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燕裙
唐代女性壽衣是在繼承中原服飾傳統的基礎上,通過吸收西域等外來文化而發展起來的。不分等級,壹般由壹個筐(或襯衫)、壹條裙子、壹條裙子三部分組成。上面的籃子下擺紮在裙腰裏,還有線鞋和錦鞋。西晉出現了裙子。如西晉傅玄《葛炎行》有詩“精為底裙,月為頂”。裙子主要是搭配的服裝款式,短裙或者絲綢半臂長裙。這種服裝在唐代傳入西域的高昌地區,成為當地婦女的時尚服裝。當時的西域女子為了展示自己曼妙的身材,大多喜歡穿色彩鮮艷的短袖和貼身長裙。1973吐魯番阿斯塔那206號墓出土的壹件女舞蹈俑顯示,唐初女子身穿綠色窄袖短袖,木筏外側為緊身半臂裙,腰高紅黃長裙拖地。
2.嘿
顏是中國古代常見的壹種外衣。禮記?6?1內部規則:“男孩十歲就要出國,在國外生活,學書學招,穿衣服。”許慎的《說文》?6?1服裝部:“嘿,短衣也”。壹般男女都可以穿。東漢以後,成為女性的壹種服飾。它有不同的長度,長的可以到膝蓋以下,短的可以齊腰。漢代女子普遍穿長袖,袖子肥大,正如辛延年詩中所說“長裙帶領帶,寬袖帶相思”。南北朝和唐代,由於北方遊牧文化的影響,窄袖短女在中原地區非常流行。因為這種袖窄身緊的矮個子女人,不僅有利於做事,還能展現女人的身材,所以受到年輕女性的喜愛。阿斯塔納206號墓出土的壹件女性舞蹈小雕像,身穿雙排扣短裙,裙擺敞開不打領帶,下擺部分系在腰間。
3.半臂
半臂是唐代女裝中很常見的壹種新裝。它是壹件短袖雙排扣大衣,沒有領帶。只是用裙子上的帶子系在胸前,穿的時候底部藏在裙腰裏或者裙腰周圍。阿斯塔納206號墓出土的女舞蹈俑身穿緊身半臂衣,領為“V”形,袖為雙排扣,袖子只有人手臂的壹半。在基齊爾和新疆其他地方的洞穴壁畫中可以看到半臂。西部地區晝夜溫差大,半臂大衣非常適合當地的氣候變化。半臂通常由質地良好的織錦制成。新唐書?6?1地理曾記載當時揚州的貢品中有壹種“半臂”。半臂的材質和花紋都很考究。詩人李賀的《唐兒歌》中有“銀鸞輕踏半臂”這句話,可能是形容用銀線織成的半臂。阿斯塔納206號墓出土的女舞蹈俑雖然不是用銀線編織的,但其織物非常珍貴,令人眼花繚亂。朱利安圖案通常被認為是波斯薩珊王朝的裝飾圖案。吐魯番阿斯塔那墓出土了許多朱利安織錦圖案。其組織結構既有經中帶花的平紋經錦,也有緯中帶花的斜紋緯錦,圖案也非常豐富,有鴨紋、雞紋、獅紋、鹿紋、熊紋、孔雀紋等朱利安織錦。這位女舞蹈小雕像所穿的珠繡半臂裙,胸前兩側有兩個珠繡環,突出了裝飾圖案之美和裝飾主題,同時透露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