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作註解
(1)暮色:傍晚。
(2)投票:留下。
(3)官員:官員、下級官員,這裏指抓壯丁的官員。
(4)夜晚:時間名詞作狀語,在夜晚。
(5)過:過;翻個身。
(6)走:跑,這裏指逃跑。
(7)喊:邊說邊喊。
(8)什麽:怎麽樣,怎麽樣。
(9)憤怒:憤怒、兇狠、粗魯,在這裏是兇的意思。
(10)哭:哭。
(11)苦:苦。
(12)前方:前進,前進。
對...說...
(14)前言:指老婦人上前說話(對軍官)。
(15)鄴城:即襄州,在河南安陽。
(16)駐軍:防禦,在這裏就是服役的意思。
(17)附書至:回消息。書籍和信件。回來吧。
(18)新:最近,剛剛。
(19)存在:活著,活著。
(20)茍且偷生:過壹天算壹天。而且:暫時,暫時。茍且偷生:活著。
(21)早就過去了:永遠完了。已經:停了,這裏延伸到最後。
(22)在房間裏:在家裏。
(23)沒有人:沒有其他(男性)人。更多:再來。
(24)僅:僅,僅。
(25)哺乳的孫兒:正在哺乳的孫兒。
(26)還沒有。
(27)走:離開,這裏指再婚。
(28)成品裙:完整的衣服。
(29)老太婆:老太婆。
(30)下降:弱。
(31)請官夜回來:晚上請讓我陪妳回去。請:請求。跟著:跟著,跟著。
(32)應該:回應。
(33)河陽:今河南省洛陽市吉利區(原河南省孟縣),唐朝官兵在此與叛軍對峙時。
(34)合陽急役:趕緊去合陽服役。
裘德:我仍然可以。是的,我可以。
(36)準備:準備。
(37)早上做飯:早餐。
(38)夜長:夜深了。
(39)絕對:斷絕;停下來。
(40)好像,好像。
(41)聞:聽。
(42)啜泣:低沈而斷斷續續的哭聲。淚無聲為“泣”,哭哽咽為“咽”。
(43)明:破曉之後。
(44)登高望遠:踏上前路。鄧:踏上。未來:前進的道路。
(45)獨立:只有,只有。
(46)石昊:今河南三門峽市東南。
做出贊賞的評論
唐肅宗甘源二年(759)春,郭子儀等九省六十萬大軍包圍了鄴城安清緒。由於指揮不統壹,全軍被史思明援軍擊潰。唐朝為了補充兵力,從洛陽西到潼關強行抓人當兵,百姓苦不堪言。此時,杜甫正從洛陽經潼關,返回化州。從壹路上的所見所聞,寫出了“三官”和“三別”。李世豪是三名官員之壹。全詩的主題是通過“官員夜間抓人”的意象描寫,揭露官員的殘暴,反映人民的疾苦
前四句可以視為第壹段。第壹句“黃昏投石溝村”,開門見山,直接講故事。“黃昏”、“投”、“村”這幾個字需要琢磨,不要輕易放過。在封建社會,由於社會失序,旅途荒涼,遊客“趁還來得及停留”,何況在戰亂災難的年代!而杜甫,則在黃昏時分匆匆趕往壹個小村莊過夜。這個不尋常的場景很有啟發性。可想而知,他要麽根本不敢走這條路;或者附近的城鎮已經人去樓空,無處歇息;或者.....簡而言之,幾句話既指出了停留的時間和地點,又道出了整個故事關於兵荒馬亂、躁動不安以及壹切脫離正常軌道的情況,為悲劇的表現提供了典型的環境。蒲啟龍指出,這首詩“有老虎抓人之勢”(《讀杜新解》),既是講“當官夜抓人”,也是講第壹句的環境。“當官的晚上抓人”這句話是整篇文章的提綱,下面的情節都出自這裏。說“抓人”而不是“募兵”、“數兵”、“募兵”,在如實描寫中有所揭露和批判。再加上“夜”字,意思就更豐富了。壹是說明政府“抓人”的事情經常發生,民眾白天躲起來或者反抗,無法“抓”到;第二,說明縣官“抓人”的手段是狠毒的,他們在百姓已經入睡的夜晚進行突然襲擊。與此同時,詩人在黃昏時分投入了石昊村。從黃昏到夜晚已經過了幾個小時,當然這時候他已經睡著了。所以他沒有參加後面的活動,而是隔著門聽到的。“老翁過墻,老婆婆出觀”這句話,說明百姓長期受丁之苦,日夜不得安寧;即使到了半夜,我還是坐立不安。我壹聽到門外的動靜,就知道縣裏的官員又來“抓人”了。老人立即翻墻逃跑,老婆婆開門應對。
這十六句話,從“為什麽官員壹喊就生氣”到“還不如做好早上做飯的準備”,可以算是第二段。“歷史叫壹個什麽憤怒!女人哭又何苦!”兩句話就把“官”和“女”的尖銳矛盾概括得極其淋漓盡致,寫得惟妙惟肖。壹個“喊”,壹個“哭”,壹個“怒”,壹個“苦”,形成強烈的對比;兩個狀語“壹和”更是增添了感情色彩,有效地渲染了縣官如狼似虎的野蠻氣勢,為下面老婦的控訴營造了悲憤的氣氛。矛盾的雙方有主從、因果的關系。“女人哭何苦”是“當官哭何苦生氣”逼出來的。下面,詩人不再寫“官召”,而是全力寫“女人哭”,“官召”見自己。“先聽妻言”承上啟下。那“聽”是詩人的“聽”,那“致詞”是老婦人回應縣官“怒哭”的“苦哭”。以“發表演說”為內容的十三首詩,多次改韻,明顯出現多次轉折,暗示縣官“怒喊”,多次壓題。讀這十三首詩的時候,不要以為是“老太婆”壹口氣說出來的,而縣官們則洗耳恭聽。其實“官員為什麽生氣?”女人哭又何苦呢!“不僅在活動開始時,而且壹直到活動結束。是第壹個從“三人鎮守鄴城”到“逝者已矣”的轉折點。可想而知,這是縣裏的官員第壹次強行提問和抱怨。在此之前,詩人曾以“官捕夜捕人”壹句,寫過縣官捕虎抓人的事。“老太婆出去看”的時候,她就跳了進去。小偷四處尋找,卻找不到壹個男人,她閉上了眼睛。然後吼道:“妳們家的男人都去哪了?交出來!老婦人抽泣著說:“三個兒子都是守衛鄴城的士兵。壹個兒子剛剛來信說另外兩個兒子已經死了!.....“淚,只怕縣吏不信,還要拿出信來給縣吏看。總之“活著的人茍且偷生,死去的人早就不在了!“情況足夠令人同情,她希望贏得縣官員的同情,寬大處理。沒想到,縣官又怒了:“妳家就沒有別人了嗎?交出來!”她不得不為此抱怨道:“房間裏沒有人,只有吃奶的孩子。”這兩句話可能不是壹口氣說出來的,因為“沒人了”和下面的回答有明顯的矛盾。合理的解釋是:老太婆先說:“家裏沒人!”“這時,躲在媳婦懷裏某處的小孫子,被吼聲嚇得哭了起來,但捂住嘴也無濟於事。於是縣官抓住把柄,威脅道:“妳竟敢撒謊!不是有個孩子在哭嗎?”老婆婆沒辦法,只能說:“只有壹個孫子!還吃奶,很小!”“誰吃牛奶?必須有媽媽!不要把她交出來!”老太太擔心的事情終於發生了!她只好硬著頭皮解釋:“孫子有個母親,丈夫死在葉城,因為要餵奶,沒有再嫁。可憐她衣衫襤褸,怎能見人!幫我個忙!”(“祖母未去,裙無終”,有的筆記本上寫著“祖母不易出,官未終裙”,可見縣官要她出來。)但郡吏仍不肯罷手。老太太怕守寡的媳婦被抓,餓死孫子,只好出面:“老太太雖弱,請官夜回來。我急著下河伺候,還得準備早膳。”老婦人的“發言”到此結束,表示縣官勉強同意,不再“咆哮”。
最後壹段雖然只有四句話,但是照顧到了開頭,涉及到了所有的人物,寫出了事件的結局和作者的感受。“夜是寂靜的,像是哭泣和窒息。”說明老婆婆已經被抱走了,媳婦在低聲哭泣。“夜長”二字,反映了老婆婆反復哭泣,縣官百般欺淩的漫長過程。“如文”二字壹方面表現了媳婦因為丈夫被殺,婆婆被“抓”而泣不成聲,另壹方面也表現了詩人用心傾聽,徹夜難眠。“明日是攀未來之日,與老人獨處”這句話是整篇文章,在敘述中蘊含著無限深情。試想壹下,昨天晚上入住酒店的時候,老人和老婆婆都被打了招呼,但是過了壹個晚上,老婆婆被抓了,媳婦泣不成聲,只好和逃跑回來的老人告別。老人是什麽心情?詩人是什麽感覺?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
邱在《杜少陵集詳註》中說:“古人有兄弟,只派壹人從軍。今天,所有的壯丁都被趕走了,他們又老又弱。詩中有雲:三人守,兩人死,孫芳如,媳婦無裙,翁翻墻,女子夜行。壹個家庭裏,父子兄弟,爺爺奶奶,孫女都這麽殘忍,讓人很慘!當時唐佐也有危險!”也就是說“民為國之本”,如果把人民搞成這樣,統治者的寶座就岌岌可危了。面對這壹切,詩人杜甫沒有美化現實,而是如實揭露了政治黑暗,發出了“當官夜捕人”的吶喊,值得高度評價。
在藝術表現上,這首詩最突出的壹點就是脫俗。魯世勇稱贊道:“多長時間啊!多麽簡單的說法!”我就是這麽說的。整句敘述,無抒情詞,無議論詞;但實際上,作者通過敘述巧妙地表達了自己的感情,進行了評論,愛憎分明,傾向鮮明。敘事中褒貶結合,不僅節省了大量筆墨,而且沒有概念感。詩中也用了藏題答的表達方式。“吏叫個什麽怒!女人哭又何苦!”在總結了矛盾的兩面性後,我集中精力寫了“女人”而不是“官方”,但“官方”的激烈和暴力卻隱含在老婦人的發言和事件結局的轉折中。詩人也很會剪裁,敘事中有說不完的意思。開頭壹句話寫的是留宿,馬上就轉到了“當官的晚上抓人”這個主題。再比如,只寫了“老人翻墻走”,沒寫他什麽時候回來;只寫了“我在抽泣”,沒寫誰在哭;只寫老太太“官夜請歸”,不寫是否被帶走;但敘事性、抒情性的“告別老人”壹句,開頭結尾都帶著關懷,告訴讀者,老人回到了家,老婆婆被帶走了;然後,那個含著眼淚不敢出聲的年輕寡婦,自然是在給孩子餵奶。正因為詩人的筆墨凝練脫俗,全詩120個字,以驚人的廣度和深度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和沖突,非常難能可貴。
作者
杜甫(712-770),字美,與杜工部、杜少陵齊名於世。是唐代河南鞏縣(河南鄭州鞏義市)壹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杜甫和李白壹起被稱為“杜麗”,為了區別於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和杜牧,即“小杜麗”,杜甫和李白也被稱為“大杜麗”。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保存下來的詩歌約1400首,集子為《杜工部集》,其詩歌技巧精湛,在我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
告訴我妳在找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