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潭,位於涇縣城西40公裏,南臨黃山,西臨九華山,與太平湖緊密相連。因唐代詩人李白《贈王倫》中的名句——“桃花潭水比王倫深”,而聞名天下。
據清代袁枚《園中詩補遺》記載,壹個素不相識的人王倫給李白寫信,邀請他去涇縣遊玩。信中熱情地寫道:“妳丈夫好嗎?這裏有十裏桃花;妳的飲料怎麽樣,先生?這裏有上千家酒店。”李白愉快地走了。王倫是涇縣的英雄。他熱情好客,富有魅力。於是李白問桃園酒家在哪裏,王倫答道:“桃花也以池塘聞名,沒有桃花;萬家,主人姓葉晚,沒有萬家酒店。”李白笑道:離開幾天,離開的時候寫下上面的詩作為告別。
這首詩是壹個絕妙的比喻,而且因為淳樸民風的影響,李白的詩很樸實,很平淡,更顯得真摯。《致王倫》這首詩,讓普通村民王倫的名字流傳後世,桃花湖也因此成為壹處旅遊勝地。為了紀念李白,村民們在譚的東南岸邊建了壹座亭子,至今仍吸引著許多遊客。“忽聞岸上歌聲”“忽聞”這幾個字說明王倫的到來確實出乎意料。人沒到就聽到了。從那熱烈爽朗的歌聲裏,李白料到王倫壹定是來送行的。?
這種告別,說明李白和王倫都是不拘小節、快樂自由的人。在僻靜的山村,沒有上流社會送來的復雜禮儀。李白走的時候,王倫好像不在家。王倫回來得知李白走了,馬上拿著酒趕到渡口道別。不辭而別的李白,灑脫,不客套;正在唱告別歌的王倫也是豪爽熱情,不讓孩子碰毛巾。短短的十四個字,寫下了他們樂觀的性格和他們不拘小節的友情。《致王倫》體現了李白自然細膩的詩風。
這首詩用比喻的方式表達了對王倫深情的感激之情。用“深千尺”的池水比喻告別,形象生動,並加了“不到”二字,增強了詩的動人力量。這首帶有明顯民間風味的詩,自然、質樸、清新、流暢。詩人用眼前平凡的風景作比喻,寫出了他對朋友真摯的感情。
《桃花潭》是如此的深邃,它觸動了人們的感情,難忘王倫的深情和深情自然是聯系在壹起的。句末更是爆出“不如王倫的”,通過對比事物,生動地表達了真摯純粹的親情。潭水“深在千尺”,王倫與李白的情誼必然更深。這句話耐人尋味。
中國詩歌的傳統命題是含蓄。如宋代詩論家嚴羽提出寫詩四忌:“語宜直,意宜淺。忌露於脈,味短。”阿清詩人石步華也說過,詩歌“不應直貴”。然而,李白的上述這首詩的表達特點是:坦率、直接和少言寡語。其“直語”其“脈露”不淺,但其“意”更濃。它的“直”包含著感情,真情實感從心靈深處流淌出來,所以很有藝術感。由此可見,文學現象是復雜的。還有各種藝術手法,不能“壹成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