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由往昔定義》是我創作的第壹本詩集,這些年,寫作於我而言真是壹件有趣而又孤獨的事情。2011年,我開始寫作,在此之前,盡管寫過壹些文字,但都不叫文學,叫應試作文。也許是起步較晚,兼之天資愚鈍,對寫作這事時常壹曝十寒,導致至今未有所成。
過去我們上學讀書,語文課本上教的詩詞大都是古體詩或近體詩,鮮少聽聞學生早讀課時異口同聲地朗讀現代詩。可見,在現代文明仍然比較短的進程裏,人們仍偏向於讀古體或近體詩。
古體詩在近體詩前,格律自由些,不拘對仗、平仄、長短;近體詩嚴格些,講究平仄、對仗、押韻;千百年來,無論古體或近體,皆湧現了許多經典作品,如《詩經》《楚辭》及後來的唐詩等,也有許多如李白、杜甫、陸遊等傑出的詩人。
其實詩歌到底如何定義?我也找不到標準,學者都在爭論、甚至互相批判,由他們去罷。我想,只要有好的文字和思想,何愁不能被編織為詩?
現代詩,存在於我們這個時代。過去清末,開始有西方文化向中方傳播,壹些詩作也被引進並被學生或學者翻譯為白話文。於是,開始有了現代詩。
盡管現代詩歌歷程仍比較短,但也產生了很多代表詩人及經典之作,如徐誌摩和《再別康橋》、海子和《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顧城和《遠和近》、北島和《回答》、艾青和《我愛這土地》等不勝枚舉,這些都是我個人很喜歡的現代詩人和詩作。
我們觀古今,知道詩河璀璨,歷朝歷代所創作的詩多如天上繁星,數之不盡。有的詩人窮盡壹生寫下數萬首詩,但能留下被口耳傳唱的僅有幾首,這已是歷史對他最大的認可。
數年前,在距離高考還有倒數三十天的緊張氛圍裏,我流著熱汗,在本子寫下壹首詩,歪歪扭扭的字跡,本子還被烙上了手的汗印。等到大壹,將它向院報投稿,不久後,《螢火》作為我的處女作得以在廣州華商職業學院的院報上登載,自此鼓勵我更勇敢地向這道路邁進。
我常想,每壹個人都可以是那點螢火。生活就像壹條漫長的河流,我們漂浮在其中,與不壹樣的人、事、物結緣,或並肩前行,或又分道揚鑣,或高歌萬裏,或擦肩而過。生活的壹事壹物總能勾起思維裏的火花,也許這火花就是瞬間的靈感。
任何的藝術終究是這種靈感的載體,電影是、音樂是、書畫是、戲劇是、詩歌,也是。這幾年時間裏,寫了許多小說及散文,過後自己對大部分作品都不滿意。我想,如果今後有緣,小說和散文,也定會和大家見面。
關於這部詩集,我並沒有太多的寫作初衷,原本只想偶爾寫壹兩首,以此抒發心中時常萌生的情愫和感悟。可在後來的時間裏,竟然慢慢喜歡上寫這種體裁的文字,中華詩詞文化真是迷人,於是我也開始有意識地撿拾起自己或他人的生活片段,並將它們變成壹行行文字。日積月累後,我想讓這位無心之得的“孩子”先和大家見面。
《我們由往昔定義》收錄了我在近兩年時間裏的上百首詩文,涵蓋了童年、青春、故鄉、生活及人生感悟等。這些都不是我個人的,也是妳的。
她不像小說那般邏輯嚴密,也不像散文般直接坦白。我所表達的情愫與體會,相信在歷史的進程裏也曾由不同時代的人物先後以不同的形式表達過,但這些、那些,也許妳未必都曾閱讀。
在這個信息量越發膨脹的時代,我們每天通過各種社交平臺、網絡論壇、咨詢軟件接受著龐大的信息量,時間被碎片化,壹心想把所有信息消化,急躁得連壹篇幾百字的文章都讀不下去了。結果,今天的妳還未讀完昨天的信息,就把前天的忘了,而今天又開始預告明天的信息。
敬愛的讀者,詩是非常精煉的文字,願它能陪伴妳在這個煩躁的的時代裏靜下心來,享受壹段閱讀的樂趣,我給妳的閱讀建議是:感覺有味道而又壹時不能完全體會的,重復讀幾遍。
每個人都有悲喜歡憂的往昔,當下,也即將成為往昔。在這裏,有幸與妳結緣,我將通過文字的形式向妳訴說這其中的故事。
最後,感謝在我創作過程中提出修改意見的朋友,感謝迎面而來的鼓勵,感謝迎面而來的嘲諷與批評。
祝願妳們都有美好的往昔!
聶榮恒
於廣州
二〇壹五年二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