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蜀相》杜甫古詩鑒賞

《蜀相》杜甫古詩鑒賞

 語文課本中有很多經典的文學作品,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必須認真進行閱讀,這樣才能提高閱讀水平,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蜀相》杜甫古詩鑒賞,歡迎閱讀參考!

 《蜀相》杜甫唐詩鑒賞 ,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

 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

 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

 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杜甫詩鑒賞

 上元元年(760)春,詩人由秦州漂泊到成都,耕讀浣花溪畔。成都是當年蜀漢建都的地方,城西北有諸葛亮廟,稱武侯祠。詩人尋幽憑吊,寫下這首七律《蜀相》,抒發對這位偉大政治家的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業未遂的感慨。全詩熔情、景、議於壹爐,既有對歷史的評說,又有現實的寓托,在歷代詠贊諸葛亮的詩篇中,堪稱絕唱。

 古典詩歌中常以問答起句,突出感情的起伏不平。

 這首詩的首聯也是如此。“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壹問壹答,壹開始就形成濃重的感情氛圍,籠罩全篇。上句“丞相祠堂”直切題意,語意親切而又飽含崇敬。“何處尋”,不疑而問,加強語勢,並非到哪裏去尋找的意思。諸葛亮在歷史上頗受人民愛戴,尤其在四川成都,祭祀他的廟宇很容易找到。

 “尋”字之妙在於它刻畫出詩人那追慕先賢的執著感情和虔誠造謁的悠悠我思。下句“錦官城外柏森森”,指出詩人憑吊的是成都郊外的武侯祠。這裏柏樹成蔭,高大茂密,呈現出壹派靜謐肅穆的氣氛。柏樹生命長久,常年不雕,高大挺拔,有象征意義,常被用作祠廟中的觀賞樹木。作者抓住武侯祠的這壹景物,展現出柏樹那偉岸、蔥郁、蒼勁、樸質的形象特征,使人聯想到諸葛亮的精神,不禁肅然起敬。

 接著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茵茵春草,鋪展到石階之下,映現出壹片綠色;只只黃鶯,在林葉之間穿行,發出宛轉清脆的叫聲。第二聯“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所描繪的這些景物,色彩鮮明,音韻瀏亮,靜動相襯,恬淡自然,無限美妙地表現出武侯祠內那春意盎然的景象。然而,自然界的春天來了,祖國中興的希望又在哪裏呢?想到這裏,不免又產生了壹種哀愁悵惆的感覺,因此說是“自春色”、“空好音”。“自”和“空”互文,刻畫出壹種靜態和靜境。

 詩人將自己的主觀情意滲進了客觀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內心的'憂傷從景物描寫中傳達出來,反映出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精神。

 透過這種愛國思想的折射,詩人眼中的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三聯濃墨重彩,高度概括了諸葛亮的壹生。

 上句寫出山之前,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隆中對策,指出諸葛亮在當時就能預見魏蜀吳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勢,並為劉備制定了壹整套統壹國家之策,足見其濟世雄才。下句寫出山之後,諸葛亮輔助劉備開創蜀漢,匡扶劉禪,頌揚他為國嘔心瀝血的耿耿忠心。兩句十四個字,將人們帶到戰亂不已的三國時代,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下,刻劃出壹位忠君愛國、濟世扶危的賢相形象。懷古為了傷今。此時,安史之亂尚未平定,國家分崩離析,人民流離失所,使詩人憂心如焚。他渴望能有忠臣賢相匡扶社稷,整頓乾坤,恢復國家的和平統壹。正是這種憂國思想凝聚成詩人對諸葛亮的敬慕之情;在這壹歷史人物身上,詩人寄托自己對國家命運的美好憧憬。

 詩的最後壹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詠嘆了諸葛亮病死軍中功業未成的歷史不幸。

 諸葛亮賫誌以歿的悲劇性結局無疑又是壹曲生命的贊歌,他以行動實踐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誓言,使這位古代傑出政治家的精神境界得到了進壹步的升華,產生使人奮發興起的力量。

 總的說來,這首詩分兩部分,前四句憑吊丞相祠堂,從景物描寫中感懷現實,透露出詩人憂國憂民之心;後四句詠嘆丞相才德,從歷史追憶中緬懷先賢,又蘊含著詩人對祖國命運的許多期盼與憧憬。全詩蘊藉深厚,寄托遙深,造成深沈悲涼的意境。在藝術表現上,設問自答,以實寫虛,情景交融,敘議結合,結構起承轉合、層次波瀾,又有煉字琢句、音調和諧的語言魅力,使人壹唱三嘆,余味不絕。稱杜詩“沈郁頓挫”,《蜀相》就是典型代表。

 絕句杜甫古詩詞鑒賞

 原文:

 兩個黃鸝鳴翠柳,壹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

 譯文

 兩只黃鸝在柳枝上鳴叫,

 壹行白鷺在天空中飛翔。

 窗口可以看見西嶺千年不化的積雪,

 門口停泊著從東吳萬裏迢迢開來的船只。

 註釋

 西嶺:西嶺雪山。

 千秋雪:指西嶺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積雪。

 泊:停泊。

 東吳:古時候吳國的領地。

 萬裏船:不遠萬裏開來的船只。

 “絕句”是詩的名稱,並不直接表示詩的內容。這種形式便於用來寫壹景壹物,抒發作者壹瞬間的感受。詩人偶有所見,觸發了內心的激情,信手把詩人自己的感受寫下來,壹時不去擬題,便用詩的格律“絕句”作為題目。杜甫用這壹形式寫了壹組詩,***四首,用“絕句”為總題。《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是其中的壹首。 詩歌以自然美景,透壹種清新輕松的情調氛圍。前兩句,以“黃”襯“翠”,以“白”襯“青”,色彩鮮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機初發的氣息。首句寫黃鸝居柳上而鳴,與下句寫白鷺飛翔上天,空間開闊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遠。“窗含西嶺千秋雪”上兩句已點明,當時正是早春之際,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這就給讀者壹種濕潤的感受。末句更進壹步寫出了杜甫當時的復雜心情——說船來自“東吳”,此句表戰亂平定,交通恢復,詩人睹物生情,想念故鄉。

 杜甫的愛國詩句

 1、殊方日落玄猿哭,舊國霜前白雁來。杜甫《九日五首其壹》

 2、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杜甫《詠懷古跡五首其五》古代傷感的愛情詩句

 1、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2、唯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

 3、相思壹夜梅花發,忽到窗前疑是君。

 4、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5、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6、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7、平生不會相思,才會相思,便害相思。

 8、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9、這年頭,誰不是帶著壹箱子的面具走天涯?

 10、生死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11、君當做磐石,妾當做蒲葦,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

 12、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壹葉葉,壹聲聲,空階滴到明。

 13、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叢中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14、今宵賞月似也醉,只見明月星以睡;明月明日何處尋,此生唯有影隨行。

 15、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壹人。

 16、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

 17、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18、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清明》杜甫古詩鑒賞

 《清明》原文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賞析

 清明節的時候,詩人不能夠回家掃墓,卻孤零零壹個人在異鄉路上奔波,心裏已經不是滋味;況且,天也不作美,陰沈著臉,將牛毛細雨紛紛灑落下來,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濕漉漉的。詩人啊,簡直要斷魂了!找個灑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頭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兒呢?

 詩人想著,便向路旁的牧童打聽。騎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遠處壹指――哦,在那天滿杏花的村莊,壹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攬行人呢!

 這首小詩,用優美生動的語言,描繪了壹幅活靈尖現的雨中問路圖。小牧童的熱情指引,自然會叫詩人道謝連聲;杏花村裏那酒店的幌子,更在詩人心頭喚起許多暖意!

 《清明》作者簡介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晚唐傑出詩人,散文家。尤以七言絕句著稱。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