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亞歷山大·赫爾岑是誰?有何作為?

亞歷山大·赫爾岑是誰?有何作為?

亞歷山大·赫爾岑於1812年4月6日出生在莫斯科壹個顯赫的大貴族家庭。他是俄國19世紀解放運動中突出的作家、革命家、思想家。他的壹生對於俄國革命起了偉大的推動作用。其父伊·阿·雅科甫列夫是沙皇禁衛軍的上尉。其母是壹個外籍女傭。兩人由於相愛而走到壹起,但是由於身份相差懸殊,父母壹直沒有舉行正式儀式。但是兩人相親相愛***同愛護這個寶貝兒子,這是他們愛情的見證。“赫爾岑”原是德文中“心”字的音譯字。

小赫爾岑在如此優越的環境中生活,但由於缺少玩伴和父母由於太愛他對他管教又不嚴,所以,他就經常跑到農奴家中,跟下等人家的孩子壹起嬉戲。他從小就感受到下層勞動人民生活的淒苦與不幸,經常從廚房中偷壹些東西給朋友們吃。小赫爾岑很小就懂事了。

後來,赫爾岑漸漸長大了,父親不能再讓他這樣玩下去了。於是,給赫爾岑請來兩位家庭教師,開始讓赫爾岑學習。這兩位教師對赫爾岑的壹生影響非常大。壹位是叫布梭的法國人,他曾經參加了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他經常向赫爾岑講述法國人民為了民主、自由而奮勇鬥爭的事跡。另壹位是叫普羅托波波夫的俄國大學生。他經常給赫爾岑講述革命性的,充滿激情的詩歌。此外,赫爾岑的玩伴中,有幾個他的親戚朋友,也非常喜歡現代的科學與民主思想。在他們***同的成長中,小赫爾岑開始向往著革命。

當時的俄國依然是沙皇統治下的封建農奴專制制度的國家。由於統治階級的殘酷剝削,廣大人民不堪這種牛馬不如的生活,紛紛揭竿而起。1825年,十二月黨人在首都彼得堡的參政院廣場舉行了公開的武裝起義,但很快被鎮壓下去。1826年7月13日,十二月黨人的5個重要領導者被絞死,其他大批的起義者被流亡到遙遠的西伯利亞。但是,這場戰爭拉開了俄國解放鬥爭的帷幕。赫爾岑當時只有13歲,這壹聲“為自由而鬥爭”的驚雷在赫爾岑幼小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829年,赫爾岑考入莫斯科大學哲學系數理科學習。在大學裏,赫爾岑與社會上的革命組織有了更多的接觸。他自稱為“十二月黨人的兒子”,並自己組織了壹個政治小組,舉行秘密的會議,熱烈地討論世界各國的政治活動,揭露俄國與世界各國統治階級的種種罪惡行為。漸漸地,赫爾岑成為小組中的領袖人物。

赫爾岑在學校中學習很刻苦。由於對俄國社會很多現象、制度產生懷疑,赫爾岑把自己埋入書的海洋中去尋找理論依據。他刻苦地研究社會學、自然科學、政治經濟學,從而用完整的理論武裝了自己的頭腦,開始對人類社會進行思索。

1833年7月,赫爾岑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他的畢業論文《哥白尼太陽學說的分析》,獲得了碩士學位與銀質獎章。

畢業之後,赫爾岑依然參加政治小組秘密的集會,探討各種新的社會思想。但是,由於被人告密,1834年7月,赫爾岑被捕入獄,同時被捕的還有小組中的奧加遼夫。由於這時沙皇反動統治已如驚弓之鳥,壹有風吹草動,馬上驚恐不安。因此,赫爾岑在沒有壹項確切罪名的情況下被流放到比爾姆省,後來又被送到維亞特加省。由此,赫爾岑對沙皇統治更為痛恨,經常憤憤不平,發誓要推翻它。1841年,沙皇特務截獲了赫爾岑給他父親的壹封信,信中,赫爾岑痛斥沙皇統治下的罪惡與黑暗,因此又被流放到諾夫哥羅德。

1842年,赫爾岑回到莫斯科。經歷了苦難的流放生活,赫爾岑更為成熟了。他接連不斷地在進步雜誌《現代人》與《祖國紀事》上發表政論、文學作品與哲學論文,抨擊農奴制的罪惡,號召人們起來投入到“為自由而鬥爭”的戰鬥中去。這壹時期,赫爾岑還發表了小說《誰之罪》與《偷東西的喜鵲》等小說。

早在1841年,赫爾岑就開始創作長篇小說《誰之罪》。小說分為上下兩部。上部以平民知識分子克魯采弗爾斯基為主人公。他應聘擔任地主涅格洛夫家的家庭教師,指導地主的兒子萊沙的功課。因為他瀟灑的儀表、富有磁性的聲音,充滿青春的智慧與熱情的眼神,地主涅格洛夫年輕漂亮的妻子對他產生好感,經常主動關心克魯采弗爾斯基的生活。但是克魯采弗爾斯基不愛她,而是愛上地主涅格洛夫的女兒柳邦卡。柳邦卡也被他的豐富的知識與先進的思想所吸引,兩人相愛了,這引起涅格洛夫妻子的嫉妒。她總找壹些小事給克魯采弗爾斯基制造麻煩。涅格洛夫壹直把克魯采弗爾斯基看作情敵,巴不得他有個喜歡的女子,於是很快答應了他與自己女兒柳邦卡的婚事,並且在城裏替克魯采弗爾斯基找到壹個中學教員的職業。下部以貴族青年別爾托夫為主人公。別爾托夫是壹個熱情的具有革命精神的貴族青年,他與克魯采弗爾斯基壹家認識,並且愛上了柳邦卡,他認為柳邦卡身上有壹種非凡的力量。她第壹次讓他認識到什麽是愛情的力量,什麽是壹種幸福。柳邦卡雖然是真心愛著克魯采弗爾斯基,但現在由於貴族青年別爾托夫的出現,她發現了別爾托夫身上具有壹些克魯采弗爾斯基身上所消失的東西,而這些東西能讓她產生新的思想和感情,為她的心展開壹個新的世界。她忍受著精神的折磨。而克魯采弗爾斯基由於深愛著柳邦卡,把其他的壹切都荒廢了。出現了這種情況,他也十分抑郁,每天借酒消愁。別爾托夫愛上了不該愛的人,破壞了別人的幸福,也非常地苦悶,不得不出國去逃避這種矛盾。小說最後以壹種悲劇性的憂傷情緒結束。小說提出了壹個問題“誰之罪”?把矛頭指向了罪惡的社會制度。

而另壹部《偷東西的喜鵲》以壹個農奴出身的演員安涅塔為主人公。她的主人賞識她的才能,出錢讓她學習,帶她去意大利與巴黎學藝並且演出。但由於主人突然死去,劇團被另壹個地主斯卡林斯基公爵買了下來。他垂涎於安涅塔的美色,想占有她。他用物質引誘安涅塔,被嚴詞拒絕。這個人面獸心的老家夥意欲闖入安涅塔的臥室,想用強力占有她。安涅塔把他引到鏡子面前,讓這個公爵看著自己醜陋的面目,說寧願自殺也不要他這樣醜惡的人。公爵惱羞成怒,大罵安涅塔,說農奴是主人的財產,她只是他隨意擺布的東西。後來安涅塔愛上壹個農奴演員,懷了孕。她不願意自己的孩子再成為壹個讓人隨意擺布的奴隸,她服毒自殺了。

赫爾岑在他的小說中以下層勞動人民為主人公,贊揚了勞動人民的優秀品質,同時譴責了上層統治階級的醜惡面目。

1847年,赫爾岑的父親病故。他繼承了巨大的遺產,成為壹個富裕者。他更加渴望著革命的自由,但是在俄國,各種思想言論控制得更為嚴密。赫爾岑為了尋找革命的出路,於1847年3月底來到了法國巴黎。

後來意大利爆發了青年意大利黨的領袖馬誌尼與加裏波領導的革命運動,赫爾岑趕到意大利參加了意大利人民所進行的羅馬大遊行。後來,1848年法國也爆發了革命,赫爾岑得到這個消息後,馬上趕回法國,參加了法國人民舉行的巴黎示威大遊行。但是,起義被反動勢力殘酷地鎮壓下去了。由於赫爾岑參加了羅馬和巴黎的大遊行,法蘭西政府把他當作危險分子,將他驅逐出境。這時,沙皇勒令赫爾岑回國。赫爾岑明白回國之後必然受到監視甚至流放,於是,他不聽從沙皇的命令,全家遷到了瑞士,並加入了瑞士當地的農民協會。

赫爾岑經過大量的理論、經驗總結,認為人民才是社會的根本力量,不能把政府與人民混為壹談。他要讓世界了解俄國,認識俄國人民鬥爭的現狀。他寫了《俄國人民和社會主義》、《論俄國革命思想的發展》、《今日世界與俄羅斯》等等介紹俄國的作品。由於赫爾岑與俄國沙皇專制統治壹直為敵,俄國政府決定,從1851年3月22日起,剝奪赫爾岑的壹切權利,終生驅逐出境。從此,赫爾岑丟掉了貴族身份及各種榮耀,他成了壹個沒有祖國的人。但是,赫爾岑卻非常高興,他覺得自己為俄國解放事業做的努力取得了效果。“這是讓人興奮的事”,他這樣說。

1851年6月,赫爾岑壹家又搬到法國南部定居下來。由於家庭連遭不幸:母親與兒子因沈船而喪生,妻子又病逝,赫爾岑傷心至極,但他很快從災難的哀痛中恢復過來,投入到鬥爭中去。

1852年8月,赫爾岑來到倫敦。首先,他創辦了壹個自由俄羅斯印刷所,專印宣傳用的俄文刊物。

1855年,赫爾岑著手創辦了壹種定期刊物雜誌《北極星》。在創刊號上,赫爾岑以十二月黨人五領袖的側面像作為封面,繼承十二月黨人的傳統,刊印了大量在沙皇嚴密監控下不能發表的作品,例如普希金等人的政治詩等。

1856年,赫爾岑的戰友奧加遼夫也來到此地。在他的幫助下,又增加了壹個定期文集,主要刊登來自俄國的信件,稱之為《俄羅斯之聲》。但是,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這些刊物仍不能滿足鬥爭的需要。1857年7月1日,赫爾岑又創辦了《鐘聲》。在這個革命的火焰正慢慢燃燒起來的日子裏,赫爾岑以深刻的理念為指導,緊密配合國內的革命鬥爭,發表了許多專論文章,如《俄國的革命》、《解放的果實》、《給未來朋友的信》等等。這些刊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吸引了無數追求自由與解放的人民讀者。同時,它竟能越過沙皇邊防警戒的重重封鎖,送到俄國各階層手中,甚至連主教與沙皇的寵臣也都人人有壹份。由此可以看到這些刊物的巨大力量。

但是,在俄國革命熱情逐漸高漲時期,由於赫爾岑遠居國外,不了解俄國革命的真實動向,曾經與國內以車爾尼雪夫斯基為首的《現代人》雜誌產生了壹些分歧。1859年,車爾尼雪夫斯基帶著和解的心情來到倫敦與赫爾岑親切地交談,交換了彼此的意見,最終達成***識。這之後,車爾尼雪夫斯基與赫爾岑聯手合作,壹個國內,壹個國外,更大地發揮了鬥爭的力量,終於迫使沙皇進行改革。但是改革之後,赫爾岑清醒地看到沙皇改革的實質。他在《鐘聲》中寫道:“解放是壹種騙局”,“沙皇用虛構的解放使人民開了眼界。”從此,他對沙皇統治制度進行更為激烈的鬥爭,號召人民起來鬥爭,號召士兵轉到人民的壹邊,強調組織革命秘密團體的必要性。赫爾岑利用《鐘聲》對人民的鬥爭起了指導性作用。

此外,赫爾岑清楚地看到了自由派的反人民性,對之進行了深刻的批判與揭露。果然,以卡維林之流為代表的自由派看到日益壯大的革命力量感到害怕。他們就以造謠誣蔑、叛變投敵的方式挑撥政府迫害民主派。1862年,政府封閉了《現代人》與《俄語報》等進步報刊。車爾尼雪夫斯基等人被逮捕、流放。

1867年,在《鐘聲》創刊十周年的時候,這個刊物與讀者告別了。赫爾岑說:“每壹代都有它自己要做的事,我們這壹代所應當做的是準備革命的工作。”又說:“新的壹代已經成年,找到了自己的道路,他們不需要我們的言論,我們沒有什麽對他們好說的了。”

《鐘聲》停刊之後,赫爾岑開始研究學習馬克思主義。他認為,俄國革命的勝利,必然應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他已認識到農民革命的局限性與資產階級革命的剝削性。到了晚年,赫爾岑終於成為壹個馬克思主義者了,他還要堅持起來繼續進行鬥爭。但是,長期的革命工作已損害了他的身體。

1870年1月21日,赫爾岑因患肺炎在巴黎與世長辭了。

這位出身貴族的平民革命家以其壹生不懈的革命鬥爭為俄國革命開辟了壹條道路,把革命鬥爭的種子播入每壹個受壓迫的人的心中。他的功績將被歷史所牢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