第二部分摘自蘇東坡的《前赤壁賦》。作者巧妙地將對聯中的典故融為壹體,不留痕跡。即使讀者不知道這些典故正在被使用,也不影響他們理解對聯的含義。知道他們在用典故就更有意義了。這就是偷偷用典故的妙處。
不宜用典故,以免貪多、隱晦、不當,或霧裏看花,或猜謎語,因典故傷意。用典難新,藏而不露貴。
1項羽“破釜沈舟”
2勾踐的《嘗膽》
蒲松齡寫了《聊齋》(他把這幅對聯掛在書房裏)
不知道這個回答是否令人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