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史記》中關於“樂虎”和“胡舞”的文字記載很少。“胡”最初是中國古代對北方邊疆地區和西域民族的統稱,後來也被外國人稱為“胡人”。在秦始皇統治時期,已經有了“任虎”的稱號。到了漢代,隨著中原與邊疆地區廣泛的經濟文化交流,西域樂舞也深入內地。我們在《後漢書·五行誌》中看到如下記載:“靈帝愛胡夫、張虎、左虎、樊虎、胡棣、胡舞。所謂“胡舞”,並不是某壹種舞蹈的專名,而是西域歌舞的統稱。皇帝的厚愛自然促進了西域樂舞在中原的流行,但風氣的形成並非壹人之功。西部地區活潑、清新、歡快的歌舞獨具魅力。因此,“胡舞”和“樂虎”的流行是有道理的。西南人也喜歡“胡舞”。四川漢墓出土的壹塊畫像磚,駱駝背上建有壹對鼓。兩位舞者各有衣袖,衣袖仿佛裹著鼓,歡快地揮舞著。形象極其鮮明。
馱駱駝的小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