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是相對於“白話文”而言。
第壹個“文”,是書面文章的意思。
“言”,是寫、表述、記載等的意思。
“文言”,即書面語言,“文言”是相對於“口頭語言”而言,“口頭語言”也叫“白話”。
最後壹個“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種。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文章”。
而“白話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頭語言寫成的文章”。
在我國古代,要表述同壹件事,用口頭語言及用書面語言來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問某人是否吃飯了,用口頭語言表述,是“吃飯了嗎?”,而用書而語言進行表述,就是“飯否?”。
“飯否”就是文言文。
我國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書面語言寫成的。
所以,現在我們壹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古文是指春秋戰國及其以前古書上的文字。
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說:"周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
"把古文與大篆相提並論,說古文是史籀以前的文字的通稱。
古文和文言文有區別嗎
古文包括很多種類,有散文,詩歌,詞,也有文言文,還有古人說的口語也是壹種。
而文言文是書面語,跟古人表達的口語還是有區別的。
文言文比較嚴謹 1. 古文分為廣義古文和狹義古文。
a. 廣義古文:即我們現在稱為文言,它指1919年的五四運動之前的所有的古漢語,以它寫的文章即文言文。
b. 狹義古文:指先秦古漢語,即秦始皇統壹中國之前的漢語。
2. 總結壹下:從範圍上講,文言文(廣義古文)包括了先秦古文、秦到五四的古文,之後推廣白話文。
古文和文言文有什麽區別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壹種書面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
文言文是相對白話文而來的,其特征是以文字為基礎來寫作,註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標點,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古文等多種文體。
現代書籍中的文言文,為了便於閱讀理解,壹般都會對其標註標點符號。
文言文的優點在於文字精鏈、微言大義、文字優美、合於音律。
而且以文解文的特性能夠不拘壹時壹地,所以現代人也可以讀懂孔子等人著作的論語。
文言文的缺點在於難懂、不易普及,要讀懂文言文須經過適當的訓練才能夠了解其中的含意,而要寫作文言文的難度更高,所以五四運動後強調“我手寫我口”、“能識字便能讀文”的白話文漸漸的取代了文言文。
白話文,指的是以現代漢語口語為基礎,經過加工的書面語。
白話文在古代也有壹段很漫長的歷史,在宋代己有話本,明清兩代也有部分白話小說,如金瓶梅、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等,不過為古白話,而且白話文作品在古代文壇上只占少數,文言文在當時仍然是主流。
1919年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白話文才取代了文言文,成為寫作的主流,使文言文慢慢地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它是相對於文言文而說的,所以文言文和白話文是以雙方的存在來以此區分彼此的。
白話文的特點:白話文,淺顯通俗,在語言上,生動、潑辣、粗獷、生活氣息濃厚,富有表現力。
綜觀“五四”白話文運動,它廣泛吸收了西方的詞匯資源、語法結構,在語言、文字、思想等多層面展開,這場運動不只是“語言內部的自足變革”,它同整個思維觀念的革新及國家現代化運動緊密聯系。
“白話”與“文言”的較量,很大層面上也是兩種不同價值體系與社會意識形態的撞擊。
“文言文和白話,實物是古已有之,名稱卻是近幾十年來才流行的。
”兩者都是書面語,不同的是文言文的意思是只見於文而不口說的語言。
白話,白是說,話是所說,總的意思是口說的語言可見,同口語的親疏遠近是文言和白話最大的區別。
但事實上,文言同口語的關系也是相當密切的,只不過是所謂的口語標準不同而已。
因為文言文是建立在先秦口語的基礎上的上古漢語書面語言,而我們這裏所說的口語則是以唐宋以來的北方話為基礎的,今天大家使用的白話文,即現代漢語普通話書面語,就是在此基礎上形成的。
文言文與現代文的區別
漢語自古以來就有文言文和白話文之分,而文言文則是官方的語言,屬於書面語,白話文是平常老百姓會話所用的語言,平民百姓不懂什麽文言文,更不可能用文言文來作為日常會話。
但白話文才是中國歷史上占絕對多數使用人口和使用頻率的漢語。
而現代文就是從這個平行的漢語中演變而來的,主要指五四新文化運動後建立起來的語言體系,特別是語法體系。
我們可以從現存的唐宋白話文文學、元代的戲曲、明代的像《三言兩拍》等古代文學作品中窺視到古代的白話文跟現代文其實並沒有象跟文言文壹樣的太大的差別。
如果不能考證它們的發音,起碼它們的語法和文字的使用在紙面上是壹目了然的。
古代的白話文經五四的現代白話文到現代文幾乎沒有太大的變化,只是現代人把西方的語法給它做了條理化和增加了很多的詞匯。
高中要背的文言文和古詩詞
高中必背古文和詩詞有哪些?(壹)古文20篇寡人之於國也 《孟子》勸學 《荀子》☆逍遙遊 《莊子》鄒忌諷齊王納諫 《戰國策》☆過秦論 賈 誼☆屈原列傳 司馬遷☆報任安書 司馬遷陳情表 李 密蘭亭集序 王羲之歸去來兮辭 陶 潛諫太宗十思疏 魏 徵☆滕王閣序 王 勃師說 韓 愈阿房宮賦 杜 牧六國論 蘇 洵☆遊褒禪山記 王安石赤壁賦 蘇 軾石鐘山記 蘇 軾項脊軒誌 歸有光登泰山記 姚 鼐(二)詩詞曲50首靜女 《詩經》無衣 《詩經》☆氓 《詩經》湘夫人 屈 原☆離騷 屈 原長歌行 漢樂府☆孔雀東南飛 漢樂府迢迢牽牛星 《古詩十九首》短歌行 曹 操白馬篇 曹 植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 陶 潛山居秋暝 王 維夢遊天姥吟留別 李 白越中覽古 李 白蜀道難 李 白將進酒 李 白登高 杜 甫蜀相 杜 甫兵車行 杜 甫客至 杜 甫旅夜書懷 杜 甫詠懷古跡(其三) 杜 甫閣夜 杜 甫登嶽陽樓 杜 甫漁翁 柳宗元石頭城 劉禹錫琵琶行 白居易聞樂天左降江州司馬 元 稹李憑箜篌引 李 賀過華清宮 李商隱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 溫庭筠錦瑟 李商隱浪淘沙(簾外雨潺潺) 李 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李 煜雨霖鈴(寒蟬淒切) 柳 永桂枝香?金陵懷古 王安石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曰夜記夢 蘇 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 軾鵲橋仙(纖雲弄巧) 秦 觀蘇幕遮(燎沈香) 周邦彥壹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 李清照書憤 陸 遊臨安春雨初霽 陸 遊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辛棄疾揚州慢(淮左名都) 姜 夔☆竇娥冤 關漢卿☆長亭送別 王實甫醉太平(人皆嫌命窘) 張可久☆哀江南 孔尚任註:有☆的只背誦其中壹部分。
文言文出處和譯文
《石林詩話》 卷上趙清獻公以清德服壹世,平生蓄雷氏琴壹張,鶴與白龜各壹,所向與之俱。
始除帥成都,蜀風素侈,公單馬就道,以琴、鶴、龜自隨,蜀人安其政,治聲藉甚。
元豐間,既罷政事守越,復自越再移蜀,時公將老矣。
過泗州渡淮,前已放鶴,至是復以龜投淮中。
既入見,先帝問:“卿前以匹馬入蜀,所攜獨琴、鶴,廉者固如是乎?”公頓首謝。
故其詩有雲“馬尋舊路如歸去,龜放長淮不再來”者,自紀其實也。
劉貢父天資滑稽,不能自禁,遇可諧諢,雖公卿不避。
與王荊公素厚,荊公後當國,亦屢謔之,雖每為絕倒,然意終不能平也。
元豐末,為東京轉運使,貶衡州監酒,雖坐他累,議者或謂嘗以時相姓名為戲惡之也。
元佑初,起知襄州。
淳於髡墓在境內,嘗以詩題雲:“微言動相國,大笑絕冠纓。
流轉有余智,滑稽全姓名。
師儒空稷下,衡蓋盡南荊。
贅婿不為辱,旅墳知客卿。
”又有續謝師厚善謔詩雲:“善謔知君意,何傷衛武公。
”蓋記前事,且以自解雲。
晏元獻公留守南郡,王君玉時已為館閣校勘,公特請於朝,以為府簽判,朝廷不得已,使帶館職從公。
外官帶館職,自君玉始。
賓主相得,日以賦詩飲酒為樂,佳詩勝日,未嘗輒廢也。
嘗遇中秋陰晦,齋廚夙為備,公適無命,既至夜,君玉密使人伺公,曰:“已寢矣。
”君玉亟為詩以入,曰:“只在浮雲最深處,試憑弦管壹吹開。
”公枕上得詩,大喜,即索衣起,徑召客治具,大合樂。
至夜分,果月出,遂樂飲達旦。
前輩風流固不凡,然幕府有佳客,風月亦自如人意也。
歐陽文忠公記梅聖俞《河豚詩》:“春州生荻芽,春岸飛楊花。
”破題兩句,已道盡河豚好處。
謂河豚出於暮春,食柳絮而肥,殆不然。
今浙人食河豚始於上元前,常州江陰最先得。
方出時,壹尾至直千錢,然不多得,非富人大家預以金啖漁人未易致。
二月後,日益多,壹尾才百錢耳。
柳絮時,人已不食,謂之斑子,或言其腹中生蟲,故惡之,而江西人始得食。
蓋河豚出於海,初與潮俱上,至春深,其類稍流入於江。
公,吉州人,故所知者江西事也。
姑蘇州學之南,積水彌數頃,旁有壹小山,高下曲折相望,蓋錢氏時廣陵王所做。
既積土山,因以其地瀦水,今瑞光寺即其宅,而此其別圃也。
慶歷間,蘇子美謫廢,以四十千得之為居。
旁水作亭,曰滄浪,歐陽文忠公詩所謂“清風明月本無價,可惜只賣四萬錢”者也。
子美既死,其後不能保,遂屢易主,今為章仆射子厚家所有。
廣其故址為大閣,又為堂山上,亭北跨水復有山,名洞山,章氏並得之。
既除地,發其下,皆嵌空大石,又得千余株,亦廣陵時所藏,益以增累其隙,兩山相對,遂為壹時雄觀。
土地蓋為所歸也。
王荊公晚年詩律尤精嚴,造語用字,間不容發。
然意與言會,言隨意遣,渾然天成,殆不見有牽率排比處。
如“含風鴨綠鱗鱗起,弄日鵝黃裊裊垂”,讀之初不覺有對偶。
至“細數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但見舒閑容與之態耳。
而字字細考之,若經檃括權衡者,其用意亦深刻矣。
嘗與葉致遠諸人和頭字韻詩,往返數四,其末篇有雲:“名譽子真矜谷口,事功新息困壺頭。
”以谷口對壺頭,其精切如此。
後數日,復取本追改雲:“豈愛京師傳谷口,但知鄉裏勝壺頭。
”至今集中兩本並存。
蔡天啟雲:“荊公每稱老杜「鉤簾宿鷺起,丸藥流鶯囀」之句,以為用意高妙,五字之模楷。
他日公作詩,得「青山捫虱坐,黃鳥挾書眠」,自謂不減杜語,以為得意,然不能舉全篇。
”余頃嘗以語薛肇明,肇明後被旨編公集,求之,終莫得。
或雲,公但得此壹聯,未嘗成章也。
禪宗論雲間有三種語:其壹為隨波逐浪句,謂隨物應機,不主故常;其二為截斷眾流句,謂超出言外,非情識所到;其三為函蓋乾坤句,謂泯然皆契,無間可伺。
其深淺以是為序。
余嘗戲謂學子言,老杜詩亦有此三種語,但先後不同。
“波漂菇米沈雲黑,露冷蓮房墜粉紅”為函蓋乾坤句;“以落花遊絲白日靜,鳴鳩乳燕青春深”為隨波逐浪句;以“百年地僻柴門迥,五月江深草閣寒”為截斷眾流句。
若有解此,當與渠同參。
歐陽文忠公詩始矯“昆體”,專以氣格為主,故其言多平易疏暢,律詩意所到處,雖語有不倫,亦不復問。
而學之者往往遂失於快直,傾囷倒廩,無復余地。
然公詩好處豈專在此?如《崇微公主手痕詩》:“玉顏自古為身累,肉食何人與國謀。
”此自是兩段大議論,而抑揚曲折,發見於七字之中,婉麗雄勝,字字不失相對,雖“昆體”之工者,亦未易比。
言意所會,要當如是,乃為至到。
許昌西湖與子城密相附,緣城而下,可策杖往來,不涉城市。
雲是曲環作鎮時,取土築城,因以其地道潩水瀦之。
略廣百余畝,中為橫堤。
初但有其東之半耳,其西廣於東增倍,而水不甚深。
宋莒公為守時,因起黃河春夫浚治之,始與西相通,則其詩所謂“鑿開魚鳥忘情地,展盡江湖極目天”者也。
其後韓持國作大亭水中,取其詩名之曰展江。
然水面雖闊,西邊終易堙塞,數十年來,公廚規利者,遂涸以為田,歲人才得三百斛,以佐釀酒,而水無幾矣。
余為守時,復以還舊,稍益開浚,渺然?嬗薪?ぁ旃?姼?幸黃性疲骸趕蟯砼f灘都浸月,遇寒新水便生煙。
”尤風流有...
古文是什麽意思
現代漢語與文言文最主要的區別是妳翻譯壹個句子,文言文短,而現代漢語長。
而最本質的區別是裏面的活用字詞,古今異義,通假字,另外還有文言句式都與現代漢語大相徑庭。
文言文中虛詞(而、 何、乎、乃、其、且、若 、所、為、 焉、也、以、因、 於、與、則、者、之)很常見,現代漢語不常見。
文言文中“以”和“與”的多種解釋 及例句?
1、因為,由於:例: ⑴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臣是以無請也。
⑶惟三保勇而多藝,推為長。
⑷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而安陵以五十裏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⑺趙王豈以壹璧之故欺秦邪? ⑻卒以吾郡這發憤壹擊,不敢復有株治。
⑼不賂者以賂者喪。
⑽以心中有足樂者。
且吾不以壹眚掩大德。
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
2、而,來。
例: ⑴有好事者船以入。
⑵留五百人鎮之,以斷洄曲及諸道橋梁。
(以:以便) ⑶吾騎馬挾矢以助戰。
⑷卷石底以出。
⑸而托於柑以諷耶? ⑹以嚙人,無禦之者。
(以:這裏有如果的意思) ⑺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⑻屬予作文以記之。
⑼殺之以應陳涉。
⑽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12)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
(13)余與四人擁火以入。
(14)夫夷以近,則遊者眾。
(15)操悉浮以沿江。
(16)樊噲側其盾以撞。
(17)吾誠願與汝相守以死。
(18)忽魂悸以魄動。
(19)淫侈之俗日日以長。
(20)各各竦立以聽。
(21)以致天下之士。
(22)然而隱忍以行。
(23)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
(24)孤違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25)遂拔以擊荊河。
(26)遂自投汨羅以死。
(27)其責已也重以周。
(28)以壹物以與物物爭。
3、把,拿,用。
例: 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
(“以”後省略介詞賓語。
) ⑵以錢覆其口。
⑶屠懼,投以骨。
⑷具以情告。
⑸以縛即爐火,燒絕之。
⑹ 以檻車送元濟詣京師。
⑺何以為計? ⑻將以攻宋。
⑼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⑽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11)寡人欲以五百裏之地易安陵。
(12)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
(13)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14)操當以肅還付鄉黨。
(15)具告以事。
(16)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璧之下。
(17)以我應他人。
(18)以虞待不虞者勝。
(19)國胡以相恤。
(20)將以釁鐘。
(21)悉以心誠之話倚托,千萬無渝。
4、以為,認為。
例: ⑴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
⑵臣以王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
⑶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
⑷皆以美於徐公。
⑸而小儒規規焉以君臣之義無所逃於天地之間。
5、憑,靠。
例: ⑴以我酌油知之。
⑵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⑷而安陵以五十裏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⑸以勇氣聞於諸侯。
⑹以攻則取。
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⑻皆好辭而以賦見稱。
6、按照,依照。
例: ⑴策之不以其道。
⑵今以實校之。
⑶余船以次俱進。
⑷何必更以多寡為差? ⑸蓋以律非故殺。
⑹以次進。
⑺則又 法從事。
7、根據。
例: ⑴今以蔣氏觀之,猶信。
(以:壹說拿。
) ⑵貴以近知遠。
8、通“已”,已經。
例: ⑴固以怪之矣。
⑵日以盡矣。
9、作語助,表示時間、方位和範圍。
例: ⑴受命以來,夙夜憂嘆。
(以:表時間) ⑵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
(以:方位) ⑶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以:表範圍) 10、在。
例: ⑴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於泰安。
⑵以八月十三斬於市。
⑶以崇禎十七年夏,自京師徒步入華山為黃冠。
⑷果予以未時還家,而汝以辰時氣絕。
11、作語助,起調整音節作用。
例: 逆以煎我懷。
12、為。
例: ⑴如或知爾,則何以哉?(以:做) ⑵要以不能免。
(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