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關於隱居詩句的分析

關於隱居詩句的分析

1.幫我找壹篇歸隱詩並且要:寫作背景、作者解釋,賞析,思想感情

飲 酒 晉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 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huán)。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譯文 我家建在眾人聚居的繁華道路,可從沒有煩神去應酬車馬的喧鬧。 要問我怎能如此超凡灑脫,心靈避離塵俗自然幽靜遠邈。

東墻下采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擡頭喜見南山勝景絕妙。 暮色中縷縷彩霧縈繞升騰,結隊的鳥兒回翔遠山的懷抱。

南山仰止啊,這有人生的真意,我該怎樣表達內中深奧! 賞析 1.本篇是《飲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詩歌的主旨是展示詩人運用魏晉玄學 “得意忘象”之說領悟“真意”的思維過程,富於理趣。

然而,它不是枯燥乏 味的哲理演繹。詩中寫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寫了幽美淡遠的景,在情景交融的 境界中含蓄著萬物各得其所、委運任化的哲理;這哲理又被詩人提煉、濃縮到 “心遠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給讀者以理性的啟示,整首詩的韻 調也更顯得雋秀深長。

宋代朱熹說:“晉宋人物,雖曰尚清高,然個個要官職,這邊壹面清談, 那邊壹面招權納貨。陶淵明真個能不要,此所以高於晉宋人物。”

晚景和詩人從中獲得的無限樂趣。表現了詩人熱愛田園生活的真情和高潔人格。

2.這首詩是非常好的壹首詩,它的好就在感情非常真率,壹切都自然他開頭說“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把自己的房子建築在人世間,可是聽不到車馬的喧鬧,那麽“在人境”壹定會有“車馬喧”,為什麽沒有“車馬喧”呢?他自己自問,說“問君何能爾”,就是我問妳是什麽原因能夠達到這樣的地步呢?下面他答到“心遠地自偏”,“心遠地自偏”對我們今天也不無啟發,就是我們今天生活在壹個非常現代化的、非常喧鬧的這樣壹個社會當中,我們已經不可能像陶淵明時代那樣隱居到山林裏面去。我們在這個非常熱鬧的現實當中,只要我們每個人他的心遠離了壹些名利、壹些物質的追求、遠離了壹些世俗的官場,那麽我們住的地方也會變得偏僻起來,我們的心情也會變得寧靜起來。

我們也會克服壹些浮躁的情緒,這樣使自己變得非常的寧靜,這個對於我們自己人生的修養,對於我們社會的安寧都是很有好處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陶淵明非常有名的詠菊的詩歌,“采菊東籬下”是壹俯,“悠然見南山”是壹仰,在“采菊東籬下”這不經意之間擡起頭來看南山,那秀麗的南山就是廬山,他家鄉的廬山,壹下就撲進了他的眼簾。

所以這個“見”字用得非常好,蘇東坡曾經說:如果把這個“見”南山改成“望”南山,則壹片神氣都索然矣。下面他就說“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就是說山裏面自然的景觀早晨和晚上都非常好,在傍晚時分飛鳥呼朋喚侶結伴而歸,大自然是在這個很自然的氣氛中飛鳥就回到鳥巢中去了。

然後從這樣壹種非常自然的、非常率真的意境中,陶淵明感受到人生的某壹種境地。但是這樣壹種非常微妙的境地,是難以用語言來表達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欲辨已忘言”了。

3.詩歌的主旨是展示詩人運用魏晉玄學 “得意忘象”之說領悟“真意”的思維過程,富於理趣。然而,它不是枯燥乏 味的哲理演繹。

詩中寫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寫了幽美淡遠的景,在情景交融的 境界中含蓄著萬物各得其所、委運任化的哲理;這哲理又被詩人提煉、濃縮到 “心遠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給讀者以理性啟示,整首詩的韻 調也更顯得雋秀深長。陶淵明真個能不要,此所以高於晉宋人物。”

這首詩正刻 畫了詩的不同流俗的精神風貌。他不象壹般隱士那樣標榜超塵出世,而是“結 廬在人境”;他置身“人境”,卻能做到“無車馬喧”,不染世俗之事。

原因 何在?詩人意味深長地說:“心遠地自偏”。心靜,境自靜。

無求名求利之心, 即使身居鬧市,也宛如在山。這深刻的道理被詩人平淡地說出,親切感人。

詩歌巧妙地運用了象征手法。“鳥倦飛而知還”,那只在晚照中翩然歸來 的鳥和那個悠然見山的人,心神契合,仿佛都在這幽靜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 歸宿。

歷史背景 公元416年,劉裕調集全國的兵力,從東向西,分五路討伐後秦。首發攻克了洛陽,西晉故都得到光復。

第二年又攻克長安。長安經過百年滄桑,終於被晉軍收復。

消息傳到江南,東晉朝野壹片歡騰。 劉裕通過北伐,極大的擴大了他個人的權利。

朝廷為了討好劉裕,下詔書封劉裕為相國,總管朝政,又封他為宋公,食邑十個郡,加九錫,位在各諸侯之上,劉裕故作推辭。明眼人壹看就知道,朝廷控在劉裕手裏,他想要什麽,朝廷就得下詔書給他什麽。

他想當朝廷,當今的朝廷也得趕快讓位給他,這是早晚的事。 那壹年秋天,陶淵明總是悶悶不樂。

他早就看透,東晉的氣數已盡,劉裕篡位只是遲早的事,他整天為這件事悲傷郁悒。只要東晉存在,曾祖父陶侃的功績就光輝燦爛,照耀家邦。

壹旦東晉滅亡,就壹筆勾銷了。他又想壹切都在發展變化,興衰榮辱也在不斷地交替更換。

大到壹個國家,小到壹個家庭,莫不如此。為這些事煩惱也沒有用,還是多喝點酒,好好睡壹覺吧。

陶淵明只要弄到酒,沒有壹個晚上不喝他個壹醉方休。他認識到,人生在世像閃電壹樣,稍縱即。

2.急~~,求不被世俗羈絆,歸隱山林的詩句,越多越好

我最欣賞《飲酒》(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這首詩的意境表現了作者自得其樂的隱居生活和那種悠然、恬靜、消雅的心情。“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壹語把這種心境的原因道破。陶潛對禪機悟透頗深,乃至使這首詩的藝術境界產生空靈之感,使人身臨其境,若在仙界上,不在五行中。所以說這首詩難就難在體會出作者當時的心境。陶潛是東晉的壹偉大隱士。從客觀上看,為不願同流合汙;從主觀上看,則是因其自身所形成的性情,因為人總是不斷地向自己的本性邁進,當本性與後天之性情產生沖突,便會產生大悲哀。然後棄之,而後得魚或熊掌也。而陶潛便是取熊掌而歸山林,因其性本愛丘山。所以,此詩意境雖在悠閑,然心境卻大相徑庭。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暄”,乍聞只覺得清凈,悠閑,細思方感作者之愁情,壹個人久居僻靜之所,則向往喧鬧的聲音,人之常情。壹個“無”字盡顯作者之遺憾。“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看則沒問,實則扣心自問,敲打警鐘,終於驀然回首,否極泰來,再看眼前之青山綠水,自然風光,心曠神怡,想起日常之生活往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多麽灑脫,飄逸的情景,壹個“見”字,令人忘俗,浮想聯翩。酒是很妙的東西,忘卻暫時的煩惱,使壹切朦朧、模糊,達到美的極致,景中生情,這是體驗高峰。“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佳”完善高度的統壹。“相與還”,何也?周而復始,返樸歸真,如果謝靈運還是寄情於山水,那麽,陶潛則是與自然山水合二為壹,這便是他此時的心境。而後,作者便把自己的領悟升華為哲理的高度,“此中有真意,欲辯而忘言”,最美的大自然的語言便是默默無言。作者的心情由愁生悲,有悲見喜,有喜達歡,又由歡歸於平淡。

3.詩句分析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飲酒》詩壹組二十首,是歸隱之初寫的,大抵表述醉中的樂趣和對人生的感想.這首詩寫心遠世俗、欣賞自然的興致和領悟.

藝術特色:

平淡而醇厚.

情景理的融合.

譯文:

生活在人間,卻沒有車馬的囂喧.妳問我何能如此,心靈清遠,地自靜偏.采摘菊花在東籬之下,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人眼簾.山氣氤氳,夕陽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飛鳥,結著伴兒歸還.這其中有多少滋味要表達,欲要說明,卻又忘記了語言.

賞析:

陶淵明是東晉開國元勛陶侃的後代.只是到了他這壹代,這個家族已經衰落了.他也斷斷續續做了壹陣官,無奈靠山不硬,脾氣卻分外高傲,玩不來官場中鉆營取巧的壹套,終於回家鄉當隱士去了.《飲酒》詩壹組二十首,就是歸隱之初寫的,大抵表述醉中的樂趣和對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壹首.

人活在世上,總要找到生命的價值,否則人就會處在焦慮和不安之中.而社會總是有壹套公認的價值標準,多數人便以此為安身立命的依據.拿陶淵明的時代來說,權力、地位、名譽,就是主要的價值尺度.但陶淵明通過自己的經歷,已經深深地懂得:要得到這壹切,必須費盡心機去鉆營、去爭奪,裝腔作勢,吹牛拍馬,察言觀色,翻雲覆雨,都是少不了的.在這裏沒有什麽尊嚴可說.他既然心甘情願從官場中退出來,就必須對社會公認的價值尺度加以否定,並給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釋.

這詩前四句就是表現壹種避世的態度,也就是對權位、名利的否定.開頭說,自己的住所雖然建造在人來人往的環境中,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所謂“車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門庭若市的情景.陶淵明說來也是貴族後代,但他跟那些沈浮於俗世中的人們卻沒有什麽來往,門前冷寂得很.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問:妳怎麽能做到這樣?而後就歸結到這四句的核心——“心遠地自偏”.精神上已經對這爭名奪利的世界采取疏遠、超脫、漠然的態度,所住的地方自然會變得僻靜.“心遠”是對社會生活軌道的脫離,必然導致與奔逐於這壹軌道上的人群的脫離.

那麽,排斥了社會的價值尺度,人從什麽地方建立生存的基點呢?這就牽涉到陶淵明的哲學思想.這種哲學可以叫作“自然哲學”,它壹方面強調自耕自食、儉樸寡欲的生活方式,另壹方面重視人和自然的統壹與和諧.在陶淵明看來,人不僅是在社會、在人與人的關系中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每壹個個體生命作為獨立的精神主體,都是面對著整個自然和宇宙而存在的.從本源上說,人的生命是自然的壹部分,只是由於人們把自己從自然中分離出來,在虛幻的、毫無真實價值的權位、名利中競爭、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滿了壹得壹失喜憂無常的焦慮與矛盾.因而,完美的生命,只能在歸復自然中求得.

這些道理,如果直接寫在詩裏,就變成論文了;真正的詩,是要通過形象來表現的.所以接著四句,作者還是寫人物活動和自然景觀,而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詩中寫到,自己在庭園中隨意地采摘菊花,無意中擡起頭來,目光恰與南山(廬山)相會.“悠然見南山”,這“悠然”既是人的清淡而閑適的狀態,也是山的靜穆而自在的情味,似乎在那壹瞬間,有壹種***同的旋律從人心和山峰中同時發出,融合成壹支輕盈的樂曲.所見的南山,飄繞著壹層若有若無的嵐氣,在夕陽的照耀下,顯出不可名狀的美,而成群的鳥兒,正結伴向山中飛回.這就是自然的平靜與完美,它不會像世俗中的人那樣焦慮不安,那樣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東西.詩人好象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壹刻達到了完美的境界.

最後二句,是全詩的總結:在這裏可以領悟到生命的真諦,可是想要把它說出來,卻已經找不到合適的語言來表達.實際的意思,是說人與自然的和諧,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邏輯的語言不足以表現它的微妙與整體性.

陶淵明的詩,大多在字面上寫得很淺,好象很容易懂;內蘊卻很深,需要反復體會.對於少年人來說,有許多東西恐怕要等生活經歷豐富了以後才能真正懂得.

開頭四句,以具體的生活體驗,用壹問壹答的形式,揭示出壹種具有普遍意義的、很有理趣的生活現象——“心遠地自偏”.“采菊”四句,即由“心遠地自偏”生出,言東籬采菊,在無意中偶然得見南山,於是目註心搖,又為南山傍晚時出現的絢麗景色所吸引.結廬人境,而采菊東籬;身在東籬,而又神馳南山,全篇主旨總在顯示“心遠”二字.最後兩句所說的“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所謂“真意”,其實就是這種“心運”所帶來的任真自得的生活意趣;所謂“忘言”,就是在陶淵明看來,世間總有那麽壹些趨炎附勢,同流合汙的人是無法體驗到這種生活理趣的!

4.表達歸隱的詩句

歸隱: 1.壹松壹竹真朋友,山花山鳥好弟兄 . 2.歸隱樂 不向長安路上行,卻教山寺厭逢迎.味無味處求吾樂,材不材間過壹生.寧作我,豈其卿.人間走遍卻歸耕.壹松壹竹真朋友,山花山鳥好弟兄. 3.離別繁華世, 歸隱山竹林. 花香伴左右, 小鳥為君鳴. 4.鳳飛翺翔兮,四海求凰 無奈佳人兮,不在東墻 將琴代語兮,聊寫衷腸 . 5.鷓鴣天 辛棄疾 不向長安路上行.卻教山寺壓逢迎.味無味處求吾樂,材不材間過此生. 寧作我,豈其卿.人間走遍卻歸耕.壹松壹竹真朋友,山鳥山花好弟兄6.飲酒》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最著名的當然是陶淵明的散文《歸去來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