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在中國源遠流長,綿延數千年。早在西周至春秋時代,我國詩歌就已產生了大批輝煌篇章,其標誌是我國第壹部詩歌總集《詩經》的出現。《詩經》收詩305篇,分“風”、“雅”、“頌”3部分,都是可以配樂演唱的。《詩經》的篇章大都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和人民性,善用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句式以四言為主,多用重章疊句,為後世文學創作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礎和藝術底蘊。戰國後期,在南方的楚國產生了壹種具有楚文化獨特風采的新詩體——楚辭(騷體)。楚辭句式長短參差,以六言、七言為主,多用“兮”字。楚辭的奠基人和主要作者屈原,運用這種形式創作了《離騷》、《九歌》、《九章》等不朽詩篇,成為我國文學史上第壹位偉大詩人。其代表作《離騷》,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最為宏偉瑰麗的長篇抒情詩。屈原之後有宋玉、唐勒、景差等楚辭作家。楚辭的出現,標誌著中國詩歌從民間集體歌唱發展到詩人獨立創作的更高階段。《詩經》和楚辭,是後世詩歌發展的兩大源頭,在文學史上並稱“風騷”,***同開創了我國古代詩歌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並駕齊驅、融會發展的優秀傳統,並垂範於後世。漢代前期,文人詩壇相對寂寥,民間樂府頗為活躍。“樂府”原指國家音樂機構,後代將樂府所收集與編輯的可以配樂演唱的歌辭也稱為“樂府”。漢樂府民歌是漢樂府的精華。漢樂府民歌繼承《詩經》民歌“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現實主義傳統,多“感於哀樂,緣事而發”,通俗易懂,長於敘事,富有生活氣息,句式以雜言和五言為主,體現了詩歌藝術的新發展。《陌上桑》與《孔雀東南飛》是漢樂府民歌中最優秀的作品,也是敘事詩的代表作。《孔雀東南飛》是我國詩歌史上第壹篇思想性和藝術性高度統壹的長篇敘事詩,凡353句,1 765字,被稱為“長詩之聖”、“古今第壹首長詩”。在漢樂府的影響下,文人五言詩逐漸發展成熟,其標誌是東漢末年出現的《古詩十九首》。這是—組由寒門文人創作的抒情短詩,情調感傷,言短情長,委婉含蓄,質樸精練,被譽為“壹字千金”、“實五言之冠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