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是什麽意思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是什麽意思

出自《易經》:“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上指的是可感的世界背後的原因,是抽象的,是不可感的,並且是作為可感世界的根據存在的。本體論就是探討形而下的世界的形而上根據的。

但是《易經》:這裏不具有本體論這個解釋意思。因為中國文化自古只有宇宙生成論的事實,而無本體論,到了隋唐時道家回應並且否定“貴無崇有”論的玄學家和佛教“非有非無”論,而建立“妙本”論即本體論。現在哲學家都是喻指本體論。

智海踏浪

出自《易傳"系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上”是指萬物有形象之前而言,“恒道”在形之上;“形而下”則是指萬物有形象之後而言,“可道之道”在形之下。“有生於無”(或“自無極而為太極”)則是指“有形生於無形”而言,所謂的“無”是指“無有”,並非“無無”。《系辭》又曰:“壹陰壹陽之謂道。”此說似有多重涵義。合壹陰壹陽而言(或謂“無陰無陽”),則為“形而上之道”,合二為壹,則為“大壹”(大壹則是“形而上之道”的別名);分壹陰、壹陽而言則為“形而下之道”(器之道),陽為“乾道”;陰為“坤道”,又本“立天之道曰陰與陽”之說,則壹陰壹陽又為“天之道”。萬物皆有陰陽,故亦有萬物之道。

我國古代作為哲學概念的“道”,是對“陰陽”、“五行”這些哲學對象在性質上有所斷定的邏輯概括。 “道”論,是有關宇宙論的學問,而這壹學問是由逆向歸納而得來的。人們以所能見到的萬物向上推斷:萬物的本源出於“五行”(“五行”是地處北溫帶的中國古代獨有的哲學概念,“分土王四季”,春木、夏火、秋金、冬水,而土為“中和之氣”),“五行”出於“陰陽”,而“陰陽”則出於“道”。“道”為壹,“陰陽”為二,“五行”為三,“萬物”為萬,於是就有“道生壹,壹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之說。這壹學說的本質不同於三代以前的“天命論”。“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論的提出是建立在自然界自組織運動之上的,以自組織運動為宇宙發生乃至萬物化生的根本動力。這種自組織的動力完全來自於“道”。從宇宙萬有的構成上說,“道”為“有物混成”的實體;從宇宙萬有的發生上說,“道”為最高本源;從宇宙萬有的變化上說,“道”為總的法則。

知心小語

從詞源學上來理解,"形而上學"名稱來自於西方的"metaphysics",源自古希臘學者亞裏斯多德所著的壹本書——《形而上學》。這個詞的原文是“ta meta ta Physica”,意思是“在物理學之後”。因為這個詞是亞歷士多德的壹本書的名字,是在他寫完《物理學》之後的著作,meta表示“在……之後”,所以,“形而上學”的最初的意思是“在物理學之後”也就是“後物理學”。因為物理學研究的對象是實在的,具體的,是有形的實體,也就是“形”,而在“形”之上的,就是抽象的東西,是脫離實體的意識方面的範疇。所以,“形而上學”就是脫離實物而學問。那麽,抽象的,脫離實物的學問,只有壹個,那就是“哲學”。所以,“形而上學”最原始的本意就是“哲學”。

通常認為,“形而上”即指無形之道(抽象道理、規律),“形而下”即指有形之器(具體器具、事物)。例如孔穎達《周易正義》講:“道是無體之名,形是有質之稱”;“道在形之上,形在道之下。”這樣說來,科學研究的是有形的東西,而哲學研究的則是無形的東西。其實這是不對的,因為科學同樣要研究無形的東西,哲學同樣要研究有形的東西。這種理解,就是把“形而上”理解為“形之上”,把“形而下”理解為“形之下”。這是沒有道理的,因為“而”字沒有“之”字的意思,而是 “然而”(這樣、而後)的意思。這個“而”字是個關鍵。這裏“形”是中介,形上、形下都要從“形”開始,由有形而至於無形,亦即由具體(事物)而至於抽象(道理),科學、哲學莫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