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白發蒼蒼》和《傷逝》的修辭手法是什麽?

《白發蒼蒼》和《傷逝》的修辭手法是什麽?

這兩首詩使用了誇張的修辭。將“白發”放大誇張,使事物的特征更加明顯突出。

“白發三千尺,愁似長須”出自唐代詩人李白的《秋蒲之歌》。

原文:白發三千尺,愁似長。鏡中不知何處得秋霜。

白發長達三千尺,正是因為悲傷才長得這麽長。鏡中不知何處秋霜落在頭上。

延伸信息“白發三千尺,愁似長須?”劈空,如春潮奔湧,如火山爆發,觸目驚心。單看“白發三千尺”這句話,實在無法理解:白發怎麽會是“三千尺”呢?讀到下壹句“愁如長”時,我突然明白了,原來白發“三千尺”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長。

煩惱生白發,人有所覺,且長三千尺。該有多少深深的憂慮?十個字的千鈞之重,落在壹個字“悲”上。寫悲傷真是不可思議。奇幻奇句,不禁讓人驚嘆詩人的氣魄和筆力。

古典詩詞中有很多悲傷的例子。宋代詩人羅大靖在《鶴林玉露》中寫道:“有詩人以山喻其憂,杜少陵曰:‘憂來如山(據報刊載,視為‘齊終於南’),鏟孔不成’;有些人用水來比喻悲傷。李啟運說,‘請量東海之水,看淺深愁’。”

李白另辟蹊徑,用“白發三千尺”的長度來形容悲傷的深度。人們不僅不會拿詩人的無理取鬧當回事,反而會由衷地欣賞這種不自然而受人歡迎的怪句,對詩人的長籲短嘆感到同情。

人們看到他們頭上的白發和它的長度是因為他們照鏡子。前兩句藏在鏡中,三四句明明寫著:“鏡中不知何處得秋霜!”秋霜是白色的,代表它的白頭發。看似重復卻不重復,有壹種悲涼憔悴的情感色彩,超越了白發的“白”字。

前壹句中的“不知道”並不是真的不知道,也不是因為“不知道”才問“哪裏”。這兩句話不是問句,是氣話,是苦話。詩意的眼光在下壹句的“得”字上。妳哪來的這麽多擔心?“得”字直奔詩人半生所受的排擠和壓迫;不知道為什麽擔心自己白發蒼蒼,鬢角沾秋霜,切身感受!

李白有“勇爭其才,願輔佐之”的誌向,有“使寰區大,海郡清”的理想(見戴壽山答孟少府調書)。盡管他屢遭挫折,但他的雄心從未消失。寫這首詩的時候,他已經五十多歲了,誌向沒有實現,年紀大了,要加倍受苦。

於是,驚鴻壹瞥鏡中的自己,發生了“白發三千尺”的孤詠,讓天下後人知其悲憤,千古傳奇句,可謂壹絕。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十七首秋浦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