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關於廣元利州的詩句

關於廣元利州的詩句

1.關於形容廣元的詩詞

形容廣元的詩詞有出自唐代詩人李白的《蜀道難》

《蜀道難》是李白襲用樂府古題,展開豐富的想象,著力描繪了秦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並從中透露了對社會的某些憂慮與關切。

詩人大體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線索,抓住各處山水特點來描寫,以展示蜀道之難。

原文如下:

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雕朱顏!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劍閣崢嶸而崔嵬,壹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譯文:啊!何其高竣,何其峭險!蜀道太難走呵,簡直難於上青天;傳說中蠶叢和魚鳧建立了蜀國,開國的年代實在久遠無法詳談。自從那時至今約有四萬八千年,秦蜀被秦嶺所阻從不溝通往返。西邊太白山有飛鳥能過的小道。從那小路走可橫渡峨眉山頂端。

山崩地裂蜀國五壯士被壓死了,兩地才有天梯棧道開始相通連。上有擋住太陽神六龍車的山巔,下有激浪排空迂回曲折的大川。善於高飛的黃鶴尚且無法飛過,即使猢猻要想翻過也愁於攀援。青泥嶺多麽曲折繞著山巒盤旋,百步之內縈繞巖巒轉九個彎彎。

屏住呼吸仰頭過參井皆可觸摸,用手撫胸驚恐不已徒長籲短嘆。好朋友呵請問妳西遊何時回還?可怕的巖山棧道實在難以登攀!只見那悲鳥在古樹上哀鳴啼叫;雄雌相隨飛翔在原始森林之間。又聽見月夜裏杜鵑聲聲哀鳴,悲聲回蕩在空山中愁情更添。

蜀道太難走呵,簡直難於上青天;叫人聽到這些怎麽不臉色突變?山峰座座相連離天還不到壹尺;枯松老枝倒掛倚貼在絕壁之間。漩渦飛轉瀑布飛瀉爭相喧鬧著;水石相擊轉動像萬壑鳴雷壹般。

那去處惡劣艱險到了這種地步;唉呀呀妳這個遠方而來的客人,為了什麽而來到這險要的地方?劍閣那地方崇峻巍峨高入雲端,只要壹人把守,千軍萬馬難攻占。駐守的官員若不是自己的近親;難免要變為豺狼踞此為非造反。

清晨妳要提心吊膽地躲避猛虎;傍晚妳要警覺防範長蛇的災難。豺狼虎豹磨牙吮血真叫人不安;毒蛇猛獸殺人如麻即令妳膽寒。錦官城雖然說是個快樂的所在;如此險惡還不如早早地把家還。蜀道太難走呵,簡直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令人不免感慨與長嘆!

擴展資料

對《蜀道難》的創作背景,從唐代開始人們就多有猜測,主要有四種說法:甲、此詩系為房琯、杜甫二人擔憂,希望他們早日離開四川,免遭劍南節度使嚴武的毒手;乙、此詩是為躲避安史之亂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勸喻他歸返長安,以免受四川地方軍閥挾制。

丙、此詩旨在諷刺當時蜀地長官章仇兼瓊想憑險割據,不聽朝廷節制;丁,此詩純粹歌詠山水風光,並無寓意。

這首詩最早見錄於唐人殷璠所編的《河嶽英靈集》,該書編成於唐玄宗天寶十二年(753年),由此可知李白這首詩的寫作年代最遲也應該在《河嶽英靈集》編成之前。而那時,安史之亂尚未發生,唐玄宗安居長安,房(琯)、杜甫也都還未入川,所以,甲、乙兩說顯然錯誤。

至於諷刺章仇兼瓊的說法,從壹些史書的有關記載來看,也缺乏依據。章仇兼瓊鎮蜀時壹直理想去長安做官。相對而言,還是最後壹種說法比較客觀,接近於作品實際。

百度百科——蜀道難

2.古代有關廣元的詩歌

印象·廣元 雪輕撥柳條枝垂向利州城 水靜臥 深 千針引 紅線密,遙望老街春 回眸望宛如紅顏純/ -- 古蜀道青鋼木半懸崖壁間 出蓉城到天水自會過青川 踏翠雲林蔭中,有人挑琴弦 天臺峰上欲及仙/ -- 皇澤寺騰繞青雲裏,食盡人間煙 指輕扣千佛崖,現法相萬千 在領略天下險,直指劍門關 昭化城下復古的吶喊/ -- 酒香濃土窖, 再話竹茶館。 蒲扇搖廣場, 老生復長談。/ (嘆,悠悠千古,春光易逝) -- 鳳凰樓飛鳳凰, 白龍湖藏白龍。 雲初開見天曉,照塔尖 印象中的這般廣元!

希望采納

3.關於形容廣元的詩詞

形容廣元的詩詞有出自唐代詩人李白的《蜀道難》 《蜀道難》是李白襲用樂府古題,展開豐富的想象,著力描繪了秦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並從中透露了對社會的某些憂慮與關切。

詩人大體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線索,抓住各處山水特點來描寫,以展示蜀道之難。 原文如下: 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

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雕朱顏!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

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劍閣崢嶸而崔嵬,壹夫當關,萬夫莫開。

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譯文:啊!何其高竣,何其峭險!蜀道太難走呵,簡直難於上青天;傳說中蠶叢和魚鳧建立了蜀國,開國的年代實在久遠無法詳談。

自從那時至今約有四萬八千年,秦蜀被秦嶺所阻從不溝通往返。西邊太白山有飛鳥能過的小道。

從那小路走可橫渡峨眉山頂端。 山崩地裂蜀國五壯士被壓死了,兩地才有天梯棧道開始相通連。

上有擋住太陽神六龍車的山巔,下有激浪排空迂回曲折的大川。善於高飛的黃鶴尚且無法飛過,即使猢猻要想翻過也愁於攀援。

青泥嶺多麽曲折繞著山巒盤旋,百步之內縈繞巖巒轉九個彎彎。 屏住呼吸仰頭過參井皆可觸摸,用手撫胸驚恐不已徒長籲短嘆。

好朋友呵請問妳西遊何時回還?可怕的巖山棧道實在難以登攀!只見那悲鳥在古樹上哀鳴啼叫;雄雌相隨飛翔在原始森林之間。又聽見月夜裏杜鵑聲聲哀鳴,悲聲回蕩在空山中愁情更添。

蜀道太難走呵,簡直難於上青天;叫人聽到這些怎麽不臉色突變?山峰座座相連離天還不到壹尺;枯松老枝倒掛倚貼在絕壁之間。漩渦飛轉瀑布飛瀉爭相喧鬧著;水石相擊轉動像萬壑鳴雷壹般。

那去處惡劣艱險到了這種地步;唉呀呀妳這個遠方而來的客人,為了什麽而來到這險要的地方?劍閣那地方崇峻巍峨高入雲端,只要壹人把守,千軍萬馬難攻占。駐守的官員若不是自己的近親;難免要變為豺狼踞此為非造反。

清晨妳要提心吊膽地躲避猛虎;傍晚妳要警覺防範長蛇的災難。豺狼虎豹磨牙吮血真叫人不安;毒蛇猛獸殺人如麻即令妳膽寒。

錦官城雖然說是個快樂的所在;如此險惡還不如早早地把家還。蜀道太難走呵,簡直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令人不免感慨與長嘆! 擴展資料 對《蜀道難》的創作背景,從唐代開始人們就多有猜測,主要有四種說法:甲、此詩系為房琯、杜甫二人擔憂,希望他們早日離開四川,免遭劍南節度使嚴武的毒手;乙、此詩是為躲避安史之亂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勸喻他歸返長安,以免受四川地方軍閥挾制。

丙、此詩旨在諷刺當時蜀地長官章仇兼瓊想憑險割據,不聽朝廷節制;丁,此詩純粹歌詠山水風光,並無寓意。 這首詩最早見錄於唐人殷璠所編的《河嶽英靈集》,該書編成於唐玄宗天寶十二年(753年),由此可知李白這首詩的寫作年代最遲也應該在《河嶽英靈集》編成之前。

而那時,安史之亂尚未發生,唐玄宗安居長安,房(琯)、杜甫也都還未入川,所以,甲、乙兩說顯然錯誤。 至於諷刺章仇兼瓊的說法,從壹些史書的有關記載來看,也缺乏依據。

章仇兼瓊鎮蜀時壹直理想去長安做官。相對而言,還是最後壹種說法比較客觀,接近於作品實際。

百度百科——蜀道難。

4.古代有關廣元的詩歌

印象·廣元 雪輕撥柳條枝垂向利州城 水靜臥 深 千針引 紅線密,遙望老街春 回眸望宛如紅顏純/ -- 古蜀道青鋼木半懸崖壁間 出蓉城到天水自會過青川 踏翠雲林蔭中,有人挑琴弦 天臺峰上欲及仙/ -- 皇澤寺騰繞青雲裏,食盡人間煙 指輕扣千佛崖,現法相萬千 在領略天下險,直指劍門關 昭化城下復古的吶喊/ -- 酒香濃土窖, 再話竹茶館。

蒲扇搖廣場, 老生復長談。/ (嘆,悠悠千古,春光易逝) -- 鳳凰樓飛鳳凰, 白龍湖藏白龍。

雲初開見天曉,照塔尖 印象中的這般廣元!希望采納。

5.有描寫廣元的詩歌嗎

《利州南渡》溫庭筠

淡然空水帶斜暉,曲島蒼茫接翠微。

波上馬嘶看棹去,柳邊人歇待船歸。

數叢沙草群鷗散,萬頃江田壹鷺飛。

誰解乘舟尋範蠡,五湖煙水獨忘機。

[註釋]

利州:在今四川廣元,南臨嘉陵江。

《籌筆驛》李商隱

猿鳥猶疑畏簡書,風雲常為護儲胥。

徒令上將揮神筆,終見降王走傳車。

管樂有才真不忝,關張無命欲何如?

他年錦裏經祠廟,梁父吟成恨有余。

註:籌筆驛在今四川廣元縣北

6.利州汪元量的詩歌欣賞

利州

年代:宋 作者:汪元量 體裁:七律

雲棧遙遙馬不前,風吹紅樹帶青煙。

城因兵破慳歌舞,民為官差失井田。

巖谷搜羅追獵戶,江湖刻剝及漁船。

酒邊父老猶能說,五十年前好四川。

汪元量(1241~1317年後)南宋末詩人、詞人、宮廷琴師。南宋被蒙古鐵騎攻破,皇室宗族後妃宮女王公大臣數萬人被蒙古人押解去往北方,路上奸淫侮辱慘不忍睹,半數宮廷貴胄都死於途中,當時汪元量作為宮廷樂師自願隨行,壹路上用詩歌記錄了這壹段屈辱的歷史,汪元量的友人李玨跋元量所撰《湖山類稿》,稱元量“亡國之戚,去國之苦,艱關愁嘆之狀,備見於詩”,“亦宋亡之詩史”。這首詩是汪元量宋亡之詩史的代表作,沖破了傳統的“宮怨”作品中的幽愁暗恨,表達了被俘者的苦楚和眷戀故國的心情。

這首詩以寫景起興,頷聯轉入社會場景的描寫,真實的描寫了兵敗之後滿城蕭條的景象,老百姓流離失所,就算是深山之中的獵戶,江湖遠處的漁家,都不能逃脫官差的盤剝殘害,最後壹句感懷世事,想起以前的美好生活,今昔對比,更加讓人感受到生活的痛苦。

這首詩繼承了杜甫憂國憂民真實記錄國家興亡的傳統,用筆描繪出那個苦難時代的生活畫卷,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和歷史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