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之主宰者。多指帝王、君主。
《書·多方》:“天惟時求民主,乃大降顯休命於 成湯 。”
《左傳·文公十七年》:“ 齊君 之語偷。 臧文仲 有言曰:‘民主偷必死。’”
《文選·班固<典引>》:“肇命民主,五德初始。” 蔡邕 註:“民主,天子也。”
《資治通鑒·晉惠帝太安二年》:“ 昌 遂據 江夏 ,造妖言雲:‘當有聖人出為民主。’”
2、指官吏。
《三國誌·吳誌·鍾離牧傳》:“仆為民主,當以法率下。”
到了近代(鴉片戰爭後),民主指人民有參與國事或對國事有自由發表意見的權利。民主用於國家形式,即成為壹種國家制度,與“專制”相對立。(同現代解釋)
鄭觀應 《盛世危言·議院》:“君主者,權偏於上;民主者,權偏於下。”
[鄭觀應(1842─1921)本名官應,字正翔,號陶齋,別署羅浮偫鶴山人等,祖籍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三鄉鎮雍陌村。他是中國近代最早具有完整維新思想體系的理論家,揭開民主與科學序幕的啟蒙思想家,也是實業家、教育家、文學家、慈善家和熱忱的愛國者。《盛世危言》 ,是中國近代思想家鄭觀應的重要著作,於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正式出版。該書出版對清末的維新派和革命派具承先啟後的作用,亦為1898年開始的百日維新奠下重要根基。]
“民主”壹詞的現代解釋,指壹種社會狀態,其特點是人民有參與國事或對國事有自由發表意見的權利。民主壹詞源於希臘字"demos",意為人民。其定義為:在壹定的階級範圍內,按照平等和少數服從多數原則來***同管理國家事務的國家制度。
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和民本文化。“以人為本”是中國傳統思想傳統文化。
以民為本,古代壹些重要典籍早有記載。
《詩經·大雅·抑》有這樣名句:“質爾人民,謹爾侯度,用戒不虞。”勸戒大臣們要自警自律,要善於治理妳的人民,謹慎妳的法度,防止發生意外事故。
我國古書中最早明確提出“以人為本”的是春秋時期齊國名相管仲。《管子·霸業》說:“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危。”管仲提出的“以人為本”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孟子曰: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這是中國儒家政治哲學的集中表述。
範仲淹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在中華民族發展歷史上,民心的向背不僅關系到國家的安危,也制約著社會的全局,這就形成了儒家民本文化。儒家民本文化是壹種以民為本的文化,中心思想是講,國家的治理應以民為本。
“民本”的基本價值理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壹)重民貴民。“敬天保民”、“民惟邦本”、“民貴君輕”、“立君為民”等古訓表現出對民眾的重視。《左傳》從國家興亡的高度闡述了“民”的重要性,其中曰:“國將興,聽於民;國將亡,聽於神。”(二)愛民仁民。墨子主張“兼相愛,交相利”的愛民思想。(三)安民保民。《尚書》中雲:“欲至於萬年,惟王子子孫孫永保民。”
我國傳統的民本觀念是相對於君本(國本)、官本而言的(其實兩者是對立統壹的),其原意是指中國古代的明君、賢臣為維護和鞏固其統治而提出的壹種統治觀,其基本思想主要表現為重民、貴民、安民、恤民、愛民等。統治者遵循民本思想的根本目的是欲通過整合“民意”,以維護、鞏固和強化特定的統治秩序和社會秩序,進而謀求特定的階級利益和實現特定的政治目標,如唐太宗雲:“可愛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則人推而為主,無道則人棄而不用,誠可畏也。”
中華人民***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中國***產黨人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的根本宗旨的體現。“堅持以人為本”,是中國***產黨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的壹個新要求。科學發展觀表達的以人為本作為萬事萬物的開端,其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產黨始終強調把發展生產力作為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任務。科學發展觀並不否認經濟發展、GDP增長,它所強調的是,經濟發展、GDP增長,歸根到底都是為了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保證人的全面發展。人是發展的根本目的。提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目的是以人的發展統領經濟、社會發展,使經濟、社會發展的結果與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相壹致,使發展的結果與發展的目標相統壹。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