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李賀杜甫生平事跡

李賀杜甫生平事跡

李賀的壹生

李賀(790-816),字長,中唐著名詩人。河南富昌人,唐朝宗室後裔,遠祖是唐高祖李淵的叔叔李良。18歲,到東都洛陽,以《雁門太守行》結識韓愈,備受賞識,聲名鵲起。21歲參加河南府考,被舉薦為秀才,卻遭到小人的嫉妒和攻擊。他說李賀父親的名字金素與壹個書生的“金”諧音,他違反了家族禁忌。根據禮儀和慣例,他應該避免參加考試。李賀被迫放棄了參加進士考試的權利,斷絕了仁人之路。此後,他壹直處於抑郁和痛苦之中。後來被推薦到長安,和九品壹起在太常寺做小官。地位卑微,李賀受辱。在任期結束前,他辭職了。27歲時,他在家中去世。他的作品集是李昌濟的歌和詩。他的詩在唐詩中獨樹壹幟,被稱為“龍吉祥體”。

李賀出生於河南富昌(今益陽)長谷。生於(施立)鎮遠(791),卒於憲宗(春歷)元和二年(817)。壹個* * *只活了27年。在中國文學史上,他是壹位才華橫溢卻不幸短命的詩人。

李賀的父親叫李金素。他以前是邊疆的小官吏,死得很早。就因為“金”字和進士的“金”字諧音,壹些嫉賢妒能的人就以此為借口,認為應該避開令尊的忌諱,不被進士審判。雖然當時朝野赫赫有名的韓愈寫了《禁忌之辯》為他辯護,但無濟於事。這對年輕詩人是非常沈重的打擊。為了養家糊口,李賀不得不做壹個聽人指揮、服從人的小官。

少年李賀,家境貧寒,酷愛詩書,刻苦讀書,使他早熟:《新唐書》說七歲可以辭官,後又說;“我身材苗條,有眉毛,手指和爪子很長,看書也很快。”《舊唐書》說他“文筆敏捷,尤擅唱功。”可見他早熟,思維敏捷。相傳,韓愈和皇甫石最初對李賀的詩持懷疑態度,兩人同時到他家,要求面談。李賀立即寫了壹首古舊的樂府標題,他們讀了郭,大為贊賞。韓愈回到長安後,對李賀大加贊賞。

李賀有老婆嗎?沒有提到新書和舊書。從他自己的詩中,為讀者提供了壹些佐證;《詠懷二首》之壹,根據司馬長卿自身情況:“彈琴看文君,春風吹鬢。”驕傲的表現出婚禮後自娛自樂的喜悅;《憶長谷山居禮初》壹書中,悔離家過早:“犬書去羅,鶴病悔遊秦。”古詩:“雙白鶴自西北來...我的妻子和兒子生病了,所以我不能陪他們。我回望五裏,徘徊六裏。..... "妻子生病在家,他卻去了長安。其實父親是怕考不上,所以最後回來的。在出城的路上,他思考著遇到時該如何告訴對方。“卿卿耐心問對方,鏡中含淚。”這些都可以說明李賀不僅成了壹家人,夫妻之間的感情也非常融洽。

李賀雖然家境貧寒,但畢竟還是皇族,不能完全等同於社會底層的窮人。就拿他借的房子來說。有庭院和果樹。“空虛無聊,棗都掛在外面了。”從他的日常生活來看,有奴才伺候,有長谷讀書,有巴桐陪伴,有馬背上尋詩,有Xi奴跟隨,還要回家給丫鬟尋詩。經常喝酒,每次喝完都會醉醺醺的:“今天把酒喝了,去了就看書。”(《迪什》)根據老傳說,他每天都去旅行找詩,得到了壹句被扔進古代錦囊裏的話,“不醉則為天哀。”李賀對酒有特殊的興趣,主要是用它來澆滅心中郁積的怒火!“隴西昌吉毀客,酒窖感覺中心狹窄。”(《酒吧,張大徹問詩,張時魯幕》)“天熱,渴飲壺中酒。”(《長歌續短歌》)短短二十多年,除了苦酒,什麽都沒有。每天晚上,他媽從古錦囊裏看到他的詩稿,總會生氣地說:“這孩子要把心都吐出來了!”“酗酒和苦吟是他不朽的主要因素。李賀之所以嗜詩嗜酒,是當時腐朽的封建制度和冷酷的社會現實使然。”人生窮拙,可以談黃昏飲酒(《致尚晨》),“壺裏的雲開不了”(《傷逝》),“我勸妳壹天醉!”(《我將入酒》)“葛衣破趙,我通宵吟詩!"(《酒後張大徹要詩,張贈簾》)難怪妳要“先把歌換成鬢角”(《長歌續短歌》)這樣日夜!

李賀除了老家在富昌長谷,在洛陽還有壹處舊居。詩中有“從長谷到羅候門”。十月寒冬,我冒著風雪去那裏問蔔:是“南歸楚”還是“西歸秦”?李商隱也說過他;“我經常壹個人騎車回北京。”(《李昌濟傳》)在洛陽,我常去見皇甫氏,皇甫氏去了北京。他還特意沖出城去送行:“帶著壹雙淚眼在廊下,倒在綠衣面前!”(《不要做洛陽外的皇甫》)

當時,與李賀關系密切的人都有做學問的權利,如酵素、、王、崔誌、、沈雅之、、、、、、沈等。王、和特別喜歡李賀的詩,經常臨摹他的作品帶回家。沈雅之初入行,李賀怨其不公,並作詩安慰:“春清白日拾人才,拋金解龍馬。”並鼓勵他不要灰心,明年再來:“聽說壯士強心壯骨,古人三走不滅。請等鞭長莫及,日後再歸秋法。”(《送沈雅之歌》)沈雅之接受了這個意見,過了十年,終於入土了。

體現在李賀的詩中,也有積極、堅毅的壹面,如“少年之憂當如雲”(《對酒》)、《二十人荊棘催》(豪格)?“人之心不窮”(《山歌》),“夫當喜”(《香泉酒》)!甚至想到:“天下英雄無主”(《豪格》),“假如妳是書生萬戶侯”(《南園十三首》第五首)?我想,“壹出溝,望飛雲”(《馬詩二十三首》第十五回)!但好景不長,像當時的政局,從短暫的光明到壹片黑暗的混亂;“只有這條路被堵死了”(《致尚晨》),“願藏霧豹”(《春回長谷》)。“思劇久則亂,達則秦歌”(《秋涼詩十二兄弟》)!終於發出了“狹路相逢,強土輕狂”(《春回長谷》)的哀嘆!

李賀清瘦,眉毛很長,頭發稀疏,沒有修指甲。“回骨薄面無糊,疫頭莖少。”(《仁和皇甫雜敘》)不僅身體早衰,精神空虛。“人生枉然,風吹盤燭!”(《青銅駱駝的悲哀》)他深深明白,在那個虛偽勢利的社會,才華再美好,如果不能被有地位有影響力的人所引用;如果不能自作多情,卑躬屈膝也是徒勞。

李賀無子,死時將詩編為四卷,送給好友沈。15日下午,沈拓詩人杜牧為其作序。杜牧列舉了他的九個優點,反復稱贊,使他墜入愛河。指出:“恭喜妳真丟人!”傳說神要造白玉樓,所以特意讓李賀寫文章記錄下來,無非是給這個倒黴的詩人塗上壹層浪漫的色彩。李賀像壹顆彗星,劃破了寂寞的夜空,給我們留下了壹系列閃光的不朽記憶!

杜甫的壹生

杜甫(712-770)出生於珙縣(今河南)。他來自壹個有著悠久傳統的官僚家庭。從第十三祖杜預開始,幾乎每壹代人都擔任過不同的官職。所以杜甫自豪地稱之為“侍奉儒術,鎮守官吏,而絕不墮入素食事業”(雕賦形式)。其母系為清河崔氏,為唐代士族之冠。只是杜甫的父親杜憲只做了奉天縣令,這個家族已經有了衰落的跡象。

這個家庭給了杜甫正統的儒家文化教養和在仕途上有所作為的雄心。所以,在他的壹生中,跳出世界的念頭很少占據他的頭腦。此外,唐代是壹個重視詩歌的時代,杜甫的祖父杜沈燕是武侯國最著名的詩人,這加深了杜甫對詩歌的興趣。他曾自豪地對兒子說:“詩歌是我的家人。”(《宗武聖日》)追求仕途和不朽的詩名,* * *同構成了杜甫的人生軌跡。

杜甫早慧。據說他七歲就能寫詩了。十四五歲時“遊書法場”(“莊遊”),與文士為友,以歌為樂。二十歲以後的十幾年,杜甫過著漂泊的生活。這不僅是為了增加經驗,也是為了結交名人,宣傳自己的名聲,為以後的職業提升做準備。他先去了吳越,對江南的風光和文化印象深刻。二十四歲時,杜甫到洛陽趕考,未能如願。他又在齊國和趙國四處遊蕩,過著放蕩的生活。後來他回憶說:“齊趙放蕩的時候,秋媽還挺狂的。”

(莊友)33歲,杜甫和李白在洛陽相遇,兩人以英雄的身份遊歷梁宋。李白是當時著名的詩人,他特殊的風格和傑出的才華深深吸引了杜甫。

杜甫把做官稱為他們家族的“素食職業”——壹個世代被攻擊的職業,他的各種文化教養都與此有關。三十五歲左右,杜甫來到長安做官。起初,他信心滿滿。“他自稱頗出類拔萃,要的是金鹿”,他相信自己可以“給妳堯舜之榮,然後使風俗純正”(《魏作成二十二韻》),卻在十年的禁錮中屢屢碰壁。這可能是因為他的家庭背景不夠強大,而李等人手握大權,對人才的引進采取阻撓的態度。杜甫到長安不久,父親去世,生活變得艱難。為了生存和求官,杜甫不得不奔走於權貴門下,作詩送禮,希望得到他們的引見。此外,他還向唐玄宗贈送了《雕賦》、《三贈賦》等許多禮物,希望唐玄宗垂青他的文學才華。種種努力的結果,直到天寶十四年,尤偉率政府參軍,也就是安史之亂前夕。

天寶後期,唐朝社會雖然保持著表面的繁榮,但卻處處潛伏著危機。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壹是玄宗及其邊境將領壹心壹意擴張領土、窮兵黷武的政策導致國力空虛、民生艱難,許多人無辜死去;二是玄宗縱欲享樂,李、楊等人獨斷專行,堵塞言論之路,使政治黯然;第三,受到玄宗寵信的安祿山三次出任使節,手中握有兵符,威脅國家統壹。身處逆境的人容易看到現實中的弊病。當大崩潰來臨的時候,杜甫通過個人的不幸看到了國家和人民的不幸。天寶十壹年(752年),杜甫寫出了他的名著《車店》,以嚴肅的態度記錄了人們被趕上戰場赴死的悲慘畫面。這首詩標誌著杜甫詩歌的轉變。此後,他又寫了九首詩,繼續質疑災難性的邊疆戰爭。寫《兩為道》揭露玄宗寵愛的楊玉環公主的親屬的奢靡生活。以及長詩《從北京到奉賢詠五百字》將最高統治集團醉生夢死的處境與人民饑寒交迫的困境形成鮮明對比,用“朱門酒肉臭,路凍死人”這樣震撼人心的詩句概括社會的黑暗與不合理。

安史之亂爆發後,杜甫壹度被困在叛軍占領的長安。後來,他獨自逃到唐肅宗,駐紮在鳳翔,並被任命為左拾遺。這是八年級的訓誡官。雖然職位不高,但這是杜甫在中央任職的唯壹經歷。但沒過多久,蘇宗就被上海書神為保家罷市所激怒,後被斥為化州四公甘源初參軍。由於戰亂饑荒,杜甫無力養家,對仕途失望。甘源二年(759),他棄官入蜀,當時蜀國安定繁榮。從安史之亂爆發到杜甫入川四年,全國處於劇烈震蕩之中,王朝危在旦夕,大批民眾死亡,杜甫本人的生活也充滿了危險和艱辛。他的詩歌創作,在血淚的滋養下,達到了巔峰。

《春望》、《月夜》、《傷心陳濤》、《傷心清班》、《北伐》、《羌寨》、《三官三別》等壹大批傳世名作,從詩人飽含心事的筆下湧出。

到達成都後不久,杜甫在朋友的幫助下在城西建了壹座草堂。後來,杜甫的老朋友嚴武擔任我們的劍南川東和川西特使,他與杜甫非常親近,並照顧他的生活。第二次來蜀時,推薦杜甫為參謀長,又推薦袁外郎(後人稱他為“杜工部”)。杜甫來蜀避亂,求食。前兩年左右,他住在茅草屋裏,日子過得真舒服。當時描寫草堂周圍自然風光的詩詞也呈現出壹種清新閑適的韻味。但這種情況並沒有持續多久。就全國而言,安史之亂雖然在公元763年結束,但唐朝的解體並沒有停止。在外患方面,有吐蕃的嚴重侵擾,甚至入侵長安,迫使代宗倉皇出逃;在內亂方面,普遍存在軍閥割據或半割據的狀態,同時政治腐敗和官方暴力也在增加。從四川中部來說,既是吐蕃進攻的重點,也是容易發生軍閥混戰的地方。

在蜀二鎮之間,發生了嚴重的軍事叛亂,杜甫壹度舉家逃亡。壹場劇烈的動蕩演變成持續的衰落,讓杜甫對國家的未來更加失望。他後期的詩歌和情感甚至比安史之亂時更為沈重。

永泰元年(765),嚴武去世,蜀國再次發生混亂。杜甫在成都的生活也失去了依靠。他帶著全家上船,過著漂泊逃亡的生活(或者說是在嚴武去世前不久,杜甫因為工部尚書的職務由虛職變為實職而離開蜀國前往長安)。原本的目的大概是沿著長江以東走出四川,但途中由於疾病和戰爭,停留了很久。先是在雲安住了壹段時間,然後在夔州住了將近兩年。五十七歲那年,終於坐船出了三峽,卻還在湖北湖南的水路上徘徊。最後在大理五、五十九歲的時候,死在耒陽附近的壹次乘船旅行中。杜甫艱辛的流浪生活在這裏慘淡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