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像鴨腳,嘴角微微彎曲。是什麽鳥?
鸕鶿(lú cí)普通鸕鶿1。也叫“鸕鶿”。2.水鳥名。俗稱魚鷹和水鴉。羽毛為黑色,有綠色光澤,下巴下有壹個小喉囊,嘴很長,上口尖端有壹個鉤。它們擅長潛水和捕食魚類。漁民經常馴養它們來捕魚。鸕鶿是鳥類中優秀的潛水明星。3.鸕鶿的省名。4.鸕鶿的省名。編輯此段落的形狀特征。這只鳥有黑色的羽毛和紫色的金屬光澤。肩羽和大覆羽為深褐色,有黑邊和鱗片,體長最大可達100 cm。口強而長,圓錐形,頂端有尖鉤,適於啄魚;喉頭下部有壹個小囊;喉嚨有大塊的白斑。生殖期,脅下有大片白斑,頭頸部密布白色絲狀羽毛。後腦勺上有壹個不明顯的羽冠。幼鳥下部為黑色,夾雜白色。眼睛是綠色的,嘴是棕色的,下嘴的基部是灰白色的,而裸露的區域和喉嚨是暗紅色的,腳是黑色的。足處於後位,趾扁平,後趾長,已有全蹼。鸕鶿擅長潛水,能在水中用長長的鉤狀嘴捕魚。野生鸕鶿通常棲息在河流和湖泊中,經常低飛掠過水面。飛行時,脖子和腳是直的。夏天,在懸崖或水邊的大樹上築巢,或在沼澤低地的矮樹上築巢。鸕鶿不怕人。經常在海邊,湖邊和淡水。休息時,在石頭或樹樁上長時間站立不動。飛行能力強。除洄遊期外,壹般不離開水域。它們主要吃魚和甲殼類動物。捕獵時,鸕鶿將頭伸入水中追蹤獵物。鸕鶿的翅膀已經進化到可以幫助劃水。所以鸕鶿主要在海藻叢生的水域用鰭肢遊泳,在清澈的水域或沙底的水域用鰭肢和翅膀。在能見度較低的水中,鸕鶿往往會偷偷靠近獵物,然後突然伸長脖子用嘴做出致命壹擊。這樣,獵物再靈活,也永遠逃不掉。在昏暗的水中,鸕鶿看不清它們的獵物。所以只能用敏銳的聽覺擊中目標。鸕鶿在捕獲獵物後必須浮出水面吞咽。所以,在中國南方和印度的江河湖海中,都能看到漁民馴養的鸕鶿,幫助漁民捕魚。漁民在放生鸕鶿前會在鸕鶿的脖子上套壹個皮圈,以防鸕鶿吞食獵物。捉到魚後,鸕鶿跳上漁夫的船,在漁夫的幫助下把嘴裏的魚吐出來。鸕鶿非常貪吃,壹天到晚會吃3斤魚。壹條35厘米長,半斤重的魚,可以壹口吞下。這壹段中國有五種:鸕鶿(又稱普通鸕鶿)、斑鸕鶿、海鸕鶿、紅臉鸕鶿、黑頸鸕鶿。常見於東南沿海省份。鸕鶿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和非洲的河流、湖泊和海洋中。老百姓就是河裏常見的鸕鶿。其實鸕鶿有很多種。雖然都屬於鸕鶿,但在外貌和習性上各有特點。加拉帕戈斯鸕鶿生活在加拉帕戈斯群島,大鸕鶿廣泛分布在亞洲和非洲,是非常有特色的物種。該段繁殖鸕鶿在人工馴養條件下能正常產卵,每年初夏進入繁殖期。每只母鳥可產6-20個蛋,繁殖生態與家鵝相似。每當繁殖季節,就到水域附近的懸崖、大樹或沼澤灌木叢、蘆葦叢中用樹枝或海草築巢。每窩2 ~ 5個蛋。帶有藍色或淺綠色光澤的蛋白。潛伏期為28天。小雞是大器晚成的。父母鳥把捕獲的魚儲存在喉袋裏,雛鳥把頭伸進去啄。在壹些地方,人們馴養它們來捕魚。漁民稱之為魚鷹。事實上,還有壹種完全不同的鳥叫魚鷹——魚鷹。編輯科幾乎分布在除南北極以外的世界各地。中國有五種:鸕鶿(又稱普通鸕鶿)、斑鸕鶿、海鸕鶿、紅臉鸕鶿、黑頸鸕鶿。常見於東南沿海省份。鸕鶿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和非洲的河流、湖泊和海洋中。老百姓就是河裏常見的鸕鶿。其實鸕鶿有很多種。雖然都屬於鸕鶿,但在外貌和習性上各有特點。加拉帕戈斯鸕鶿生活在加拉帕戈斯群島,大鸕鶿廣泛分布在亞洲和非洲,是非常有特色的物種。編輯本段中的餵養方法。人工馴養環境中的鸕鶿,除了每天定時釣魚外,喜歡生活在陽光充足、通風的環境中。適合在不結冰的環境溫度下生活。飼料以小魚、黃鱔、豬腸為主,每條魚每天的投餵量為800 ~ 1500克。蛻皮期間,應適當餵食豆腐腦等鸕鶿,每天每只300-400克。每天下午餵食壹次,吃完後在棲木上休息。飽餐壹頓後的鸕鶿不適合運動和強制捕魚。馴養鸕鶿釣魚,可以從60日齡開始跟隨魚船,與訓練好的成鳥壹起練習。經過大約150天的年齡,大多數馴養的鸕鶿可以成功地掌握捕魚技能。長期人工馴養的鸕鶿飛行能力較差,大部分個體不習慣長時間高空飛行,因此能熟練識別同群或棲息的魚船中的鸕鶿。用於捕魚的鸕鶿需要用綠繩或稻草在脖子上系壹個環,也可以在脖子上套壹個金屬環,防止它們捕魚後吞咽。每次釣魚後,主人都會把釣到的大魚拿下來。還需要餵小魚作為獎勵,鼓勵它們再去釣魚。馴養鸕鶿釣魚,需要每天早上空腹在水中釣40-60分鐘,釣完後站在船上休息40-60分鐘,再下水釣魚。壹般壹天三次可以在水中垂釣120 ~ 180分鐘,鸕鶿在水中垂釣時多咬頭部或腮部。通常單獨捕撈的活魚壹次重量在500克左右,最多可以單獨捕撈5000克的活魚。5000克以上的魚也可以釣。但是,只有幾只或者十幾只鸕鶿* * *和馴養的人可以配合完成捕捉任務。據相關資料顯示,壹群十幾只的鸕鶿曾經捕獲過重達15公斤以上的大型鱖魚。根據漁民的經驗,雄性鸕鶿比雌性鸕鶿略大,捕魚能力也比雌性鸕鶿強。適當馴化的個體平均每天每只鸕鶿可捕捉15 ~ 25公斤鮮魚。如果水域和魚源理想,還有每天每只鸕鶿捕撈35公斤的最好記錄。鸕鶿捕魚可使用10年以上,捕魚記錄為28年。長壽的記錄可以達到40年。人工馴養的鸕鶿每年1月開始求偶和交配,大部分交配行為都在岸上進行。每隔1 ~ 2天產壹卵,蛋殼呈橢圓形、青綠色或純白色。壹個繁殖期,壹只雌鳥產7 ~ 15個蛋,最強壯的個體適當餵養,有產40 ~ 50個蛋之多的記錄。每次產卵時間壹般為19:00-24:00不等。雞蛋的重量為48-59克,雞蛋的大小為39-41毫米×62-66毫米。雞蛋由有窩的家雞孵化,孵化期為26-28天。剛出生的小雞,閉著眼睛,全身赤裸,重約40克,3-4-7日齡能睜眼。五天後,毛茸茸的小雞出生了。新生雛雞人工投餵魚蝦碎和混有少量豆腐的稀飯飼料,每只雛雞每天投餵6-8次,每只雛雞每天總投餵量為50克左右;25日齡雛雞,每只雛雞的飼料量增加到每天250 ~ 360克。45日齡左右,體羽整齊;50-60日齡的雞可以獨立離巢,自己進食。南美洲的烏岡鸕鶿(Ugainvillii)和非洲南部海岸的好望角鸕鶿(P. capensis)是最重要的鳥糞生產者。鸕鶿也被稱為水鴉和魚鷹。鳥類。身體比鴨子更長更窄,羽毛呈金屬黑色。它擅長潛水和釣魚,飛行時直線前進。在中國南方,更多的動物被飼養來幫助捕魚。它屬於桑科1屬,有30種。除了南北極,幾乎遍布全球。這種鳥是可以馴養和捕撈的,中國古代就已經馴化利用了。這是壹種常見的籠養和自由放養的鳥。野生鸕鶿分布在全國各地,在東北、內蒙古、青海湖和新疆西部都有繁殖。編輯這壹段有藥用價值的鸕鶿肉味綱要:“酸鹹,寒微毒。”適應癥:1。雷公烘焙理論原述:治身寒腹。鸕鶿焚而存,末了飯醉混。(2)綱要:“治腹脹,利水道。”宜避免“品惠要領”:“孕婦不宜吃。”名家論綱目:“鸕鶿,別廬無功用,但雷《焙論》序曰:“鸕鶿負責寒腹。“竊以為腹部鼓脹,皆屬熱,而齊威與血管平行,故體寒。這是壹只水鳥,它的空氣是冷的,但它有益於水。寒能勝熱,水能祛濕,故亦好。”功能主要是利尿。適應癥:水腫。編輯完這篇新聞報道,就很難再看到鸕鶿了。大家還記得小學課本上鄭振鐸先生寫的《鸕鶿》壹文嗎:只要漁夫站起來,在船舷上放壹便士,鸕鶿就都撲扇著翅膀,潛入水中。但是,這麽美的意境,再也看不到了。鸕鶿因其獨特的捕魚技巧而被禁止作為水上捕魚工具。福建省海洋漁業局於2006年6月5438+10月65438+2月發布通知,正式實施《福建省禁止和限制捕撈的漁具漁法目錄》,其中將漁具漁法、原漁具包括鸕鶿納入禁止或限制範圍。根據省海洋漁業局最新公布的禁用漁具漁法目錄,漁具漁法有7種,分別是:毒魚、炸魚、電魚;網狀魚籠;鸕鶿和魚棒;敲敲船;簸箕網(俗稱“迷宮”);誘捕網(俗稱“長袖固定網”);撒網等。禁止毒魚、炸魚、電魚的,由海洋漁業執法部門依法對單位或者個人給予警告,沒收違法漁具,並處10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處654.38+0萬元以上3萬元以下罰款。編輯這個文化故事在我國很多地方,人們稱鸕鶿為黑鬼,來形容這種鳥不像鰹鳥那麽笨,卻有高超的捕魚技術。在我國,鸕鶿在捕魚中很受歡迎。有人長期馴養鸕鶿,用來捕魚。在南方水鄉,漁民出海捕魚時經常會帶上馴養的鸕鶿。鸕鶿整齊地站在船頭,每只脖子上都帶著項圈。當漁民發現魚時,他們吹口哨,鸕鶿跳入水中捕魚。因為項圈,鸕鶿抓到了魚卻咽不下,只好含著魚回到船上。主人拿走魚後,鸕鶿又潛入水中捕魚。遇到大魚,幾只鸕鶿會壹起抓。它們有的啄魚的眼睛,有的咬魚的尾巴,有的咬魚的鰭,它們配合得很好。捕魚結束後,主人摘下鸕鶿的項圈,把準備好的小魚給它們吃。這種釣魚方法很有意思,也很有效。因此,鸕鶿捕魚壹度非常流行。杜甫曾經寫過這樣壹首詩:“家家養黑鬼,每餐吃黃魚”。這種釣法在當時的流行程度可見壹斑。當然,這種古老的捕魚方式只能滿足自給自足的小生產經濟,在現代已經很少使用了。事實上,過多的鸕鶿會對漁業生產造成很大的危害。據統計,野生鸕鶿每天至少要吃400克魚。在荷蘭,壹群鸕鶿在壹個夏天吃掉了5000噸魚。鸕鶿不僅是捕魚的專家,而且在古代經常將其作為幸福婚姻的象征。鸕鶿在壹起,和睦相處,互相照顧,從築巢到育雛。大家耳熟能詳的《詩經》第壹首詩是“關關雉鳩在河洲”。有學者認為詩中的雉鳩是鸕鶿。當然,不管鴿子是不是鸕鶿,鸕鶿之間親密友好的關系都可以代表美好的婚姻。鸕鶿鼠疫病名。頭面部腫熱證。又稱大頭瘟、蛙瘟。《醫學的真實故事:瘟疫》:“頭大而自顎腫者,亦稱鸕鶿瘟疫。”因體虛,氣毒內蘊所致。《赤水朱軒疫門》:“頭面部腫,俗名鸕鶿疫、蛙疫。”《證治補喉篇》:“若有運氣過高者,其農村病年相似,此時,氣以虛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