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從現實走進歷史回憶,從形態與神態兩方面喚醒了秦淮河。-- “艙前的頂下,壹律懸著燈彩;燈的多少,明暗,彩蘇的精粗,艷晦,是不壹的。但好歹總還妳壹個燈彩。這燈彩實在是最能鉤人的東西。”“在這薄靄和微漪裏,聽著那悠然的間歇的槳聲,誰能不被引入他的美夢去呢?只愁夢太多了,這些大小船兒如何載得起呀?我們這時模模糊糊的談著明末的秦淮河的艷跡,如《桃花扇》及《板橋雜記》裏所載的。我們真神往了。我們仿佛親見那時華燈映水,畫舫淩波的光景了。於是我們的船便成了歷史的重載。” -- 作者由燈開始墮入歷史,模模糊糊中、恍惚中,是許多歷史的影象使然了:行走的船只,霧裏看花,盡是飄飄然,朦朦朧朧;飄渺的歌聲,似幻似真……作者借助對歷史影象緬懷,將秦淮河寫得虛虛實實、朦朦朧朧,讓人陶醉,令人神往。在對妓女的,矛盾的心理中不難看出作者想要放松自己,享受歌妓的曲調。
作者原本著力於秦淮河的自然景觀,卻以歌妓的出現淡化了自然和他的審美情趣。作者把自己當時那種想聽歌,卻又礙於道德律的束縛,壹心想超越現實,但又不能忘卻現實的矛盾心情剖析得淋漓盡致,真實具體,那種情真意卻,給予讀者極大的感染力,而意蘊深厚自然。為夢中回到現實,做好了鋪墊。總的來說,《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這篇文章明顯地體現了朱自清散文慎密、細致的特色。朱自清在描繪秦淮河的景色時,將自然景色、歷史影象、真實情感融會起來,洋溢著壹股真摯深沈而又細膩的感情,給人以眷戀思慕、追懷的感受。文中展現了壹幅令人緬懷的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