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蘆笛》這首詩的寫作背景是什麽?

《蘆笛》這首詩的寫作背景是什麽?

《蘆笛》是我國著名的現代詩人艾青的壹首著名的抒情詩。

?壹、寫作背景:1932年7月12日,艾青因從事活動而被捕。就在這時,他開始了詩歌創作,而《蘆笛》這首詩就是在獄中寫出來的,寫於1933年3月28日。

二、內容賞析:這首詩是詩人艾青對遭監所發出的反抗之聲,同時也表現了叛逆之情。可以說,反抗之聲和叛逆之情是圍繞著壹支蘆笛而展現出來的。

詩篇壹開頭就說:“我從妳彩色的歐羅巴,帶回了壹支蘆笛。”這裏暗示著:與作者所遭遇到的相比較,歐羅巴還算是壹個允許各種藝術創造存在的地方,因而蘆笛也就成了藝術創造的象征。而艾青正是在那裏找到了這支蘆笛的。接著說,“同著它,我曾在大西洋邊像在自己家裏般走著”,表現了壹種生活在歐羅巴那種無拘無束的親切感。詩篇到此,作者猛地壹轉,就開始寫詩人結束異域漂泊生活後回歸故土,卻反而要哀嘆了,“如今,我是犯了罪的,在這裏蘆笛也是禁物”,蘆笛已經“不在我的身邊”了,伴隨的且有“比我的歌聲更響”的是鐵鐐。這就是說,在這樣的現實中,社會生活和藝術創造都遭受到了嚴禁。因此,為了蘆笛,或者說是為了藝術創造,“是在痛苦的被辱著”。

在詩歌的最後十二行中,其抒情轉到了另壹方面了,說他“將像1789年似的,向灼肉的火焰裏伸進我的手去”。這裏表現了詩人是多麽渴望能投入到鬥爭當中去。他還發誓要始終不逾地以這支蘆笛——也就是他自己的藝術創造,去向黑暗發出詛咒的歌。

這首詩還有個副標題,就是“紀念故詩人阿波裏內爾”。為此,詩篇從第十三行起,插入壹大段對這位法國詩人的抒情。

三、藝術手法《蘆笛》是壹首抒情長詩,詩人以“我"和蘆笛之間相依為命的關系以及悲慘境遇作為縱向的線索,以彩色的歐羅巴、阿波裏內爾、大西洋邊自由自在與上海灘的巴士底獄、比歌聲更響的鐵鐐之間的對比表現作為橫向的線索,由此組成了壹個立體的詩歌結構。蘆笛與“我”相依為命的關系本來是實在的,因為橫線上層層展現的有悖情理的事件,如蘆笛被屈辱,“我”要向灼肉的火焰中伸進手去救它出來等等,使蘆笛、蘆笛與“我”的關系就變得虛化了,這就是運用了壹種象征手法。這首詩除了采用象征手法,就是以意象來象征情感以外,也有直接抒情。

艾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