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薩拉馬戈發表作品《書畫守則》,開始暫露頭角,這壹年他五十五歲。
1982年發表《修道院紀事》,在國際上壹舉成名,並於1998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當然,薩拉馬戈不是詩人,但是過於在意詩人與作家的區別可能是幼稚的行為。事實上,把薩拉馬戈換成同樣幼年喪父的沃爾科特或同樣家庭清貧的希尼也壹樣能表明文學的魅力,只不過沒有薩拉馬戈那麽典型而已。
詩歌有什麽用?或者說我們為什麽還要讀詩?即使不把它作為壹種改變命運的力量,像薩拉馬戈、沃爾科特、希尼等人那樣借助文學從壹個卑微的窮人成為偉大的作家,我們仍然可以做壹個熱心的讀者,從詩歌中汲取生活的勇氣、智慧和力量。有了詩歌的陪伴,即使受苦時也不會感到那種被遺棄的孤單,即使危難時仍能感到壹種來自遠方的施救力量。事實上,任何壹個明智的人都不否認詩歌(文學)是有用的,正如他不會否認吸煙是有害的壹樣。但是,在這個世界上,吸煙的人似乎永遠比讀(寫)詩的人還多。作為壹種糾正現實的力量,詩歌本身還存在著太多的局限(詩歌的局限其實根源於人的局限),盡管這個世界上還有無限廣闊的空間等著詩歌去滲透和滋潤,遺憾的是,它們常常靜默地躺在書架上,日復壹日地接受著塵土的封閉,而不是被壹雙雙鮮活的手翻開。二本書編選的標準與局限
本書樹立的壹個基本目標就是吸引讀者的手,在接受它們撫摸的同時完成人類情感經驗的交接傳遞。在當代中國詩歌處境比較冷落的情況下,這是壹個幾乎不能實現卻非常值得努力的目標,至少它像詩歌本身壹樣有益而無害。
然而,首先我想說的是,這本詩選同樣是局限的產物。也許任何壹本詩選都是有局限的,這樣說不是為本書開脫,而是從壹開始就向讀者表明本書的特點。從詞義上說,詩選的選就是取的意思,而取往往是以舍為前提的。當然,也有不舍而全取的情況,這叫全選,《英詩金庫》的編者就將菲茨傑拉爾德譯的《柔巴依集》壹無遺漏地選入書中,但這畢竟是少數。對於大多數詩選來說,全選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合法的。因為壹本詩選總要體現出選者的標準和追求,或者說是眼光與趣味。壹般情況下,只有符合標準與趣味的作品才有可能入選,其他作品全在舍棄之列,否則就會將詩選變成全集,而不再具有詩選的意義。就此而言,選的意義存在於取舍之間,壹本合格的詩選總是選出來的,而不是集成的。
這本詩選的局限主要體現在可供選擇的詩太多,而能夠選入的詩太少。由於這是壹本外國詩選,涉及到除了中國以外的所有國家,加上各個國家都有漫長的歷史,這些詩歌的數量有多麽龐大恐怕無人得知,我想也沒有人自詡能把它們閱覽無遺。這本詩選就是選者是在沒有閱覽全部外國詩歌之後編出來的。不僅如此,本書所選的作品全部出自漢譯本,所以,嚴格地說,這是壹本外國詩歌漢譯選。此外,本書還受到詩歌類型的限制,考慮到篇幅,本書不選長詩(也不搞長詩節選),也不選中型詩,主要選短詩(包括組詩中的短詩)。本書不選詩劇,不選散文詩,並對這些類型持保留意見。總之,編者的想法不是把所有好作品都收入其中,而是拒絕平庸,保證選入的作品具有壹定的新意。
本書編選的基本標準是針對當代中國詩歌的國情確定的,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幾點:首先,詩歌要能讓人看懂。其次,詩歌要表達生活經驗,第三,詩歌要好。讓人看懂,這是本書設定的首要標準。近期以來,大量晦澀詩的出現破壞了詩歌的形象,加劇了詩歌與國人的緊張關系,並日益形成了壹種對詩歌的中國式偏見,以至認為人間無好詩。所以,本書選入的詩歌首先要考慮普通讀者能否看懂,並將那些完全不知所雲的東西視為失敗之作而壹概舍棄。總之,本書編者同意並堅持博爾赫斯的以下意見:如果我們讀到壹些晦澀難懂的東西,那是作者的失敗。因此,我認為,像喬伊斯那樣的作家基本上是失敗的,因為他的作品讀起來太吃力。其次,詩歌要表達生活經驗,無論表達個體經驗還是集體經驗、直接經驗還是間接經驗。因此,詩歌不能脫離生活,就像活魚不能脫離活水。事實證明,只有表達生活的詩歌才有可能讓讀者想到生活,並把詩歌中的情感經驗和自己的生活聯系起來。第三個標準是入選詩歌應該是壹首好詩,這主要是藝術上考慮的。眾所周知,詩歌是壹種特別講究的文體,因而從想象、構思、語言、形式等多方面都對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壹個人有獨特的經驗,卻不能以詩的形式傳達出來,或者不能完善地傳達出來(包括翻譯),其實這也是壹種失敗。所以,判定壹首詩是否入選最終還要看作者的藝術表達。總之,編者始終堅持的壹點是用完善的藝術表達生命體驗。這種生命體驗不僅要有壹定深度,而且應以其本身具有的普遍性和復雜性喚起讀者的***鳴,最好還能反映出特定的時代語境。
顯然,如今不是抒情詩的天下,而是象征詩的時代。因此,本書所選詩歌註重富於生活氣息的細節,詩歌表達的情感經驗源於細節並融入細節,最好形成整體隱喻,在具象與抽象之間形成某種對應關系,在文本與現實之間形成某種評判關系。由於可供選擇的篇目很多,其中不免會出現題材和詩意接近的作品,編者壹般會在比較的基礎上選出上乘之作,而將其他類似之作舍棄。綜上所述,本書選擇的是詩風明朗、貼近生活、形式完善、表達簡潔的短詩。在這個讀者普遍疏離詩歌的時代裏,本書試圖改善詩歌在當代中國的處境,拉近詩歌與讀者的距離,讓讀者重溫抒情的魅力,在詩歌中認識塵世的真相,並能從中真正得到審美的愉悅和有益的啟迪。
為了促進讀者對詩歌的理解,每首詩後都附有簡短的賞析文字,或提供相關背景,或結合文本進行細讀。壹般來說,這些文字大多從某個角度切入,而不是面面俱到,意在為讀者的理解提供了壹條方便的途徑。希望讀者以此為契機,而不要全然依賴它們,以免受其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