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沈李是好人還是壞人?

沈李是好人還是壞人?

壞人。

沈李最著名的詩之壹是“同情農民”,其中寫道:“春天種下壹粒谷子,秋天收獲壹萬粒種子。四海無閑田,農民還餓死。”“中午割完糧,汗水淌進土裏。誰知道中餐是硬的?”

這兩首詩深刻地反映了當時農民的貧苦生活,也成為我們從很小就開始背的兩首詩。

從這兩首詩來看,沈李給人的印象是對勞動人民充滿同情,絕對是壹個關心人民疾苦的人,但事實並非如此。沈李不是壹個好人。

據《雲溪之友》記載,早在沈李發跡之前,他就經常在壹個叫李元江的人家做客,所以他的姿態很低。每次見到李元江,他都會恭恭敬敬地喊壹聲“叔叔”。其實李淵會是他的叔叔,所以他叫他叔叔是應該的,但是他做官之後,態度突然就不壹樣了。

沈李做官後,李元璋為了討好他,把自己貶為兄弟和侄子,但沈李對此很不高興。直到李元璋自稱孫子,沈李才勉強接受。從這件事來看,沈李充滿了醜惡嘴臉。

當時有壹個叫崔的督學,和是讀書時的朋友。在發跡後,有壹次,壹個姓崔的官員專門來拜訪他,結果他的仆人在客棧裏和市民打了壹架。得知這個仆人是巡撫崔的仆人後,處決了這個仆人和跟他打架的市民,還抓了巡撫崔,重新打了20板。探長崔也不敢出聲。

這兩件事之後,人們經常私下談論,說“沈李的叔叔原來是他的孫子,沈李的朋友成了被他流放的囚犯”,他們都非常害怕沈李。在這種恐懼之下,許多當地人逃離了,而沈李並不在乎。

唐武宗會昌五年後,74歲的沈李留下了他壹生中最大的汙點。沈李,當時是我們在淮南的節度使,收到了壹封舉報信。有人舉報江都縣令吳襄貪汙公款,娶了壹個平民為妻。沈李立即逮捕了吳襄並處死了他。

此案上報朝廷後,諫官懷疑此案存在冤案,於是朝廷派欽差大臣崔元藻復核。經過審查,崔元早得知吳襄貪汙是真的,但是錢不多,壹介平民逼婚不是真的,所以吳襄的罪不至死,雖然他最多。對此,沈李不以為意,仍然壹意孤行,將吳襄處死。

角色的生活

沈李,字公吹,亳州古城喬縣人。他六歲喪父,隨母親遷居無錫(今江蘇省)。唐憲宗元和元年(806),中進士,任郭子助教。歷任江州刺史、滁州刺史、壽州刺史、汴州刺史、宣武刺史、宋博邊營刺史。

淮南節度使、中書侍郎、右仆、門下侍郎、司空公等職,冊封趙國公。他是李黨內的重要人物。唐會昌六年(846)死於揚州,謚號秋,謚號“文肅”。

沈李與元稹、白居易交遊密切,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和參與者。關於樂府的新詩有二十首,已失傳。年輕的時候,我目睹農民終日勞作,衣食無著,同情又憤慨。

寫《為農民兩首詩》,廣為流傳,千古傳誦,被譽為農民詩人。《全唐詩》記載了三卷《追思詩》和壹卷《雜詩》,現編為四卷。還有壹首鶯鶯之歌,保存在西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