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她繼續用詩意的表達創作,結合近年來引發廣泛討論的 “難民問題” 作為創作主題,替戰火中逃往歐洲的難民寫下壹首“長詩”。今年,這首“長詩”的 中文版《戰鬥中的舞者》 由 南方出版傳媒 和 花城出版社 聯合推出,現執教於北京語言大學葡萄牙語系教師 周寧譯 。
書本裏頭顛覆了傳統小說用故事語言進行描述的做法,而是結合了作者自身熱愛詩歌、鉆研戲劇的背景,以詩意的語言去描述,以戲劇的構思去鋪設情節。
周寧在寫“譯者序”的時候提到過壹句話: 這本小說打壹開始就是寓言的、神奇的、富於戲劇性且誇張的。
以往妳讀到的難民相關內容,更多的來自新聞。新聞本身為了更快傳達訊息,力求用更精煉的詞匯去描述事件。但在這本書裏,妳看到的,是介於客觀與主觀間的描述。
客觀的是被描述的對象,壹群獨行在莽莽沙漠中的難民,主觀的是描述的語言色彩,為了讓壹眼洞穿的痛苦以延緩的節奏刺激神經、引發思考。
正如這壹段:
鬥篷之下,曾是鮮活的生命。如今,鬥篷不再移動,它“失去的雙腿”實則是鬥篷下曾鮮活的生命。
科雷亞的描述手法之所以高明正在於此,全段無壹字談“死”,但句句透露死亡的訊息。
再來看看“失去內容”的鬥篷之下是什麽樣子:
在看這壹段的時候,先入為主的想法是——逝者是個餓死的難民兒童。這樣的想象本已帶上悲劇色彩,但當看到下壹段開頭,才發現,悲劇遠遠比想象更慘烈:
讀到這壹句,鈍痛會比知道這個人是餓死的更甚。 饑餓,死亡,生育……那些和平環境裏從不曾威脅人們的事情,壹壹發生在逃難路上。 然而,自然不會因為同情而減少半分需要人們體味的苦痛,難民們艱難行走在無盡的沙漠中,盡管想象、盡管前行,去往心目中的“應許之地”。
現實中,歐洲是許多難民逃生時的選擇。他們試圖走出沙漠,漂過海洋,在另壹片土地上重建生存的希望。可是, 誇張的情節源於現實的殘酷,正如書中不停登場亮相的“攔路者”所說,歐洲並不歡迎他們。
小說的最後,壹小隊空有武裝卻無火力的人和難民狹路相逢。爭論、談判、融合,兩個原始目標並不相同的隊伍,在沙漠腹地達成壹致——只為活著,短暫地活著。
提到難民問題,我們總有許多疑問:他們的家園被戰火摧毀,他們的歷史就此中斷。 他們該去哪裏繼續生存?他們的歷史又將如何續寫?
這壹切,等待閱讀此書的妳,以及關心著難民問題的每壹個“我”不斷思考。而這本《戰鬥中的舞者》給我們提供了壹個好的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