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鄭裕玲的《中秋節》
又去中原祭祖,死人翻身,無心。靈臺花果奉上,金屋銀山寶鼎燃。五夜星橋連月宮,六街雲路,禪泉裊裊。蘭花燈心,烈焰經書慰神仙。
2.《中秋》莫祖英
元代中期鬼節練心,祭祖燒香送子愁。孤冢蒼涼晴,遠山寒淺。在森林之前,我記得人在哪裏,在夢裏,我有壹股悲傷淚水的暗流。希望宗邦傳德澤,祝我春秋健康平安。
3.張合領《清秋》中的中秋節
晚霞照籠香山,草飛輕秋。笛聲悲淒,涼風幽幽清。子貴的泣血是悲傷的,他懂得哀悼和調節自己的悲傷。四野錢如雪飛,童心驚淚流。
4.《中秋情緣》孫中天
中秋節仍然是壹個漫長的夢,夏天去秋來很涼爽。鬼火驅邪,蓮花燈載願上天。緬懷先人,緬懷家人,悼念父母。遙望蒼穹,無處寄,有悲淚。
中秋節簡介:
中秋節是道教的名稱,民俗上稱為七月半,佛教上稱為笠原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祭亡、燒紙錠、祭地等。它的誕生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的祖先崇拜和相關節日。
七月是吉祥月、孝順月,七月半是人們在初秋慶祝豐收、回報大地的節日。有些莊稼已經成熟,所以人們應該按照法律祭拜他們的祖先,並用新米和其他祭品向他們的祖先報告秋成。它是紀念祖先的傳統文化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節日意義:
從有關七月半的傳說中,我們可以深刻地體會到,七月半的祭祀具有雙重意義,壹是表現緬懷祖先的孝心,二是弘揚推己及人、樂善好施的義舉。這都是從惻隱之心的角度出發,很有人情味。所以在慶祝中原的同時,要擺脫鬼的觀點,期待互愛。
就其文化內涵而言,7月30日也是中國傳統的祭祖節日之壹,其文化背後反映的是壹種信仰。七月半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壹種文化,是古今緬懷先人的傳統。這壹傳統體現了古人“慎終追遠”的思想,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