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洞庭山水,銀盤裏有壹只青螺。
我早年沒有讀過這首詩,但被選入教材後,也只是大致瀏覽了壹下,沒有好好琢磨。這次在徐州朱敏路小學聽劉傑的課,真的引起了我的註意。總結壹下值得思考和討論的問題,主要有三個:
壹、《湖光月影》的“和”是第二聲還是第四聲?
查《現代漢語詞典》,“和”字有四種讀音,但有兩種讀音與這個語境的意思有關:壹種是讀hé。二是讀hè。經過深思熟慮,我認為這裏的“和”讀成第二聲(hé)更好。這有三個原因:
第壹,從“和”的含義來看,它原本是“對應”或“和諧”的意思。許慎《說文解字》有雲:“和也相應。”《廣雅石鼓散》也說:“和:和諧。”後來引申為和諧協調。段玉裁在《說文解字註》中強調:“古唱而字不音。”由此不難發現,“和”字的本義來源於相應的音。應該讀成hé。在古代,連“唱和”的意思都不能讀作“除音”。今天的第四種讀音是後來隨著詞義的不斷延伸和擴大而分化出來的。從“他”字的現代解釋來看,這裏的“他”字不應讀作hè。《現代漢語詞典》認定,“和”字讀作hè時,表示“和諧地壹起唱”;二是指“根據別人的詩的題材和體裁作詩。”但無論哪種解釋,都有“追隨”的意思,“追隨”聯系到“湖光月色”這首詩。如果把“他”字讀作hè,解釋為“繼”和“繼”,就與詩的意思不符了。
第二,從這首詩的格律來看,這首詩第壹句應該是押韻的。我們知道,根據詩歌格律的規則,七絕大致有四種格律。
壹:⊙平⊙平,平,平。(押韻)
⊙仄仄 仄 仄 仄 仄 仄 仄 仄 仄 仄 仄 仄 仄 仄 仄 仄 仄 仄。(押韻)
第二:⊙⊙仄仄平,(韻)⊙仄仄仄平平平平。(押韻)
⊙仄仄 仄 仄 仄 仄 仄 仄 仄 仄 仄 仄 仄 仄 仄 仄 仄 仄 仄。(押韻)
第三:⊙???.⊙?⊙??(押韻)
平平淡淡平平淡淡平平淡淡平平淡淡平平淡淡平平淡淡平平淡淡平平淡淡平平淡淡平平淡淡平平淡淡平平淡淡。(押韻)
第四:⊙????,(韻)⊙????.(押韻)
平平淡淡平平淡淡平平淡淡平平淡淡平平淡淡平平淡淡平平淡淡平平淡淡平平淡淡平平淡淡平平淡淡平平淡淡。(押韻)
相對於上面提到的格律,這首詩應該屬於七絕的第二種。所以第壹句壹定要押韻,要平。
第三,從上下文來看,上面的“向”字是“互動”的意思,所以只有當“和”字讀作“hé”並解釋為“應”或“和”時,才能與上面的“向”字聯系起來。如果這個字讀成hè,那麽“他”這個字就會被塗上“跟隨”或者“跟隨”的顏色。這顯然不符合詩人描述的情況。說來也巧,1997高考試卷中有壹道選擇題。它要求考生判斷“劉石《兩相和》中的“和”字是否正確,生動地勾勒出秋夜洞庭湖與明月的和諧圖景。它的標準答案是上述說法是正確的,這也從另壹個側面印證了我們的判斷。
二、關於“鏡子沒擦亮”應該怎麽做和解釋?
第二句“鏡子沒擦亮”有兩種解釋:壹種是水面無風,波浪如鏡平;都說湖中的景物從遠處看是模糊的,就像鏡子沒擦亮就不清晰壹樣。
我覺得理解這個問題的關鍵是理解什麽是“鏡子沒擦亮”。《淮南吳子尤訓》曰:“鏡之初,無描寫,若以宣璽擦之,以白氈磨之,可窺其壹斑。”也就是說,銅鏡剛開始的時候,鏡面是暗淡無光的,不能照出人的臉。只有在鏡面上塗上壹層氧化錫(或水銀)作為反光劑,再用白氈拋光(即拋光),才能光潔。可見詩中的“未拋光的鏡子”指的是銅鏡未經拋光後的暗淡外觀。如果我們簡單地把“鏡面不拋光”解釋為水面平靜,波浪平如鏡,湖面平坦,並不完全符合古代銅鏡有平面鏡、凹面鏡、凸面鏡等多種形式的事實。所以我認為“池面無風鏡未拋光”這句話更好理解為“無風湖面如同未拋光的鏡子壹樣暗淡無光”。這種解釋既與當時湖面光線不足相吻合,也與詩人在特殊的觀察位置——月夜遙望洞庭的嶽陽樓所見相符。
三、什麽是“綠蝸牛”?
最後壹句中的“綠蝸牛”是什麽?也有兩個版本。有人說“綠螺”是壹種墨綠色的螺旋墨,古代婦女用來畫眉;也有人說“綠螺”是藍螺。首先要肯定的是,無論哪種說法,都是以“青螺”的形象來比喻洞庭湖的君山,這是肯定的。對比《綠蝸牛》以上兩種解釋,我覺得後壹種更直接,更有新意。
為什麽人們會把“青螺”解讀為壹種青藍色的螺旋墨,是古代女子用來畫眉的文章?這大概是神話傳說所暗示的。相傳,在古代,洞庭湖沒有島嶼。每當大風白浪的時候,來來往往的船只無處可停,常常被惡劣的海浪吞沒,當地百姓苦不堪言。這件事引起了72名水下蝸牛女孩的同情。他們不情願地脫掉蝸牛殼,形成了小島。後來合在壹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座山峰是72個蝸牛姑娘做的。
說來也巧,陶勇曾寫過壹首題為《君山》的詩,其中寫道:
香山倒影向天,碧水青山,壹套天。
也許是項峻來洗漱了,君山面對面地看著鏡子。
閱讀雍的詩歌,我們不難發現,詩人從君山的倒影入手,點出湖光山色,再將神話傳說融入景物描寫,使山之美和諧地呈現在我們面前。與劉禹錫的《望洞庭湖》相比,可以說兩首詩都巧妙地與《螺》相提並論。劉禹錫的《望洞庭湖》把明月銀輝下的山比作銀盤裏的綠蝸牛,而《詠史》把湖中倒影的山比作仙女的靛髻。人們說,相比之下,細微的差別可能更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