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生於公元365年的東晉,這是壹個朝代更替、社會動蕩、人民生活非常困難的時代。公元405年秋,陶淵明來到離家鄉不遠的彭澤縣,為了養家糊口,當了縣長。會稽縣派遊去他的縣訪問。這位官員是個庸俗傲慢的家夥。他壹到彭澤縣的邊界,就派了壹個地方官去拜訪他。
陶淵明看不上這種以上司名義發號施令的人,但是官階殺人。再驕傲的陶淵明,也無能為力。在別人的屋檐下,妳要低下妳高貴的頭,他要馬上離開開會。沒想到,陶淵明的秘書攔住了他。秘書說:“妳要去見上級官員。妳要非常註意細節,穿著整潔,謙虛。這是對妳上級的壹種尊重。否則,妳的上級會在他的上級面前說妳的壞話。”
壹向清高清高的陶淵明,是受不了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的。他再也受不了官場的繁文縟節了。他無奈地嘆了口氣:“我寧願餓死,也不願意為了五桶米的官薪向這些窮人低頭。”陶淵明立即坐下寫了辭職信,離開了他只坐了80多天的知府椅,再也沒有當過官。不要指望“五桶米”!用經濟學原理來看看陶淵明的自信從何而來!所以官場少壹個官僚,文壇多壹個作家。
“不舍五鬥米”的故事,也成為中國知識分子執拗不願效仿的美麗寫照。從官場退休後,陶淵明在家鄉種地,過著自給自足的田園生活。在他的田園生活中,他找到了自己的家,寫下了許多優美的田園詩。他描寫農民的悠閑生活,“溫暖遙遠的村莊,在伊壹市場吸煙”;他寫自己的勞動情懷,“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他還寫了農民工作的喜怒哀樂,“南山下種豆,草長滿豆苗”;他還寫下了自己的誌向,“不要談春天的苦,要常常怕失了心”。
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和傑出的詩歌才華,極大地豐富了農牧題材的創作。桑、麻、雞、狗等平常之物,在以前的詩中很少見,壹旦寫成詩,就充滿了趣味;而且,他對自然的真情流露往往會引起人們的無限向往。美好的田園生活培養了陶淵明的氣質。為此,他傳世125首描寫田園生活的動人詩篇,為後人留下了許多精美的散文。其中,《桃花源詩》最著名、最受歡迎,成為千古傳唱的名篇,達到婦孺皆知的程度。
在這部作品中,作者描述了壹個烏托邦社會。沒有動亂,沒有改朝換代,沒有國家王公大臣,沒有徭役稅,人民過著豐衣足食的美好生活,沒有來自世界其他地方的競爭。作者用優美的語言,在這部作品中創造了永久的魅力,後人壹直稱這個烏托邦社會為“桃花源”。陶淵明晚年隱居深山,穿著粗麻布衣服,獨自勞動。雖然他壹生窮困潦倒,病入膏肓,但當江州刺史譚道濟請他出山為官時,他還是挺直腰桿,不肯出山。他不肯為“五桶米”低頭。他委婉地拒絕了譚道濟的盛情邀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