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在古代被稱為什麽?清明節的別稱。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踏青節、蕩秋千節、祭祖節,在仲春和春末之交慶祝。清明節起源於古代的春節,既有自然內涵,也有人文內涵。它不僅是壹個自然的節氣,也是壹個傳統的節日。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節。掃墓、緬懷先人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優良傳統。它不僅有利於促進孝道和家庭記憶,也有利於促進家庭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清明節融合自然節氣和人文習俗,是人文和自然條件的結合,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民追求“天、地、人”和諧的思想,註重順應天時地利人和,遵循自然規律。清明節有豐富的節日和習俗。掃墓和踏青是清明節禮儀和習俗的兩大主題。禮俗這兩個傳統主題在中國自古流傳至今,從未間斷。
祖先節
清明節是紀念祖先的節日。主要的祭奠儀式是掃墓,是慎終追遠、顧家孝的具體體現。因此,清明節已經成為中國人的壹個重要節日。掃墓活動通常在清明節的前十天或後十天。在壹些地方,掃墓活動會持續壹個月。
清明節紀念祖先的形式很多:掃墓是最早的習俗,延續至今,並隨著社會的進步而逐漸簡化。掃墓那天,子孫們先把祖先的墳墓和周圍的雜草修剪幹凈,然後供奉食物和鮮花。隨著遺體火化越來越普遍,掃墓習俗逐漸被骨灰存放地祭祖的方式所取代。新加坡華人還在廟裏為死者立了主牌,廟也成了清明祭祖的地方。有的家庭還在家祭祖。為了使紀念祖先的儀式更有意義,年輕壹代的家庭成員經常被告知祖先過去的鬥爭歷史。
中華民族的祭祖活動經常在郊區進行。人們把掃墓和郊遊結合起來,既陶冶了情操,又促進了身心健康。《紅樓夢》中,賈家非常重視清明活動,把采藥、放風箏、蕩秋千作為活動的重要內容,充分體現了清明活動在民俗中的重要地位。今天,在烈士陵園緬懷革命先烈,給清明節增添了許多內涵。緬懷革命先烈的功績,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在清明活動中意義重大。
徒步節
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萬物復蘇,到處郁郁蔥蔥,這是人們欣賞大自然生機勃勃的春景的好機會。清明踏青的習俗由來已久。
。踏青,又稱春遊、探春、尋春等。,要把大家當花草。清明時節,氣溫回升,天氣晴朗,陽光明媚,正是去野外踏青的好時候。這壹傳統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唐代每年清明,長安婦女都要去郊外春遊。當他們遇到名花時,就在草地上搭起座位,在樹枝上掛紅裙子作為舉行野餐的窗簾。對此,杜甫曾在壹首詩中說:“去河邊走壹走,回頭見大旗。”到了宋代,隨著城市商品經濟的大發展,郊遊之風更加盛行。著名畫家張擇端傳世名畫《清明上河圖》生動地描繪了宋代都城汴梁以汴河為中心的清明節盛況。元明清以後,清明踏青的習俗壹直流傳下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郊遊活動規模更加宏大,內容更加豐富。
以前人們的封建思想很嚴重,女性平時不能出門。但是在壹年中的某些日子,他們可以盡情地出去玩,清明就是其中之壹。所以清明節可以說是女人最開心的壹天。年輕的姑娘和媳婦們,穿著節日的服裝,頭上插著松枝或柳條,出去郊遊,蕩秋千,玩得不亦樂乎。
搖擺節
蕩秋千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的習俗。蕩,就是拉皮繩,動。它的歷史非常悠久。它最初被稱為錢球,後來為了避免禁忌,它被改成了秋千。在古代,秋千大多是用樹枝做的,用絲帶系著。後來逐漸發展成兩根繩子,腳踏的秋千。南北朝時流行搖擺戲。《荊楚紀年》記載:“春天,壹根長繩掛在壹棵大樹上,壹個秀才和壹個女子坐在上面推,叫做蕩。”蕩秋千是唐代非常普遍的遊戲,它成為清明節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清明節到處都可以看到秋千,所以清明節在元、明、清時期被定為秋千節,秋千也被安裝在皇宮裏,供皇後、賓公主和宮女們使用。
在清明節,人們蕩秋千取樂。《通俗篇》說:“秋千是山戎之戲,自齊威公北伐開始傳入中國。”也就是說,在春秋時期,北方的山戎人創造了這種活動。後來,齊桓公北伐山戎,把它帶到了中原。搖擺舞在唐代相當流行。詩人韋莊在壹首詩中說:“街上柳綠如煙,畫出壹個清明的三月天,就像隔墻裏壹個紅杏出墻的姑娘,送來壹個秋千。”《開元大寶遺事》說:“在天寶宮,寒食節時,豎起秋千,引得宮女大笑,以為是盛宴。”因為秋千飄在空中,所以像仙女壹樣快樂。唐玄宗也稱這種遊戲為“半仙戲”。
北宋時出現水蕩,即從秋千上翻身跳水。感嘆東京的中國夢,據說北宋皇帝在水岸寺駕船中標,但他想站起來。蕩秋千取樂:“又多了兩條船,秋千豎起來了。”船尾百戲上桿,圍院待督教,鼓笛相諧;另壹個人爬上了秋千。把壹個平架和空翻拋入水中叫做水蕩。"
想了解更多2020年清明節放假安排,請點擊2020年清明放假安排。
想了解更多2020年的放假安排,請移步《“2020年”放假安排時間表(正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