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寫到遠方旅行,也可以寫遠方誘人的風光美景、人文歷史。但根據材料裏“不僅僅……更多的是……”的提示,寫“壹種夢幻,壹種精神的歸宿,壹種靈魂裏湧動的向往”。因此,話題“遠方”可以理解為“理想、目標和某種理想的境界”
此話題可以實寫,也可以虛寫。實寫難得高分,虛寫易找材料。
二、立意
1、活在當下,追求遠方。
2、描畫某種理想境界。(教育、環境、人生圖景等)
範文壹:三百六十五裏路
看,那是遠方!那是李白看到孤帆遠去的遠方,那是哥倫布遙望茫茫海天的遠方,那是朱自清看到父親背影逐漸淡去的遠方,那是張騫手執節杖踏上絲綢之路的遠方。那迢迢的未知之旅通向了未知的遠方。
遠方的人兒,妳們何時能回來?新壹批的開拓者已準備踏上征途,走過三百六十五裏路,走過春夏秋冬,走過艱難險阻,走到那神秘的遠方。
遠方有什麽?是鮮花錦簇還是荊棘叢生,是流觴曲水還是幽壑險灘,是文明開放還是荒夷野蠻?人們帶著種種的疑問望著遠方的世界。正是這探詢的目光,才使遠方充滿巨大的誘惑,人們也才不斷想象著它的美好,將它作為自己靈魂的寄托,久而久之,人們再也禁不住好奇,抑制不住骨子裏不安分的天性,按捺不住靈魂裏湧動的向往,邁出了走向遠方的第壹步,勇敢地踏上了征途。
現實是過去的遠方,遠方是將來的現實。過去的人們的開拓使向往、追尋的遠方,變成了現在的現實;而現在的人們向往、追尋的遠方,也必定會成為將來的現實。人類的進步就是從未知到有知。我已說過,人的骨子裏就有不安分的因素存在。他們永遠不會安於現狀、停滯不前,開拓創新是人類的老祖先最經典的生存之道,遠方永遠是人們的新目標。人們向往遠方,不僅僅是遠方有美好的生活,更具有他們未曾經歷的種種挑戰,具有他們所有的夢幻與激情。
向往遠方是李清照的“壹種相思,兩處閑愁”的幽思,向往遠方是孔子的“道不行,乘桴浮於海”的自由,向往遠方是李白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的灑脫,向往遠方是辛棄疾的“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的慨嘆。遠方是文人墨客謳歌的對象,也是雄心勃勃的誌士征服的目標。向往遠方是詩人手上的詩篇,描繪著美麗的生活;向往遠方也是秦皇的利劍、漢武的竹簡,上面寫滿了征服的欲望。
向往遠方,去迎接新的挑戰,去開拓新的世界,去應對三百六十五裏路的風風雨雨。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範文二:遠方·夢想
人是世上惟壹翅膀長在心裏的兩棲動物。——題記
也許因為我們擁有心靈的翅膀,所以我們才會期盼著遠方。我們總想到遠方去,看看那裏的山、那裏的水、那裏的風情、那裏鄉音不同的人,當然還有人想去看看更繁華的城市、花枝招展的少女。總之,遠方吸引了太多的眼光與靈魂。或許大家的目標與情感不同,但那份執著則同樣熱烈。
向往遠方的天地,似乎是人類的天性。翻開歷史的書頁,那些文人墨客,那些商賈官吏,甚至那些風雅帝王,大都把目光投向遠方,投向大千世界,或泛舟煙波浩渺的長江,或登臨可聞天雞的泰山,或遊賞人間天堂的西湖……縱情山水之間,詩情、豪情湧於筆端,於是留下了膾炙人口的佳句與傳誦不衰的佳話。
今天,隨著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喜歡旅遊的人越來越多了,人們總想到外面的世界,行走在山山水水中,放松自己的心情,放飛自己的心靈,消除勞累,拋棄煩惱,讓身心於天地間獲得愉悅,獲得豁達。正如壹位旅遊愛好者所說:“現在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自己生活的空間裏,似乎已找不到新鮮的空氣,旅遊便是壹種提高生活質量的最好的調節。”
也許很多人出去旅行,目的並不在此,而是為了壹種執著,壹種向往。人總是不甘於生活在壹個地方,壹個小小的生活圈,於是心生渴望,想到外面的世界去走走,去見見未曾見過的事物,去嘗試壹下未曾經歷的生活,去接受未曾知曉的知識與理念,去迎接未曾應對過的十分嚴峻的挑戰。是啊,人是應該有所追求的,而遠方就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此時,我想到自己。我也壹直向往著遠方,從小到現在,這份執著愈來愈堅。我想到北國的漠河去享受冰雪,我想到南國的大理去體察風情,我想到內蒙的大草原去策馬奔馳……正是這些向往促使我在不懈地追尋,追尋我心中的“香格裏拉”。
每個人心裏都長著壹雙翅膀,所以我們要學會飛翔,不要讓它慢慢地退化。或許我們不可能達到遠方,但只要擁有這份向往、這份追求,我們便生活在彩色的世界裏,生活在自由的天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