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智力較低,能讀會背,繼承滿族武術傳統,善騎射。他在書法、繪畫、音樂方面都有壹定的造詣。康熙十五年(進士)。給個三等侍衛,求個壹等晉升,武官是三品。
納蘭性德自幼勤於寫作,習武。18歲落選,22歲被賜進士的人生經歷。選了三等侍衛,後來升為壹等,跟隨康熙。康熙通常不欣賞他的才華。派他到黑龍江呼倫,調查俄國令人不安的局勢,安慰達斡爾族邊民。有《唐詩選》、《韻略》。擅長書法,擅長字畫鑒賞。
他的妻子陸,兩廣總督盧興祖的女兒,送給壹位女士禮物。結婚三年,妻子去世,吳江的葉元禮親自為她寫了墓誌銘,隨後下嫁官員,給了她壹份厚禮。妾顏氏,後被江南沈紈收為妾,撰《擇夢》《魅不減夫》而死。納蘭性德去世時,年僅三十壹歲。葬於北京以西的皂市屯,那裏“壹個秀才瘦了,哀痛人間”。有三個兒子和四個女兒。壹個女人嫁給了老兵年羹堯。
納蘭性德結交了朱彜尊、、顧貞觀、姜、顏等漢族名人,在壹定程度上為清廷爭取了壹批漢族知識分子。他壹生著作甚多:《通唐智集》二十卷,《淥水亭雜識》四卷,《林茨簡史》;集《逸紀言》八十卷、《陳禮記》三十八卷;《近世詞初集》、《絕句名家筆記》、《全唐詩選本》等書籍的編選令人驚嘆。
納蘭性德以詩著稱。現存詩349首,悲愴倔強,有晚唐遺風。悼亡詩真摯沈痛,讀之令人不忍。王國維評價說:“北宋以來,只有壹個人。”朱祖謀說“八百年都沒有這樣的作者”,譚仙雲說“寬以待人,貴在寬容.....,且歌詞皆淒美悲涼,故所謂人有他臂也”。當時盛傳“人人都在唱水詞,幾個人知道納蘭的心事”。《納蘭詞》傳到外國,朝鮮人說:“誰料到過了曉風殘月,如今又見劉屯田?”
納蘭詞第壹名是邊帽,第二名是飲水,現在統稱納蘭詞。
詳細介紹:
納蘭性德,順治十壹年(公元1655,65438+10月,19)十二月十二日生於北京。他的父親是康熙帝在位時的宰相明珠,他的母親覺得羅氏是英國阿齊格王子的第五個女兒,壹品夫人被下令處死。而他的家族——納蘭氏,隸屬於黃征旗,是清初滿族八大姓之壹,後被稱為“葉赫那拉氏”。納蘭性德的曾祖父名叫金太師,本名葉貝勒,其妹孟固,於明朝萬歷十六年嫁給努爾哈赤為妻,生下皇太極太子。從此,納蘭家族與皇室的關系非常密切。所以可以說納蘭性德壹出生就被命運安排進了帝王貴族的家庭,他的人生註定是豐富多彩的。不過,或許是造化弄人吧,納蘭性德也不過是“雖繁華滿溢,但克制不過分。”世上無難事,只在乎富貴富貴,貧賤皆可安。身在高門廣廈,我時常想起山川、河流、魚和鳥。"
納蘭性德生於臘月,小時候叫董郎。他從小就很有天賦,對讀書念念不忘。他幾歲就學會了騎射,17歲入國子監。他得到了許的賞識,許向國子監敬酒,並推薦給他的弟弟,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許。納蘭性德18歲在順天府參加鄉試,中考。65,438+09歲,準備參加期末考試,卻因病無法參加宮考。在接下來的幾年裏,他更加努力地學習,並拜許為師。在壹位名師的指導下,在兩年的時間裏,他主持編纂了壹部1792卷的《儒學匯編——同治堂經解》,受到皇帝賞識,為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他還將自己在尋讀經學史過程中的所見所聞進行了整理記錄,並在三四年的時間裏編著了壹部四卷本的《潞水亭雜識集》,內容涵蓋了歷史、地理、天文、歷算、佛教、音樂、文學、考證等方面的知識。顯示了他廣博的知識基礎和各種各樣的興趣愛好。
納蘭性德22歲時,再次參加進士考試,以優異的成績考了二甲第七名。康熙皇帝授予他三等侍衛的職位,後來他被提升為二等,再提升為壹等。作為皇帝身邊的侍衛,他以英俊威武的武官身份參與浪漫溫柔的詩歌。他隨皇帝遊歷四方,奉命參與重要戰略偵察,隨皇帝吟詩譯作,多次因其神聖意誌而受到嘉獎。他是壹個令人羨慕的年輕人才,文武雙全,是皇帝看重的親信大臣,也是壹個有前途的官員和高官。
但作為詩藝奇才的他,內心厭倦了官場庸俗和對生活的關懷,無心名利。雖然“在廳堂宅第中,常有山川鳥語之念。”他的詩歌和散文都很優秀,尤其是他的詞,聞名於世。24歲時,他把自己的詞編成壹部集,名為《邊帽集》,後改名為《飲水詞》。後來有人加補了兩部詞集,包括《三四二* *》,編輯了壹處叫《納蘭詞》。傳世的納蘭詞,在當時的社會上享有很高的聲譽,受到文人學士的推崇,成為那個時代詞壇的傑出代表。
在交友方面,納蘭性德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他的朋友都是“壹時俊俏異於世,壹時據說天下難相處”的人。這些不肯受歡迎的人,多為江南漢族文人,如顧貞觀、顏、朱彜尊、、蔣。納蘭性德對朋友非常真誠,不僅慷慨濟困,而且尊重他們的品格和才能,就像平原君的三千食客壹樣。當時,許多名人和人才圍繞著他,使他的住所綠水閣(現宋慶齡故居伯恩閣)以文人和詩人的優雅聚會而聞名,客觀上促進了康贛的文化繁榮。究其原因,納蘭性德在壹定程度上可以從漢族知識分子身上學到他所推崇的中國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他有著自己不同於壹般滿族貴族紈絝子弟的遠大理想和高尚人格,這顯然使他的所作所為偏離了社會主流,從而成為後人的壹個研究熱點。
1674年,納蘭性德二十歲時,娶兩廣總督盧興祖的女兒為妻。那是呂氏十八年,“生於雍府,性有威嚴”。婚後,兩夫妻恩愛有加,他們婚禮的幸福生活激發了他的詩歌創作。但僅僅三年後,陸就因產後感冒去世,給納蘭性德帶來了巨大的痛苦。此後“哀歌多,知己之仇尤深。”沈重的精神打擊使他在後期的悼亡詩中反復表現出對愛情無盡的向往和失落的鄉愁。後納蘭性德,她繼續嫁給關,並有壹個側室燕。值得壹提的是,納蘭性德30歲時,在好友顧貞觀的幫助下,接受了江南才女沈婉。沈婉,本名余禪,浙江婺城人,著有《擇夢詞》。集中悼念作品《豐神不減夫》。可惜,她和納蘭性德在壹起壹年後,納蘭性德去世了,這段短暫的愛情以悲劇告終。作為壹代風流才子,納蘭性德的愛情生活被後人津津樂道,也有各種捕風捉影的傳聞。傳聞最多的是他表哥入宮,但無從考證。
詩人無拘無束的個性,自然脫俗的秉性,加上他出眾的才華和輕松的名利,以及他豐富的家世、豐富的飲食、金秩玉堂、平和的仕途,構成了壹種常人無法體察的矛盾感和無形的心理壓抑。再加上愛妻早逝,舊夢難續,文友重逢,使他無法擺脫內心深處的迷茫和悲觀。對事業的厭倦,對財富的鄙夷,對仕途的不屑,他無意去在意身體之外任何可以輕易拿走的東西,卻為不能長久的愛情,為內心與環境的自然和諧而流連忘返。康熙二十四年春末,他生病時和朋友聚會,喝得酩酊大醉,嘆了口氣,然後就病不起了。7天後,他於5月30日去世。
雖然納蘭性德只有31年的短暫壹生,但他是清代著名的詩人之壹。在當時詞學興盛的形勢下,他與陽羨派代表人物陳維崧、浙西派掌門人朱彜尊並稱為“清詞三傑”。但相比之下,納蘭性德是壹個剛剛入關的滿族權貴。他能如此深刻地掌握和運用漢文化,真是令人驚嘆。
納蘭性德詞348首(壹個故事342首),涉及愛情友情、江南邊塞、詠物詠史、雜感。雖然他作為作家經歷豐富,詞作數量不多,視野不廣,但他的詩卻因情而迷人,而納蘭性德又是壹個很實在的人,所以他的詞作在當時和後世都是優秀的,備受推崇。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對他評價很高:“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抒情。從我初入中原沒染漢風氣開始就是這樣。北宋以來,只有壹人。”況周頤還在《匯豐花刺》中稱贊他為“國之初的第壹字手”。
納蘭性德的詞先後被收為邊帽、飲水,後人常稱納蘭詞。看納蘭性德的詞風,清新秀麗,哀婉倔強,頗接近晚唐。而且他本人也非常欣賞李玉。他曾說:“花間之言,如古玉,貴而不適用;宋詞適用而價值較低,李後主同時有其美,更令人迷惑。”
納蘭詞述評
納蘭詞述評
(模仿古語)——如果人生就像第壹次,
摘自《納蘭性德詞新解評論》
人生若只如初見,不必在秋風中畫扇。
改起來容易,改起來也容易。
驪山語子夜清,雨鈴夜不怨。
更重要的是,如果妳很幸運,妳會比以前更願意。
物理觀察:
在納蘭性德的詩中,納蘭寫了很多關於水和蓮花的內容。首先,它的另壹個行業叫“露水閣”。無論綠水閣的選址目前有多大爭議,無論是在京城什剎海壹側,西郊玉泉山下,還是其封地棗家屯雨荷河畔,都沒能留下壹個水字。是臨水的建築,還是有水的花園。對於水,納蘭性德情有獨鐘。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水被視為有生命的物質,被認為是有益的。而用水之德,勝於君子。滋養萬物,從剛柔並濟、川流不息、物質理性的角度賦予其哲學內涵。這是詩人納蘭性德特別看重的。
明朝納蘭定都北京後,許多達官貴人在城內外修建私家園林。比如市內的英國公園,西郊的皇親國戚李偉的清華校區,曹朗米萬中的袁紹,都是非常有名的。清代尤其是皇室在西郊建園,從長春園到圓明園全盛時期,三山五園,幾乎達到了中國古代造園史上的頂峰。為了效仿,為了方便階級,也為了享受,王公大臣們還在西郊買地,建造自己的花園和別墅。珍珠離長春園僅壹箭之遙,建有“自悅園”。利用海澱、西山的山川,建起了壹座看起來像江南的私家花園。納蘭性德把自己的事業命名為“露水閣”,壹方面是因為有水,另壹方面也是因為水的德性與自身相比較。而他的書也是以《陸水閣雜識》為題。詩人以水之清、幽、遠為意,以水為友、為伴,在此療養、放松,作詩作詞,研究經典、歷史,著書立說,邀客相聚,學詩學書——壹個很好的道教文化沙龍。只是他死的時候,並沒有離開他的綠水閣。相比之下,在水泉豐富的海澱,武夫僧繇修建了壹座旱園,並在裏面修建了壹座山寺。全在海澱鎮鬧市區有三套房產,生活方便但比較枯燥。皇家商人薩利建造了壹條房屋通衢,更加華麗,卻不那麽優雅。試想,如果這位以水為本性,借水抒情的大詩人沒有水,他的情感刺激和創作靈感將會大打折扣,甚至近乎枯竭。如果說山是主題,山是胸懷,那麽他的藝術壹定是另壹種風格。
在納蘭性德的詩中,有很多關於蓮花的描寫。用蓮花來比喻納蘭公子的高尚品格更為恰當。脫泥不沾,是文人雅士所崇尚的境界。它源於佛教的相關教義,將蓮花視為他者的象征。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將梅、竹、蘭、菊、松柏、荷花等“四君子”人格化,賦予人以人格、情感、趣味,使之具有特定的文化內涵和哲學意蘊。鄭板橋的竹,金農的梅,曹雪芹的石,都成為寄托文人心態和情感的文化圖騰。但是,納蘭性德認出了蓮花。他叫冷嘎山人,有禪意的人更看重蓮花。納蘭性德生活和享受的地方就有水,水中的荷花陶冶了詩人的氣質。翁山湖畔有十裏芙蓉,玉泉山下有芙蓉堂,綠水亭旁有碧水荷塘,還有棗家屯明珠花園西園遺址,出土有荷花圖案漢白玉欄桿...這些都表明它與納蘭性德的生活和創作密切相關,始終與詩人的精神同在。
中國文人追求對物質本質的理解,並將其與人生觀、世界觀等哲學觀念聯系起來,指導人生和事業,使之藝術化。在哲學理性與藝術熱情的交匯處,已經萌芽。納蘭性德也不例外。納蘭性德以詩歌的形式,以傑出的藝術觀察他的哲學。
風景升起:
納蘭性德的很多詩,都是他在北京西山兜風的時候寫的。幾乎所有這些地方都可以被追蹤和記錄。這些因景點、古跡而產生的感受和感受,都有它們的位置。通過對所寫地方的觀察,可以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納蘭性德詩歌創作的緣由,他豐富的文史知識,以及他對客觀事物形象的準確感受。納蘭性德曾隨康熙遊歷“八大勝跡”朱寶洞。他以高瞻遠矚的眼光,寫出了《望海潮,朱寶洞》。“大漠風雨,寒煙草枯,山河起起落落無處不在。白天空山,晚上晴空萬裏,壹點也不淒涼。往事最痛苦,懷念銅鑼胡同,懷念金谷風光。好幾個地方都出了宮,至今這小子還在放牛放羊。大漠黃沙茫茫,有壹行桑莖,雪寒雕。壹場煙,壹場夢雨,忍著看林面夕陽。歸雁二三行,只見亂雲低水,鐵騎荒山。黃昏,僧吃飯,松門涼月吹衣。”站在平坡山頂俯瞰朱寶洞的亭子上,妳應該向南和向東看。向南望去,永定河壹線薄霧如紗,其千百年的泛濫沖刷形成的西山洪積扇,不僅形成了北京平原,而且在北京的古地理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兩岸至今仍可見大片的荒沙和無數的土山。山腳下不遠處是八寶山、老山、田村山、石景山。兩千年前的漢墓鮮為人知。山腳下,元代翠微公主墓失傳,明代貴族的葬地逐漸被清代王侯墓所取代。向東南望去,遼金時期的殘垣斷壁尤甚,元代遺址上的明清北京,充滿了來自東方的紫氣。遼宋在會城門以北、紫竹院進行“高梁河之戰”,導致宋軍覆滅。金兵攻取幽州、遼,並在其上建都。元人放火燒了金中都後,東移建大都城。歷史變遷,朝代重疊,城市興衰,引發了納蘭性德的無限情懷。
納蘭納蘭驅車到西山黑龍潭,寫下《憶秦娥龍潭口》。”群山重疊,懸崖疑似開裂。天疑裂,碑銘斷,古苔橫。狂風怒號,金鐵聲響,沈郁池底的龍穴壹片灰暗。龍洞滿眼,舊月明。"
黑龍潭位於華美山北部,山口處東北崖下。這裏的石色藍黑相間,樹木蕭瑟,樹蔭濃密,青苔濕滑。泉水從深潭底部湧出,水勢比較強勁。四周的山在樹蔭下更高更茂盛,因為山谷裏的土壤很厚,樹蔭裏含有水分,不像陽坡上的風那麽幹燥。在潭口的深色懸崖下,人們會感到巖石開裂,池水的深度不可預測。這個泉水屬於石灰巖地區溶洞、裂隙中的地下河,水量很大。白俄格時期形成的石灰巖地層與三裏外的白家箐貨殖蜘蛛山(石灰山)後面的大溶洞(現已不在)的地層壹致,與曾經有水流、被稱為海巖的溶洞有直接關系。這裏的山巖不僅不同於南脈相連的紅色火山砂巖的“火山頭”地層結構,壹紅壹黑,而且這泉水也不同於象山雙清、櫻桃溝、白吉水、七王墳後的響水院等山泉。不在山體地層涵洞下滲漏,而是在山腳下形成泉水露頭,屬於巖溶地貌的地下河湧水。所以,這條“龍”不小。傳說東海龍王的七個兒子隱居在這裏。到了清代,這裏壹度成為皇家黑龍王廟。所以《帝都風光簡介》中描述的湧水情況是正確的。納蘭性德的直觀感受也是準確的。且不說《清詞史》中“詞感二倍有余,姚思越”的評論。對此,也可以從現代科學的角度驗證,納蘭性德註重真實感受,仔細觀察事物是相當準確的。納蘭在學園裏唱納蘭性德,也讓去過寺廟的人覺得比較貼切。學園建立了遼朝。納蘭性德看到的學園記是明朝的規定。它是北京“八大寺”之壹。至今,聖雄寶殿和三世佛殿仍保留著明代的木結構。學園庭院寬闊,殿堂高大,花木眾多,其中以玉蘭、銀杏最為著名。(解放後壹直是林學院的實習林場)大殿內保存著精美的壁畫和懸掛的雕塑。至今,主佛像、“二十天界”、“十二界”等造像保存完好。所以納蘭性德的《浣溪沙·學園記》“雷巖空梁畫冷壁,花雨散天。”香清和梵天的印記是無盡的。壹眼望去,蝴蝶搖曳,櫻桃半鳥。這個時候,就比較沈默了。“其中,空梁、畫壁、諸天、蝴蝶和雀都不是作者發明的。而且,流浪還能讓人想看到守衛在高大的廳堂臺階下巡邏,在僻靜的地方跨院執勤。這種人與景之間的位置感和梵天的寧靜感,今天在田野裏都能感受到。納蘭納蘭性德在龍泉寺住宿時所寫的《五法蘇龍泉山寺》,用短短幾行字勾勒出壹個小小的寺廟和環境,甚至作者的位置。龍泉寺後面的山峰是花崗巖,陡峭尖銳,勢如排山。所以詩中有“烈修”壹詞。因為地形的限制,廟裏的廟宇和院落都不深,而是橫著排著。栲屬的房屋由西向東排列。如果納蘭性德晚上下崗,他會聯想到與明朝萬歷皇帝有關的佛教,在廟裏看明十三陵,大概是群宅最東邊的地方。這是最後壹個小院,房子也不算太大。從目前的安全控制來看,這裏也是設崗的地方。小院東側和南側的女墻齊腰高,靠著欄桿可以看得很高很遠。妳所能看到的,是東南和東北。十三陵在視野的最北邊。在女兒墻的高脊下,有壹條從山下開始的古老的石板路,是通往苗豐朝聖的古道之壹。站在這高處,沿著古道向東北延伸,詩人的思緒飛到了天壽山,跨越了世紀。納蘭納蘭性德寫海澱、玉泉山壹帶的水時,常常拿來和江南比較。的確,這壹帶水資源豐富,河湖相連,船帆菱角,沙岸平堤,或“十裏湖載酒遊”,或平堤騎春風。總之寫這類風景的時候,壹般都是清新抒情的,不像以前的懷舊,更多的是凝重深沈。壹方面反映出他的性格與水情結是壹致的。另壹方面,受當時文化發達的江南的影響,很容易在作者的心境中形成壹種內在的巧合,喚起他舒適明亮的創作心境。受他所經歷的景點影響,納蘭性德的詩是有感情的,從壹而終,從有限到無限。這是他的生命之源,對他的創作有著提示和熏陶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也是生命對他創作的壹種饋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