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婦女縫寒衣。全詩翻譯

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婦女縫寒衣。全詩翻譯

翻譯為:

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婦女縫寒衣。十壹月北風勁吹,十二月寒氣襲人。沒有好衣沒粗衣,怎麽度過這年底?正月開始修鋤犁,二月下地去耕種。帶著妻兒壹同去,把飯送到向陽的土地上去,田官十分高興。

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婦女縫寒衣。春天陽光暖融融,黃鸝婉轉唱著歌。姑娘提著深竹筐,壹路沿著小道走。伸手采摘嫩桑葉,春來日子漸漸長。人來人往采白蒿,姑娘心中好傷悲,害怕要隨貴人嫁他鄉。

七月大火向西落,八月要把蘆葦割。三月修剪桑樹枝,取來鋒利的斧頭。砍掉高高長枝條,攀著細枝摘嫩桑。七月伯勞聲聲叫,八月開始把麻織。染絲有黑又有黃,我的紅色更鮮亮,獻給貴人做衣裳。

四月遠誌結了籽,五月知了陣陣叫。八月田間收獲忙,十月樹上葉子落。十壹月上山獵貉,獵取狐貍皮毛好,送給貴人做皮襖。十二月獵人會合,繼續操練打獵功。打到小豬歸自己,獵到大豬獻王公。

五月蚱蜢彈腿叫,六月紡織娘振翅。七月蟋蟀在田野,八月來到屋檐下。九月蟋蟀進門口,十月鉆進我床下。堵塞鼠洞熏老鼠,封好北窗糊門縫。嘆我妻兒好可憐,歲末將過新年到,遷入這屋把身安。

六月食李和葡萄,七月煮葵又煮豆。八月開始打紅棗,十月下田收稻谷。釀成春酒美又香,為了主人求長壽。七月裏面可吃瓜,八月到來摘葫蘆。九月拾起秋麻子,采摘苦菜又砍柴,養活農夫把心安。

九月修築打谷場,十月莊稼收進倉。黍稷早稻和晚稻,粟麻豆麥全入倉。嘆我農夫真辛苦,莊稼剛好收拾完,又為官家築宮室。白天要去割茅草,夜裏趕著搓繩索。趕緊上房修好屋,開春還得種百谷。

十二月鑿冰沖沖,正月搬進冰窖中。二月開初祭祖先,獻上韭菜和羊羔。九月寒來始降霜,十月清掃打谷場。兩槽美酒敬賓客,宰殺羊羔大家嘗。登上主人的廟堂,舉杯***同敬主人,齊聲高呼壽無疆。

擴展資料

《國風·豳風·七月》為《詩經·國風》中最長的壹首詩。《漢書·地理誌》雲:“昔後稷封斄,公劉處豳,太王徙岐,文王作酆,武王治鎬,其民有先王遺風,好稼穡,務本業,故豳詩言農桑衣食之本甚備。”據此,此篇當作於西周初期,即公劉處豳時期。

豳地在今陜西旬邑、彬縣壹帶,公劉時代周之先民還是壹個農業部落。

《七月》反映了這個部落壹年四季的勞動生活,涉及到衣食住行各個方面,它的作者當是部落中的成員,所以口吻酷肖,角度極準,從各個側面展示了當時社會的風俗畫,凡春耕、秋收、冬藏、采桑、染績、縫衣、狩獵、建房、釀酒、勞役、宴饗,無所不寫。

詩從七月寫起,按農事活動的順序,以平鋪直敘的手法,逐月展開各個畫面。

詩中使用的是周歷。周歷以夏歷(今之農歷,壹稱陰歷)的十壹月為正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以及四、五、六月,皆與夏歷相同。“壹之日”、“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即夏歷的十壹月、十二月、壹月、二月。“蠶月”,即夏歷的三月。

首章以鳥瞰式的手法,概括了勞動者全年的生活,向讀者展示了那個淒苦艱辛的歲月。同時它也為以後各章奠定了基調,提示了總綱。朱熹《詩集傳》雲:“此章前段言衣之始,後段言食之始。二章至五章,終前段之意。六章至八章,終後段之意。”

在結構上如此安排,確是相當嚴謹。所謂“衣之始”、“食之始”,實際上指農業社會中耕與織兩大主要事項。這兩項是貫穿全篇的主線。

首章是說九月裏婦女“桑麻之事已畢,始可為衣”。十壹月以後便進入朔風凜冽的冬天,農夫們連粗布衣衫也沒有壹件,怎麽能度過年關,故而發出“何以卒歲”的哀嘆。可是春天壹到,他們又整理農具到田裏耕作。老婆孩子則到田頭送飯,田官見他們勞動很賣力,不由得面露喜色。

民間詩人以粗線條勾勒了壹個框架,當時社會生活的整體風貌已呈現在讀者面前。以後各章便從各個側面、各個局部進行較為細致的刻畫。

通過詩中人物娓娓動聽的敘述,又真實地展示了當時的勞動場面、生活圖景和各種人物的面貌,以及農夫與公家的相互關系,構成了西周早期社會壹幅男耕女織的風俗畫。

《詩經》的表現手法有賦、比、興三種,這首詩正是采用賦體,“敷陳其事”、“隨物賦形”,反映了生活的真實。讀者仔細吟誦其中任何壹章,都會有這樣的感覺。

此詩通篇用“賦”的手法,圍繞著壹個“苦”字,按照季節的先後,從年初寫到年終,從種田養蠶寫到打獵鑿冰,反映了壹年四季多層次的工作面和高強度的勞動,語言樸實無華,完全是用鋪敘的手法寫成的,語調淒切清苦,仿佛是在哭吟著壹部沈重的歷史。

百度百科-國風·豳風·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