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是中國第壹部詩歌總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多年的詩歌305篇。《詩經》***有“風”、“雅”、“頌”3個部分。其中“風”包括“十五國風”,有詩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詩105篇;“頌”分“周頌”、“魯頌”、“商頌”,有詩40篇。
“國風”是《詩經》中的精華,是中國古代文藝寶庫中璀璨的明珠。“國風”中的周代民歌以絢麗多彩的畫面,反映了勞動人民真實的生活,表達了他們對受剝削、受壓迫的處境的不平和爭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中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國風”中還有不少民歌對統治階級的荒淫無恥予以有力的諷刺和鞭笞,如《新臺》、《南山》、《株林》等都是這方面的名篇。
“風”在藝術特點上,體現在以簡樸的語言描摹事物,以樸素的生活畫面反映社會現實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在形象塑造上,“國風”也具有現實主義藝術特色。作者們能通過抒發主人公的內心傾訴,表現他們的歡樂與悲哀,刻畫主人公的行動及其性格特征。“國風”在形式上多數是四言壹句,隔句用韻,但也不是千篇壹律。它常沖破四言的規格。而雜用二言、三言、五言、七言或八言的句子,如《代檀》就是壹首雜言詩。這些隨著情感的波動而富於變化的詩句。讀起來節奏分明,極富音樂性。“國風”的語言準確、優美、富於形象性。精確恰當地使用雙聲、疊韻、疊字,更增加了藝術魅力。賦、比、興藝術手法的運用,為“國風”大大增強了表現力。
“雅”詩和“頌”詩都是統治階級在特定場合所用的樂歌。它們在思想內容上無法與具有現實主義精神和人民性的“國風”相比,但由於它們或多或少地反映了社會生活的某些方面,因此,也還具有壹定的社會意義和認識價值。
賦、比、興是《詩經》的3種藝術表現手法,與風、雅、頌壹起,合稱為“詩經六義”。所謂賦,朱熹說是“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就是直接陳說;所謂比,朱熹說是“以彼物比此物”,包括我們今日所說的比喻和比擬,所謂興,朱熹說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如《周南·關雎》先寫“關關雎鳩,在河之洲”以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遐想。因為興常用於詩歌開頭,所以又叫起興。
《詩經》的句式基本上是四言,比較整齊。不少篇目的各段落之間,往往只更換極少的幾個字,有的句子則完全相同,有“重章疊句”的結構特點,辭意復沓、反復詠唱,給人以壹唱三嘆,循環往復的感覺。
《詩經》是我國詩歌史上的第壹塊裏程碑。它反映現實、針砭時事的精神和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對後世的詩歌創作影響極大深遠。漢魏樂府及歷代民歌受它的影響自不必多說,即便是各朝各代的傑出詩人,如屈原、陶潛、李白、杜甫、白居易、陸遊等等,也無不從中汲取營養,采擷精華而融會進自己的詩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