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州詞(王之渙) 作者簡介 王之渙 (688—742),盛唐時期的詩人,字季淩,祖籍晉陽(今山西太原),其高祖遷今山西絳縣。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壹時,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於描寫邊塞風光著稱。
詩詞概述
該詩又名《出塞》,描寫了邊塞涼州雄偉壯闊又荒涼寂寞的景象,體現了作者對邊塞戰士的同情和對朝廷不滿的憤慨之情。
詩詞原文
黃河遠上白雲間, 壹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註釋
1、涼州詞:又名《涼州歌》。為當時流行的壹種曲子(《涼州詞》)配的唱詞。 2、原題二首,此其壹,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詞》載有《涼州歌》,並引《樂苑》雲:“《涼州》,宮調曲,開元中西涼府都督郭知運進”。涼州,唐隴右道涼州治所在姑臧縣(今甘肅省武威縣)。 3、遠上;遠遠向西望去。“遠”壹作“直”。 4、黃河遠上:遠望黃河的源頭。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邊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長度單位,壹仞相當於七尺或八尺(等於213cm或264cm,約等於2.3m或2.6m)。 7、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壹帶。羌笛是羌族樂器,屬橫吹式管樂。屬於壹種樂器. 8、楊柳:《折楊柳》曲。古詩文中常以楊柳喻送別情事。《詩·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 9、度:越過。 10、玉門關:漢武帝置,因西域輸入玉石取道於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時關址東移至今安西雙塔堡附近。 11、何須:何必。 譯文 遠遠奔流而來的黃河,好像與白雲連在壹起,玉門關孤零零地聳峙在高山之中,顯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呢,原來玉門關壹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詩詞鑒賞
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沈的情調,充分表現出盛唐詩人的豁達廣闊胸懷。 首句“黃河遠上白雲間”抓住遠眺的特點,描繪出壹幅動人的圖畫: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去,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雲中壹般。次句 “壹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環抱下,壹座地處邊塞的孤城巍然屹立。這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為後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壹個典型環境。 在這種環境中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所吹的曲調恰好是《折楊柳》,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離愁。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柳”與“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歌中提到了行人臨去時折柳。這種折柳贈別之風在唐代極為流行。於是,楊柳和離別就有了密切的聯系。現在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著悲涼的《折楊柳》曲調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於是,詩人用豁達的語調排解道: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調呢?要知道,玉門關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說“何須怨”,並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戍卒不要怨,而是說怨也沒用。用了“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三、四兩句,明代的楊慎認為含有諷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詩話》中言:“此詩言恩澤不及於邊塞,所謂君門遠於萬裏也。”作者寫那裏沒有春風,是借自然暗喻安居於繁華帝都的最高統治者不體恤民情,置遠出玉門關戍守邊境的士兵於不顧。中國古代詩歌向來有“興寄”的傳統,更何況“詩無達詁”,我們認為讀者未嘗不可這樣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確有此意。具體這兩句的解釋:既然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 關外的楊柳自然不會吐葉,光 “怨”它又有何用?
詩詞原文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註釋
1. 王翰寫有《涼州詞》兩首,慷慨悲壯,廣為流傳。而這首《涼州詞》被明代王世貞推為唐代七絕的壓卷之作。 2. 夜光杯:用白玉制成的酒杯,光可照明。它和葡萄酒都是西北地區的特產。 3. 沙場:平坦空曠的沙地,古時多指戰場。 4.君:妳。 5.琵琶:這裏指作戰時用來發出號角的聲音時用的。 6.催:催人出征。
譯文
葡萄美酒倒滿了華貴的酒杯,正要暢飲的時候,馬上琵琶就聲聲響起,仿佛在催促我上前作戰。在沙場上醉倒了請妳不要笑,古往今來,奔赴沙場的人中有幾個人能平安歸來?
詩詞鑒賞
詩是詠邊寒情景之名曲。全詩寫艱苦荒涼的邊塞的壹次盛宴,描摹了征人們開懷痛飲、盡情酣醉的場面。首句用語絢麗優美,音調清越悅耳,顯出盛宴的豪華氣派;壹句用 “欲飲”兩字,進壹層極寫熱烈場面,酒宴外加音樂,著意渲染氣氛。三、四句極寫征人互相斟酌勸飲,盡情盡致,樂而忘憂,豪放曠達。這兩句,蘅塘退士評曰:“作曠達語,倍覺悲痛。”歷來評註家也都以為悲涼感傷,厭惡征戰。清代施補華的《峴傭說詩》評說:“作悲傷語讀便淺,作諧謔語讀便妙。在學人領悟。”從內容看,無厭惡戎馬生涯之語,無哀嘆生命不保之意,無非難征戰痛苦之情,謂是悲涼感傷,似乎勉強。施補華的話有其深度。千古名絕,眾論殊多,見仁見智,學人自悟。 邊地荒寒艱苦的環境,緊張動蕩的征戍生活,使得邊塞將士很難得到壹次歡聚的酒宴。有幸遇到那麽壹次,那激昂興奮的情緒,那開懷痛飲、壹醉方休的場面,是不難想象的。這首詩正是這種生活和感情的寫照。詩中的酒,是西域盛產的葡萄美酒;杯,相傳是周穆王時代,西胡以白玉精制成的酒杯,有如“光明夜照”,故稱“夜光杯”;樂器則是胡人用的琵琶;還有“沙場”、“征戰”等等詞語。這壹切都表現出壹種濃郁的邊地色彩和軍營生活的風味。 詩人以飽蘸激情的筆觸,用鏗鏘激越的音調,奇麗耀眼的詞語,定下這開篇的第壹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猶如突然間拉開帷幕,在人們的眼前展現出五光十色、琳瑯滿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這景象使人驚喜,使人興奮,為全詩的抒情創造了氣氛,定下了基調。第二句開頭的“欲飲”二字,渲染出這美酒佳肴盛宴的不凡的誘人魅力,表現出將士們那種豪爽開朗的性格。正在大家“欲飲”未得之時,馬上奏起了琵琶,雖然軍令如山,但這種情況下,大家視死如歸,催者自催,飲者自飲。這句詩改變了七字句習用的音節,采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強了它的感染力。“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聯想到“立刻”/“出發”,其實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來就是騎在馬上彈奏的。 詩的三、四句是寫筵席上的暢飲和勸酒。過去曾有人認為這兩句“作曠達語,倍覺悲痛”。還有人說:“故作豪飲之詞,然悲感已極”。話雖不同,但都離不開壹個“悲”字。後來更有用低沈、悲涼、感傷、反戰等等詞語來概括這首詩的思想感情的,依據也是三四兩句,特別是末句。“古來征戰幾人回”,顯然是壹種誇張的說法。清代施補華說這兩句詩:“作悲傷語讀便淺,作諧謔語讀便妙,在學人領悟。”(《峴傭說詩》)這話對我們頗有啟發。為什麽“作悲傷語讀便淺”呢?因為它不是在宣揚戰爭的可怕,也不是表現對戎馬生涯的厭惡,更不是對生命不保的哀嘆。讓我們再回過頭去看看那歡宴的場面吧:耳聽著陣陣歡快、激越的琵琶聲,將士們真是興致飛揚,妳斟我酌,壹陣痛飲之後,便醉意微微了。也許有人想放杯了吧,這時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麽,醉就醉吧,就是醉臥沙場,也請諸位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我們不是早將生死置之度外了嗎?可見這三、四兩句正是席間的勸酒之詞,而並不是什麽悲傷之情,它雖有幾分“諧謔”,卻也為盡情酣醉尋得了最具有環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醉臥沙場”,表現出來的不僅是豪放、開朗、興奮的感情,而且還有著視死如歸的勇氣,這和豪華的筵席所顯示的熱烈氣氛是壹致的。這是壹個歡樂的盛宴,那場面和意境決不是壹兩個人在那兒淺斟低酌,借酒澆愁。它那明快的語言、跳動跌宕的節奏所反映出來的情緒是奔放的,狂熱的;它給人的是壹種激動和向往的藝術魅力,這正是盛唐邊塞詩的特色。千百年來,這首詩壹直為人們所傳誦。
作者簡介
王翰(687~726),唐代邊塞詩人。字子羽,唐並州晉陽(今山西太原市)人。
涼州詞的故事
傳說,清朝末年,慈禧太後請壹位著名的書法家為她的扇子題詩。那位書法家寫的是唐朝王之渙的詩《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壹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由於疏忽,書法家忘了寫“間”字。慈禧大怒,要殺他。那位書法家急中生智,連忙解釋說:“老佛爺息怒,這是用王之渙的詩意填的壹首詞。”並當場斷句,念給慈禧聽: “黃河遠上,白雲壹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慈禧聽了,轉怒為喜,連聲稱妙。
編輯本段涼州詞(張籍)
詩詞原文
邊城暮雨雁飛低,蘆筍初生漸欲齊。 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 鳳林關裏水東流,白草黃榆六十秋。 邊將皆承主恩澤,無人解道取涼州。
註釋
1、磧(qi,器):戈壁、沙漠。 2、白練:白色熱絹。這裏泛指絲綢。 3、安西:地名。唐方鎮有安西都護,其治所在今新疆庫車,兼轄龜茲,焉耆、於闐、疏勒四鎮。貞元六年(790),為吐蕃所陷。 張籍的《涼州詞》***三首,這是第壹首。詩的前兩句寫眼前景物,同時點出了所寫的地點、時間、天氣、季節。首句“邊城暮雨雁飛低”,把人的視線引向壹群低飛的鴻雁,並使人看到雁飛的地點是邊城,時間是日暮,天氣是陰雨。次句“蘆筍初生漸欲齊”,再把人的視線引向壹片出芽的蘆葦,並從蘆葦的長勢說明已是春暖季節。這前兩句:壹寫從邊城仰望的天空景。壹寫在邊城俯視的地面景,都是在視線所及的範圍之內的景物。詩的後兩句則把詩境擴展到浩瀚遙遠的大漠彼方,壹直把詩思推到視線之外。 第三句“無數鈴聲遙過磧”,寫的是在沙漠上級緩行進的壹隊馱運貨物的駱駝,但句中卻並沒有出現駱駝和押運人員的形象,只有從沙漠上遙遙傳來的絡繹不絕的駝鈴聲。這是以聲傳影,因聲見形的妙用。這裏只需寫鈴聲之傳來,自會憑聯想艷聲音轉化為形象,自會在腦際浮現壹支連延不斷的駝隊漸行漸遠的圖景。帛道猷詩“茅茨隱不見,雞鳴知有人”(《陵峰采藥觸興為詩》),道潛詩“數聲柔櫓蒼茫外,何處江村入夜歸”(《秋江》),白居易詩“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夜雪》),都與這句詩的機杼相同。 作者之所以為駝鈴聲所吸引,其詩筆之所以轉向那壹串飄蕩在沙漠上的鈴聲,是因為他身在邊城,蒿目時艱,他的壹顆無比沈重的心已隨那逐漸向西方消逝的駝鈴聲而越過了沙漠,飛到那雖然遠在視線之外、卻時時進入思念之中的安西四鎮(治所在今新疆庫車)。詩的末句“應馱白練到安西”,正是作者的情思所註,也是這首詩的點睛之筆。
作者簡介
張籍(約767~約830),唐代詩人。字文昌。漢族,蘇州吳人,或曰和州烏江人。原籍蘇州(今屬江蘇蘇州),遷居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
創作背景
唐代自安史亂後,隴右道(轄今隴山以西直至新疆西部)東部各州縣先後陷於吐蕃。這首詩大約寫於穆宗長慶(821—824)年間,作者五十多歲時,安西已經陷落了三十多年。聽到這西去的駝鈴聲,曾身歷這段史事的作者不能不想到國運的衰微,想到那條經由河西走廊的絲綢之路,從而想象這支西去的駝隊應當還是馱運白練經由這條大道遠去安西,而安西卻久已淪為異域了。在這“應馱白練到安西”壹句中,含有無窮感慨,無窮悲憤.其言外之意是尋繹不盡的。作者在另壹首《涇州塞》詩中也曾致慨於“道旁古雙堠,猶記向安西”。以之與“應馱”句對照,可以進壹步體會作者的感情,看到他的感慨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