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首先妳要清楚知道此詩歌要表達什麽樣的意思,從詩的含義去投入適當的語言感情和神態動作。絕對不能表錯情,比如說此文是以壹種鄉情,親情,民族感情為基調的載體。
妳應該以柔克剛,剛柔並際,以悲情為主調,引人入聖。斷不能壹味豪情滿懷,奔放的壹泄千裏,那就貽笑大方了。
寫作背景: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10歲的余光中隨父母輾轉於上海、重慶等地。22歲那年,余光中隨家人來到臺灣,並考取了臺灣大學外文系。雖然專業是外文,余光中卻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濃厚的興趣。他在詩歌、散文、評論、翻譯都有大量著述,而其中成就最傑出的,當屬詩歌。
人們評論,他的詩題材廣泛,風格屢變,技巧多姿,融匯了傳統與現代、中國與西方的筆法。因此,他被譽為臺灣現代派“十大詩人”之壹。
1971年,20多年沒有回過大陸的余光中思鄉情切,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內賦詩壹首。寫完後,詩人熱淚盈眶,沈吟良久。這,就是後來被海外遊子不斷傳唱的《鄉愁》。
擴展資料:
朗誦,指清清楚楚的高聲誦讀。
就是把文字作品轉化為有聲語言的創作活動。朗,即聲音的清晰、響亮;誦,即背誦。朗誦,就是用清晰、響亮的聲音,結合各種語言手段來完善地表達作品思想感情的壹種語言藝術。 朗誦是口語交際的壹種重要形式。
朗誦不僅可以提高閱讀能力,增強藝術鑒賞,更為重要的是,通過朗誦,讀者可以陶冶性情,開闊胸懷,文明言行,增強理解;小者,可以有效地培養對語言詞匯細致入微的體味能力,以及確立口語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鑒別能力。因此,要想成為口語表述與交際的高手,就不能漠視朗誦。
百度百科-朗誦
百度百科-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