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古代有壹個皇帝燒山的故事。

古代有壹個皇帝燒山的故事。

春秋時期,晉國的兒子重耳為了躲避災難,在異國他鄉流亡了十九年。介休大臣始終如壹,不離不棄。甚至“削股”。重耳努力成為壹代著名的君主“晉文公”。但是介子推並不想發財,就和母親隱居到綿山。晉文公下令釋放火燒山,以迫使他出山,但介子推決心不出山,最終死於火災。

最終,晉文公意識到了他的忠誠,將他安葬在綿山,建祠建廟,並下令介休之日禁火禁寒,以示哀悼。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擴展數據:

晉國的兒子重耳為了躲避災難,逃亡國外19年,飽嘗了人間的艱辛。在從壹個地方到另壹個地方的路上,介子推壹直跟著重耳。有壹次,他們的糧食和食物用完了,陷入了困境。介子推掉腿上的肉給重耳吃。

後來,重耳回到中國,成為晉國的君主,歷史上稱為晉文公。然後,晉文公獎賞了和他壹起逃亡的官員,但他忘記了介子。介子推沒有向晉文公要功勞,更沒臉跟那些靠功勞發財的勢利小人當大臣,於是帶著母親隱居在山西介休縣綿山。

晉文公知道後,回憶介子推的忠誠,非常後悔。他去請介子推自己下山。介子推開,但拒絕滿足晉文公。

為了迫使介子出山,晉文公下令火燒綿山。沒想到介子推壹意孤行,寧願被燒死也不出山。結果他和他媽媽都抱著樹死了。眼看救命的愛臣被燒死,文公痛不欲生,就把介之推葬在綿山,建了壹座廟,並下令子推死的那天禁火禁寒,以示悼念,後來成為風俗。

寒食節自春秋以來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比端午節早358年。雖然被東漢的周舉、三國的曹操、後趙的施樂、北魏的孝文帝等屢禁不止,而且流傳全國。

唐玄宗順應民意,頒布法令,將寒食節之墓納入開元大典,定為國家法定節日。“子推言避世,山火焚吾。四海同寒食,千古壹人。積怨很深有什麽用?古代沒有鄰居。魂滿山河,風雷為神。輕煙榆柳火,怨曲龍蛇新。

可惜文公是個惡霸,壹輩子都是個負臣。唐代詩人呂翔的《寒食節》壹詩,講述了寒食節“推綿山燒我們”的由來。

百度百科-寒食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