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西湖文化和錢塘江文化是什麽?

西湖文化和錢塘江文化是什麽?

西湖文化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因西湖而聞名於世。以西湖為中心的西湖風景區是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壹。"世界上有三十六個西湖,杭州是其中的佼佼者。"西湖因其位於杭州老城的西部而得名。它三面環山。含綠水,波平如鏡。全湖面積5.6平方公裏,環湖近15公裏。環湖綠樹之中,亭臺樓閣數不勝數,近處波光粼粼,遠處婀娜多姿,雲霧繚繞,雲霧繚繞。寬闊的湖面上,壹山(孤山)、兩堤(白堤、蘇堤)、三島(周曉穎、胡鑫亭、阮公墩)巧妙排列,將全湖分為外湖、北裏湖、西麗湖、月湖、小南湖。湖如鏡,山如花冠,堤如錦帶,島如碧玉。自然風光和人工布局將自然美和人工美結合在壹起。西湖的風景之美,真是“古今難畫,難詩”。

西湖自古以來就是著名的旅遊勝地。在西湖迷人的景色中,最著名的是“西湖十景”和“新西湖十景”,被稱為“西湖雙十景”。西湖十景的名稱來源於南宋《西湖山水畫》的題名。清代康熙帝親筆題寫十景名,刻石建碑。乾隆皇帝壹壹寫了十景詩。就這樣,從南宋開始命名的“西湖十景”流傳至今。其中“雷峰夕照”場景因1924處雷峰塔倒塌而消失,現正在規劃重建。為進壹步開發西湖名勝古跡,杭州於65438-0984發起“西湖新十景”評選活動。經過杭州市民投票和名人組成的評審團評審,最終確定了“西湖新十景”。

西湖三面環山,根據巖性的不同和山的高低,可分為兩個圓圈。外圈有北峰、天柱山、五雲山,峰巒疊嶂,溪流秀麗,是西湖泉水最多的地區。內圈有飛來峰、南峰、黃愚、烏山、歌嶺、抱石山。山低洞多。著名的洞穴有夏衍、樂水、石屋和自來。

西湖不僅是山川之美,也是森林和山谷之美。還被很多歷史文化名人上色。中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如嶽飛、於謙、張蒼水、秋瑾等。,都被西湖埋沒了,他們的名聲和氣節依然留在西湖的青山綠水之間。古代的詩人和畫家,如著名的白居易、蘇東坡、柳永、吳昌碩、黃、、潘天壽等。,都與西湖結下了不解之緣,留下了“水美而晴,山空而雨;如果要把西湖比作西湖,化淡妝和濃妝總是合適的。“將會流傳千古的著名篇章。西湖也因他們的詩歌和描寫而更加出名。

西湖的美,自古以來就很難說。“山川湖光步隨,古今難畫寫詩”,早在宋代唐的兩首詩中就已指出。但是,西湖的美,人人都有。“西湖有人間美景,遊人無愚賢。深度要看收益,很難攤。”蘇東坡的詩表達了西湖的慷慨與大度。只要妳願意靠近她,她總會給妳壹些美的享受。美麗的樂趣只是取決於妳如何接近她,如何打擊她。總之,想領略西湖之美,只能從“品”中得壹二。

品湖以遊湖為前提,遊湖以知湖為基礎。從北宋蘇東坡(石)的《湖上飲楚清後雨》、清初袁子才(梅)的《越王墓作十五首》、現代郁達夫的《怡海夏坐樓外》三首西湖名詩,可以知道西湖的門徑。

蘇東坡的詩說:

水明艷陽,山空陰雨。如果說西湖比死去的美女還要多的話,C+是那麽的合適。

東坡詩的前兩句,只有十四個字,道出了西湖風景的全貌:水和山,晴和雨。東坡詩的後兩句,以天才的比喻將西湖擬人化,以西湖之美為靈,取其全,避其實,將絕色之美與絕世之美聯系起來。西湖山水的魅力,無論是晴、雨、霧、雪,無論是濃妝還是淡妝,都是無法言語和想象的。而且,中國的愛情女性在東方以其獨特的美而聞名。其實蘇軾的絕妙比喻,就是以此為出發點,對西湖做了高度全面的刻畫和評價。難怪這首詩被宣傳為史無前例的西湖,他對西湖的評價被贊為“除了表面的妝容,還有什麽比西湖更好的?”!"

袁子才詩雲:

江山也需要偉人相助,神化丹青就是畫畫。少了雙護的賴幽月,開始對西湖產生了沈重感。

袁枚這首詩的意義在於,在蘇東坡將西湖山水“自然人化”之後,他揭示了西湖山水的“人化自然”之美。西湖的山川之間,處處都有人文的浸潤,處處都有歷史的融化和鑄造,大到古剎、名冢、堤島、窟塔,小到壹朵花、壹口泉、壹座亭、壹座碑,有的是英雄名人留下的文物,更多的是無數默默無聞的匠人通過辛勤勞動創造出來的發現和結晶。白居易、蘇東坡、嶽飛、於謙、張滄水、秋瑾、李叔同、章太炎當然是“偉人”,壹代又壹代的工匠是西湖的知音。虎山幸葬忠骨,虎山幸雕忠骨。西湖的景觀讓人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自己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郁達夫的詩中說:

樓頂雨酥,妝比西湖淡。江山也要文人稱贊,蘇堤還是姓蘇。

雖然“江山也要文人來贊”脫胎於“江山也要偉人來撐”,但兩首詩的含義卻大相徑庭。“偉人之托”指的是與西湖融為壹體的人文景觀,“文人之托”指的是歷代詩人、畫家等藝術家對西湖勝景的詩詞歌賦。余的詩之美,在於點出西湖山水之外的美。千百年來有多少詩人和詩人傾倒在西湖的秀美山川中?他們創作了大量的詩、詞、歌、詩、對聯、戲劇、繪畫、人物、印章,甚至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工藝珍品、名吃佳肴,都是西湖山川孕育的精神文化產物。另壹方面,它們滋潤著山水,美化著山水,傳播著山水,使山水之美在詩意化的過程中得以詩意化(藝術化)和升華,即所謂“文化發光,土地以文學為美。”特別值得壹提的是,中國有壹千多萬條名山大川。像西湖山水,自唐代以來,文學藝術史上幾乎所有的人都寫過詩,畫過畫,但獨樹壹幟。因此,有人提出,西湖景觀文化甚至可以作為壹門獨立的科學來研究,即“西湖學”。

除了上面引用的三大名著之外,先賢們對西湖山水的諸多評論也是認識西湖的壹條捷徑。明代陳的春湖詩:

它不像西湖。俠骨心腸就是粉心,嶽先生牙齒都裂了;剛過了第壹座橋,眼前壹片泥濘,眼睛都是粉紅色的,於是被第二個障礙物激怒了,湖光消滅了壹半。老公裹著毛巾,牙齒廢了;尷尬是憤怒的烏雲;緣紅心不真。初到杭州,忽見耙草人,如見西湖。古詩詞,鷓鴣宮草,壹旦模仿,就變醜了。俗話說:“見當年歌舞處,錢塘三日破河潮”,老氣橫秋,全詩說是。正月初十,樸嶽上墳,乘船遊覽。“美人騰起如閃電,琵琶詹消入三橋”。被歸類為《春遊序》。

自從蘇東坡把西湖比作習字(美人)以來,西湖就壹直與女性聯系在壹起。雖然是嶽的女主角,但對吳王夫差來說卻是壹場“災難”。後來,南宋的王公大臣沈迷於山水,最終滅亡,習字湖成為禍根之壹。在封建時代,把“女主亡國論”奉為金科玉律的時候,西湖誤國是鐵證。其實粉紅女郎的興衰和湖光山色有什麽關系?陳獨具慧眼,不僅看到了西湖的“委屈”,還用壹句話說清楚了:俠義之心,就是紅粉之心。月粉是西湖的英氣。西湖風光旖旎,並非個個多情,但俠客與紅粉和諧相處,相得益彰。除了迷茫,還有讓人牙裂,俠氣飆升的壹面。愛山愛水和愛國主義本來是相通的。也正因為如此,生前最崇拜嶽飛和於倩兒,死後與他們壹起葬在骨湖上的明末反清英雄張蒼水(黃巖飾)戰敗而不屈。臨刑前,他遠遠地望著南山,無限深情地說:“多美的山啊!”

還有壹篇怪文,是明清張岱《西湖夢》開頭的第壹篇《明升二胡》。明升湖是西湖的古老名稱之壹。北魏酈道元在《水經註》中寫道:“縣城南江邊,有明升湖。長輩們盛傳湖中有金牛,古有所見,變幻莫測。湖名曰。”後來,汝城田明據此在《西湖遊》中說:“漢代金牛見湖,人說是聖湖,故稱明升湖。”張岱在文章中說:“自馬謖開鑒湖(今浙江蕭山)以來,幽處淒涼,船車稀少,無壹人優於他人。”當時大多數人把西湖比作美人,把胡翔比作隱士,把鑒湖比作仙女,張岱不同意。他想:

我把胡翔當成了我的處女,我睡覺都害羞,即使看到她未婚;建湖則是貴夫人,可敬可不敬;如果西湖是歌裏的名妓,她長得很美,但倚門獻笑,人人得之,用之。人人得之而辱之,所以人得之而輕之。春夏兩季,熱鬧非凡;秋冬天冷;花朝,喧鬧,傍晚,星散;高深莫測中,偶然而來,雨雪寂寞。所以我說過,善於讀書沒有錯,善於在湖裏遊泳也沒有錯。董郁曰:“住冬者,亦閑也;黑夜也在白天之後;雨者,月後也。”雪賞顧梅,何遜抽高柳!夜月空明,何遜花中婉約!雨露空,何遜晴!深刻的欣賞,就是理解人。即湖上四賢,於又被譽為樂天的曠達、固靜;葉侯(也就是唐李弼)的荒誕不像東坡那麽敏感。其余如賈似道之奢,孫東瀛(即明代的孫龍)之榮華,在西湖幾十年花了幾十萬,但他們在西湖的氣質和風味,真的是做夢都想不到的。世界上有太多的措施可以繞湖遊泳。

乍壹看,張岱把西湖比作“歌中名妓”。是不是太突兀了?但是隨著我們繼續讀下去,作者的主旨逐漸變得清晰起來。張岱指出,想遊西湖的人,無非就是做個妓女,玩個痛快,鬧壹會兒,親熱壹會兒,僅此而已!這自然不是貶低西湖景觀的價值,而是通過評論它、諷刺世人、刺俗來取笑它。

接著,張岱對西湖景觀的氣質和韻味,什麽是西湖最美的面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巧妙地運用了董玉山的讀書“三多”理論,認為湖上秋冬遠勝春夏,月夜遠勝花朝,雨雪遠勝謎境。西湖景觀是壹種客觀存在,應該也必須具有客觀的審美特征和價值。人們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品味去欣賞和品味西湖景觀,去發現和擁有屬於自己的那壹份西湖景觀的真善美。

錢塘江文化

杭州城市的起源和形成與錢塘江文化密切相關。恐怕很多習慣了西湖為鎮之寶的杭州人都不知道這個來歷。在杭州首屆錢塘江文化論壇上,與會的學者歡欣鼓舞:錢塘江文化的復興已經到來,新的錢塘江時代將產生新的文化,包括建築文化。據專家介紹,杭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錢塘江河口與天目山東南山麓的連接地帶。後沿海灘向東南移至靈隱山下的天竺谷,成為錢塘縣原縣城。自唐代以來,杭州城市的發展就與西湖的開發利用緊密相連。唐朝歷年間,官員從西湖引入淡水入城,城市發展的重心逐漸從錢塘江岸邊轉移到西湖周邊的開發,由此進入西湖時代。轉眼間,壹千年過去了。20世紀90年代,經過10多年的論證,杭州提出了開辟城市發展新空間的新思路,從“西湖時代”走向“錢塘江時代”,進而明確以錢塘江為軸心,兩岸共同發展。跨江發展戰略的深遠意義是讓杭州回歸錢塘江文化發展的新階段。作為杭州城市發展規劃的參與者之壹,杭州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唐海如指出,錢塘江文化是西湖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兩者同根同源,同根生;同時,與西湖文化的精致和諧相對應,錢塘江文化強調開放大氣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