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作品和我們平時讀到的大多數古詩作品有些不同,我們就通過賞析它來聊壹聊古詩音韻格式中的特別之處。
詩歌三美,無非音美、形美、意美。我們欣賞詩歌,自然是從這三點出發,而寫作背景、詩人經歷、時代特色這些因素,會為詩歌增添獨特的意象和美感——但是起決定作用的還是三要素之美。
音美、形美比較容易判斷,畢竟有平仄、有格律這些標準在。
韋應物少年頑劣放蕩,為害鄉裏,青年時期因為唐玄宗倒了,失了依靠,才開始發奮學習,寫詩屬於半路出家,個人性格裏的底色估計對平仄格律這壹套東西很不感興趣,只不過為了功名不得已而為之。
所以他的好作品,基本上都是隨性而為,並不遵從格律。如《滁州西澗》、《簡盧陟》等等,都屬於不合格律的古風,但是並不影響吟誦。
因為格律本來就是字詞音韻關系的不完全歸納——既然是不完全,當然有大把的好聽的、清朗通順的字詞組成關系沒有被歸納進來——古風寫得好的,大都是詩句好聽,卻遊蕩在四四十六種平仄關系之外的高手。
所以三美中的前兩美,我們就看合不合格律就行了。五言八句,句子長短整飭,中間二聯包括首聯,都是對仗,所以這個“形美”,挺不錯的。
“音美”是肯定的,就算現在念起來不美,在當時必然也是好聽的,否則的話早就被淘汰了。那我們這裏就只看是否合格律,具體讀起來美不美沒有多大意義,因為時代早已不同,發音也已經變化。
首先壹點,這首詩的韻腳字“驛”、“夕”、“白”、“客”,好像讀起來完全不押韻啊?
那些寫不押韻詩的作者是不是好開心在唐朝就找到了同道?快看,韋應物寫詩也不押韻呢,妳們誰還敢笑話我們的作品。
且慢別急。
在舊韻中,這四個字都是入聲字,而且同屬“十壹陌”部。也就是說這是壹首押入聲韻的古詩,入聲字雖然劃入仄聲,但是我們又不能完全稱它為押仄聲韻的詩——因為它和“去聲、上聲”不同,它們的韻母可以有不同,“白”,ai,“客”,e,“驛”,i。它們的統壹特征,就是發音短促、爆破。
那我們到底要怎麽讀,才能像首詩呢?從普通話的角度來說,還真沒有兩全其美的辦法。
個人習慣把入聲字都讀作輕聲,從而抵消不同韻母的響亮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