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恨歌》就是歌“長恨”,“長恨”是詩歌的主題,故事的焦點,也是埋在詩裏的壹顆牽動人心的種子。而“恨”什麽,為什麽要“長恨”,詩人不是直接鋪敘、抒寫出來,而是通過他筆下詩化的故事,壹層壹層地展示給讀者,讓人們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詩歌開卷第壹句:“漢皇重色思傾國”,看來很尋常,好像故事原就應該從這裏寫起,不需要作者花什麽心思似的,事實上這七個字含量極大,是全篇綱領,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劇因素,又喚起和統領著全詩。緊接著,詩人用極其省儉的語言,敘述了安史之亂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終於得到了“回眸壹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楊貴妃。描寫了楊貴妃的美貌、嬌媚,進宮後因有色而得寵,不但自己“新承恩澤”,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復渲染唐玄宗得貴妃以後在宮中如何縱欲,如何行樂,如何終日沈湎於歌舞酒色之中。所有這些,就釀成了安史之亂:“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這壹部分寫出了“長恨”的內因,是悲劇故事的基礎。詩人通過這壹段宮中生活的寫實,不無諷刺地向我們介紹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壹個重色輕國的帝王,壹個嬌媚恃寵的妃子。還形象地暗示我們,唐玄宗的迷色誤國,就是這壹悲劇的根源。
全篇中心是歌“長恨”,但詩人卻從“重色”說起,並且予以極力鋪寫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專夜”、“看不足”等等,看來是樂到了極點,象是壹幕喜劇,然而,極度的樂,正反襯出後面無窮無盡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誤國,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劇,反過來又導致了他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悲劇的制造者最後成為悲劇的主人公,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處,也是詩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長恨”的原因。過去許多人說《長恨歌》有諷喻意味,這首詩的諷喻意味就在這裏。那麽,詩人又是如何表現“長恨”的呢?馬嵬坡楊貴妃之死壹場,詩人刻畫極其細膩,把唐玄宗那種不忍割愛但又欲救不得的內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體形象地表現出來了。由於這“血淚相和流”的死別,才會有那沒完沒了的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