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求壹篇關於李商隱的祭文,最好是他關於小侄女的那篇。

求壹篇關於李商隱的祭文,最好是他關於小侄女的那篇。

犧牲給小侄女

李商隱

背景介紹:

唐武宗會昌二年(公元842年),31歲的李商隱再次進京參加政府的官職選拔,以“優等”通過考試,被授予秘書省正字。這是李商隱多年坎坷生涯的壹個意外驚喜。當時執政的李德裕野心勃勃,希望通過抗擊回鶻的入侵,重建唐朝的信心。李商隱非常欣賞李德裕的治國才能。在他看來,這是開始他政治野心的好機會。不幸的是,這年冬天,李商隱的母親去世了。按照當時的慣例,任何官員的父母去世,他都要立即離崗守孝三年。在此期間,李商隱處理了壹些家族事務,包括為幾位已故的親人遷墳。他分別為他們寫了悼詞。其中壹位是早逝的李商隱的小侄女。在中國散文史上,《給小侄女的壹封信》也有其值得註意的地方。它是晚唐駢文大師李商隱的壹部力作。駢文的三大特征是對偶、葉韻和用典。

文本:

正月二十五,舅舅送水果和玩具送他上大床。唉!我生了四年才回娘家。幾個月以來,選舉已經結束了。魚雨並不深沈,但他是悲傷的!妳為什麽來,又為什麽去?想到小時候,誰來判斷生死的位置?去了北京,遷了關中,意外不絕,時光流轉交易,寄骨五年。白草雕零,道路荒蕪。誰餓了?晚上誰渴?妳的棲息地,我有罪!今天我是二姐,我要被埋壹段時間。然後我搬到了二陵,回到了第壹個領域。平原占蔔,刊石書法。知禮,怎能承情!我死後有幾個侄子,有竹馬玉環,有繡品。堂前臺階下,陽光下風大,四周都是拿藥爭花。我很真誠,不知道該怎麽辦。無論如何,我不想結婚,但我還沒有做到。孩子的義比別人的義更重要。思念撫,五情空熱。

喔!興水上,潭山之側。妳是曾乃祖,妳是松子;姑姑與姑姑,墳與墳相遇。如果妳在這裏來來往往,不要害怕。五顏六色的衣服,甜甜的食物。妳是來接受這個的,不多不少。妳舅舅祭奶,妳爸為妳哭,悲送。妳知道嗎?

贊賞:

看看李商隱美好的家庭世界。

魏周平

淒美的風格可以說是李商隱文學作品的最大特色。劉熙載在《藝術概論》中評價“李凡男深情”極為恰當。除了他的許多愛情詩,他的壹些散文也有同樣的特點和魅力。《給小侄女寄封信》就是代表。也許是因為《紀念我的小侄女》的風格,李商隱多愁善感的特點表現得更加充分。

作者認為《給小侄女的壹封信》有兩個比較突出的特點。第壹,這是長輩為晚輩寫的悼詞(而且是壹個還不懂人事的4歲小女孩),比較少見。第二,這是李商隱在自己獨特的愛情觀之外,對更人性化親情的詮釋。

郵寄是李商隱弟弟的女兒。由於社會動蕩和家庭變故,郵寄在很小的時候就被寄養了。幾年後,社會和家庭安定下來,把她接回了李家。此時,李商隱的第壹任妻子已經去世多年,膝下無兒無女。所以李商隱把這個活潑可愛的小侄女當成自己的親生。在他的侄子中,他更喜歡這個從小離開家庭,很少享受家庭溫暖的可憐小女孩。自從接了職,李商隱每天都和侄子們住在壹起,看著他們玩耍,心裏充滿了無比的溫暖和幸福。沒想到僅僅過了幾個月,郵件就意外死亡了。這對李商隱無疑是巨大的精神打擊。

去世時,李商隱奉命被調往首都長安,等待新職位的任命。他家也在往關中搬,送來的骨頭還得留在原地。五年後,李商隱把送來的屍骨搬到了祖墳。這封“寫給小侄女的信”是她被遷葬的時候寫的,不是她去世的時候寫的。“送,骨頭,五年在此。白草雕零,道路荒蕪。誰餓了?晚上誰渴?我有罪於妳的棲息地!”李商隱覺得自己作為叔叔,對發帖不夠照顧,充滿了深深的歉意和愧疚。事實上,我們的詩人做得相當好。這只是對他自身道德和靈魂更徹底的洗禮,是對人類親情更深層次的自覺更新。

按照封建禮儀制度,給壹個4歲的孩子寫悼詞是不需要的,但李商隱因為對送禮物的深情,控制不住自己。所以李商隱突破了傳統的論資排輩的倫理觀念,做到了。“我妹妹,今天該下葬了。然後我搬到了二陵,回到了第壹個領域。平原占蔔,刊石書法。知禮之文,何以不能深情!”這是李商隱家庭崇拜的終極表現,其認知價值和審美價值絲毫不遜於他的愛情觀。他完全把郵寄當成了自己的骨肉,自己心愛的朋友!李商隱挑戰封建禮教的道德倫理觀,不僅在當時是大膽的、先進的,即使在現在也有壹定的現實意義。現在每到清明節,人們壹般都會祭拜祖先,悼念前輩,卻很少去掃壹掃在我們之前離開的後輩的祭品。至少,我沒在媒體上見過。

“唉!星水上香,檀山邊,妳是曾乃祖,宋雲森走;姑姑,姑母,墳相連。如果妳在這裏來來往往,不要害怕。五顏六色的衣服,甜甜的食物。妳是來接受這個的,不多不少。妳叔叔給妳獻祭,妳爸爸哭著給妳,悲痛地送來。妳知道的!”文末,李商隱作為大叔,關心郵寄,就像她還活著壹樣。他在紀念碑上哭的時候,話語被切割,聲音悲傷,讓人感到痛苦。而從中表現出來的深沈的人性美和悲劇美,又讓人不得不對詩人高超的藝術技巧表示由衷的贊嘆。

40多年來反復閱讀這篇文章,筆者覺得,郵寄似乎不是孩子的本名,而是李商隱對她從小被寄養在別人家的可憐經歷的憐惜,是對這個小女孩的壹種昵稱。

有學者認為,李商隱的感傷情調與其坎坷的人生經歷和憂郁的性格有關。筆者贊同這壹觀點。筆者還認為,李商隱“感時悲”的情感也與當時的宗教文化有關。晚唐時期,社會已經完成了融合佛道的進程,佛教文化逐漸成為社會的主流文化。因此,佛教因果報應和悲觀厭世的思想不能不影響李商隱的情感世界和文學創作。其實,在李商隱的悼詞中,“取果,作事,招寄身,歸大筏邊”和“妳是曾乃祖,妳是松樹;姑姑與姑姑,墳與墳相遇。妳來我往,不要怕,不要驚”等句子,都帶有佛教觀念的沈重痕跡。李商隱的悲劇氣質與其人生經歷和對佛教文化的感悟密切相關。當詩人把自己的個體感受融入詩歌,傾註到對人的情感世界的幻想中時,壹種朦朧的、悲涼的、普遍的人性之美和生命之美突然出現,並最終成為文明的美好表達。

文章《李商隱對我的小侄女——雷霍·範文的致敬和贊賞》。妳正在瀏覽的網站是由雷霍·範文編輯的。com (www.ok678.cn),訪問地址為:/article/html/2010/20100807/547/24756 .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