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如何處理古詩詞中的點睛之筆

如何處理古詩詞中的點睛之筆

著名詩人林庚說,我們的古代詩人是“敏感而有修養的”。他們似乎滲透了深刻的美學和心理學原理,創造了壹種耐人“觸摸”的微妙的詩意語言。這種語言是不可能給出“科學”答案的。詩歌是激情和想象的藝術。只有用妳的激情和想象力去讀,才會有“詩的感覺”噴湧而出。

那麽,怎樣才能打開古詩詞神秘的大門,走進它神秘奇幻的世界呢?靠“科研”是行不通的;靠“瞎猜”也不靠譜。

這裏給大家四把鑰匙。

第壹個關鍵圖像。意象是詩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寫詩時喜歡用壹些意象來傳達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如“月”表達思鄉之情,“紫丁香”表達憂郁或情結,“紅巖”表達悲傷和思鄉之情,“杜甫”表達憂傷、思鄉和傷感之情。用黃鸝來表達歡快的心情,用燕子來表達對春天的愛,用折柳來表達離別的友情,用菊花來表達高貴與純潔,用梧桐來表達蒼涼與悲傷,用浮雲來表達漂泊,用紅豆來表達男女之間的愛情或友情,等等。

根據這壹特點,我們在閱讀和欣賞古詩時,可以抓住生動的意象,通過意象破譯詩歌中所蘊含的情感和意義。比如柳永的詩《甘草子》:秋暮,落蓮,落珠,落雨。雨過明月,又冷又寂寞。籬笆旁的水池裏沒有同伴,多麽孤獨的心情!但在金籠裏的鸚鵡旁邊,我讀到了粉郎的話。

這首詩中的環境意象是秋暮、落蓮、亂雨、冷月。可想而知,氣氛是冰冷而淒涼的,這種氣氛透露出主人公內心的悲傷。詩中還寫了鸚鵡學讀“粉郎”字樣等意象,可見主人公壹個人生活百無聊賴,心情極其淒涼。這樣,以詩中的意象為突破口,就能逐漸營造出全詩的意境。

第二個關鍵——關鍵詞。關鍵詞是指古詩中帶有喜怒哀樂等感情色彩的詞語。它們是詩人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往往是全詩的眼睛,如杜甫《《春夜喜雨》》中的“好”字,《我已來到三千裏之外》中的“悲”字。悲涼今秋登高,而“我卻瘋狂地收拾著我的書和詩”在被皇軍收復的黃河兩岸。也找到了詩歌的點睛之筆,把握住了詩人的意與情。比如司空舒的五言詩《雲陽客棧別沈晗》:

隔江隔海,多年不見。

第壹眼,我們哽咽著問自己多大了。

在我們的單燈照耀下,透過又冷又濕、濕漉漉的竹子在煙霧中漂浮。

但忘了明日將來的悲傷,留杯珍重傳。

這首詩中有許多關鍵詞可以傳達詩人的思想感情,如對聯中的“悲”字,頸聯中的“孤獨”、“寒冷”、“黑暗”,尾聯中的“恨”、“憐”等詞。這些詞悲傷而朦朧,表達了詩人與好友韓深久別重逢,初次見面後的夢壹般的傷感。

第三個關鍵標題。古代人經常寫像謎語壹樣的詩。詩是謎語,題目是“謎”,尤其是關於對象和獎勵的詩。讀詩的時候,對比標題,妳可能會豁然開朗。如朱清玉《朝堂考至張書記前夕》“洞房昨夜聽紅燭,曉堂前低聲問夫。”寫新娘見公婆前的忐忑心情,她可能覺得是“閨房”詩。但根據詩名所傳達的信息,我們可以知道這是壹首求助他人的詩。是因為詩人害怕自己的作品可能達不到進士考試前考官的要求,向水部的張繼求教,希望得到專家的指點。前幾年全國高考要求古詩鑒賞。

看洛陽秋風,想寄信回家。

匆忙中談不上害怕,行人紛紛來開。

在分析試卷時,發現很多考生把這首詩解讀為表達離別之情。他們可能在詩裏看到過“行人”這個詞。其實,只要看看《秋思》的標題,註意詩中“家書”的意象,就不難看出這首詩是想家的,表達的是思念家鄉親人的感情。

第四個重點——筆記。這是為了回答高考古詩詞鑒賞題。在做高考題的時候,命題人總是為考生著想。當他認為考生解讀有困難時,往往會給出壹兩個註釋,幫助考生打開壹扇理解詩詞、回答問題的“窗口”。我們必須抓住這種感覺,用它來揭開詩歌神秘的面紗。比如安徽省的高考卷曾經有這樣壹道題:

讀下面這首詩,然後回答問題。

小孤山①

宋·謝枋得(2)

人們都說這是海門關,海眼無邊,令人聞風喪膽。

天地偶留壹柱,山河有此障。

像勇者的敵人戰場壹樣強大,像孤獨的牧師最後的日子壹樣危險。

明天要登上巔峰,放眼宇宙,心胸寬廣。

註①小孤山:位於安徽宿松縣城南65公裏的長江邊,四面環山,地勢險要,是南宋時期的軍事重地。②謝枋得:宋末益陽(今江西)人,以忠義為己任,率軍抗元。戰敗後隱居福建,被元人威脅到燕京絕食而死。③海燕:急流形成的漩渦。

(1)詩中的小孤山形象寄托了作者什麽思想感情?

(2)淺析《危如末世孤臣》中“孤”字之美。

解決這兩個問題,壹定要註意筆記,尤其是前兩個筆記。小孤山是救亡圖存的中流砥柱,是作者自我的體現,表達了詩人英勇堅毅、殺敵報國的英雄情懷,以及對能取得抗元勝利的堅定信念。小孤山的“孤獨”不僅僅是字面上對應了詩人在末世的“孤獨”,而且這個詞用得很自然,很巧妙。這種理解和筆記提供的參考信息有很大的關系,所以聰明的考生會關註筆記,借助筆記理解詩詞,確定答題方向,答題準確規範。

借助這四把鑰匙,我們可以打開古詩詞的神秘之門。在具體操作中,根據詩歌的特點,可以用壹分,也可以用多分。以下是安徽省高考古詩詞鑒賞的壹個例子:

閱讀下面的單詞,完成問題8 ~ 9。

小中山?端午節

艾比·提帕到處都很忙。誰的女兒* * *慶祝太陽的終結。五色臂線長而空。誰掛在元香上,誰就失望。過去是沒有衡量的。千年的忠誠是太陽之星。讀《離騷》總是痛苦的。誰也解不開,午後樹轉涼。

註①五色絲綢:荊楚習俗,端午時手臂用五色絲綢系縛。②原鄉:水原、響水。響水支流有汨羅江。

8.從整個詞來看,“空惆悵”和“無解”分別是如何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9.這個詞最突出的表達是什麽?請分別對上下鏟做壹個簡要的分析。

從意象的角度,我們可以看到有“艾比香蒲”、“五色絲綢”、“元祥”、“離騷”、“尹姝”、“二* * *女”和詩人。這些意象都與端午節有關,但大致可以分為兩類,壹是端午節的習俗,二是端午節的歷史內涵。從關鍵詞的角度,我們可以發現“空”可以看出,這首詩是與屈原,壹個古老的愛國詩人。把這幾個方面聯系起來,我們可以想象,端午節來了,人們忙著插艾草香蒲,纏五色膀子,詩人卻在讀《離騷》,悼念古聖先賢。詩人的“憂郁”、“悲傷”、“淡然”都是由屈原的“悲傷”引起的。我們可以分別理解作者在分項1中表達的思想感情,第二分項分析對比(或對比)的表達就不必了。當然,我們也可以從“憂郁”、“悲傷”、“淡然”、“未解”這些傳達詩人情感的詞語中提出問題。我們先來看看詩中所寫的意象,再把它們與詩的標題、註解聯系起來,從而合理地解開孕育詩人感情的“謎”。這個“謎”壹旦解開,“空虛的惆悵”和“無人能解”所傳達的偉大思想感情就清晰了,詩中運用的對比手法也就了然於心了。這麽多視角,詩的神秘之門就豁然打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