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記載“秋日黃昏落月”,即祭拜月神。在周代,每逢中秋之夜,都要舉行迎寒祭月的活動。擺壹個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必須切成蓮花形狀。
在唐朝,中秋節賞月和玩月是相當流行的。在宋代,中秋節更流行賞月。據《東京之夢》“中秋之夜,貴家妝臺亭,民爭酒樓戲月”。在這壹天,北京所有的商店和餐館都要重新裝飾門面,在牌樓上綁上絲綢,出售新鮮水果和精制食品,夜市非常熱鬧。許多人登上陽臺,壹些富裕的家庭在自己的亭子上賞月,並安排食物或家宴讓子女團聚。
明清以後,中秋節賞月的習俗依舊。很多地方形成了燒香、栽中秋樹、點塔燈、放天燈、走月、舞龍等特殊習俗。
2.吃月餅。
中國城鄉的人們都有在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俗話說“八月十五日滿,中秋月餅甜又香”。月餅最初是用來祭祀月神的。“月餅”壹詞最早出現在南宋吳的《梁璐夢》中。在那個時候,它只是壹種像淩華蛋糕壹樣的蛋糕形狀的食物。後來,人們逐漸將中秋節與品嘗月餅結合起來,月餅象征著家人團聚。
3.回家團聚。
中秋節,月圓,“團圓”自古以來就是中秋節不可回避的話題。是故鄉和父母縈繞著遊子;家裏的父母想念在外打拼的孩子。每逢佳節倍思親,此時願天下和睦,團圓,永世太平。
4.派對。
在中國,大大小小的節日都少不了聚會,中秋節也不例外。在中秋節這種團圓的節日裏,聚會的多是親戚朋友,為了團圓。
中秋節的禮儀2 1,吃月餅
賞月吃月餅是中國各地中秋節必不可少的習俗。俗話說“八月十五滿,月餅又甜又香”。月餅壹詞源於南宋吳的《梁璐夢》,當時它還只是壹種小吃。後來,人們逐漸將賞月與月餅聯系在壹起,象征著家人團聚,承載著他們的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節朋友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2.喝桂花酒
人們經常在中秋節吃月餅和欣賞桂花,吃各種由桂花制成的食物,尤其是蛋糕和糖果。中秋之夜,月中擡頭看桂花,聞桂香,飲壹杯桂花酒,慶壹家人的甜蜜,成了節日的美好享受。現在大部分孩子都用紅酒代替。
3.吃螃蟹
大閘蟹是江浙壹帶中秋節必不可少的壹道菜。壹人壹份,配上姜醋,是消磨時間的最佳方式。不過大閘蟹性涼,吃後用點黃酒暖胃,喝壹杯姜茶,對身體有好處。
4.吃芝麻餅
四川人在中秋節不僅吃月餅,還會打、殺鴨、吃芝麻餅、蜜餞餅等等。在壹些地方,橙色的燈籠也被點燃並掛在門口以示慶祝。還有小孩子在柚子上上香,沿街跳舞,叫做“舞動流星球”。嘉定縣中秋祭土地神,表演雜劇、聲樂、文物,稱為“觀音會”。
5.蘭姆糕
八月中秋吃糍粑起源於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是人們為紀念楚國大將伍子胥而流傳至今的傳統習俗。糍粑是壹種信物和聖物。八月中秋的糍粑,寓意家家團圓,幸福吉祥。粘在壹起,巴贊象征著整個家庭的和諧與團結;汽巴的甜象征著生活的甜蜜和幸福;哪怕是清晨午睡,起得越早,來年的收獲越大;糍粑大小為圓形,象征著人們的“緣分”、喜慶、吉祥、團圓;當然,吃圓糍粑自然象征著全家人都善良,團團圓圓,平安無事。
中秋節禮儀3 1,團圓
中秋節,家人團聚,女人壹般中午回父母家,晚上回婆家,團團圓圓。因此,中秋節也被稱為“團圓節”。
2.飲食習俗
餐桌上除了月餅,還有牛肉炒葫蘆、芋頭燉牛肉、鴨子、菱角等。農村吃芋頭的人稱剝芋頭皮為剝鬼皮,意為辟邪消災。這種習俗在中國南方非常流行。
3.拜月
古時候,長沙有拜月的習俗。然而,“男人不拜月,女人不祭竈”的習俗還是沿襲下來了。、陳在院子裏種瓜等菜,為月亮祈福。未婚女孩將新鮮水果放在拜月,祈求壹個好伴侶。
4、提及節日
俗話說“八桂飄香,家家接姑娘”。嫁出去的姑娘被接回家過中秋節,下午回家。出嫁的姑娘給家人送月餅、蓮藕等東西。親戚和朋友也交換月餅,瓜果,慶祝節日。
中秋節的禮儀4俗話說“八月十五滿月,中秋月餅又香又甜”,可見中秋節當然是吃月餅的。
不過根據各地的風俗,食物也是五花八門。有栗子,蝸牛,紅薯,柚子,鴨子,南瓜,桂花酒,蓮藕盒,中秋螃蟹。但是這個中秋節,據我所知,湖南安陵書院舉辦的中秋節很有特色。只要吃它就能讓妳保持健康。名菜有:臨武鴨、東江魚、洞庭湖大閘蟹、貴陽壇肉、馬丁豆腐、永興田螺、檳榔芋、沅陵板栗等。
吃月餅
“中秋節吃月餅”是中國悠久的傳統習俗。每當天氣晴朗,月明桂香,家家戶戶都會品嘗月餅,賞月,這是壹個慶祝和團聚的特殊場合。
月餅作為壹種形似圓月、內含好餡的食品,出現在北宋時期。詩人、品嘗家蘇東坡有句詩“小餅似嚼月,內有酥糯”。到了元末,月餅成了中秋節的日式和美式之分。
吃芋頭
中秋節吃芋頭是辟邪消災的意思,是不信邪的意思。清朝以前寫的《潮州官誌》說:“中秋節玩月,剝芋頭吃,叫剝鬼。”剝鬼吃鬼是鐘馗驅魔的壹大精神,可敬。
喝桂花酒
中秋之夜,人們仰望月中的桂花,聞壹聞陣陣桂香,飲壹杯桂花酒,慶壹家人的甜蜜,歡聚壹堂,成了節日的美好享受。
桂花不僅可以觀賞,還可以食用。在屈原的《九歌》中,有“扶馬而戰,飲桂漿”“飲桂椒漿”等詩句。可見中國喝桂花酒的年代也是相當久遠的。
中秋節5月祭拜母親的禮儀
拜月通常是婦女的活動。泉州人把月亮稱為“月母”,可見他們對月亮的崇拜之情。在古代,中秋節晚上,民間婦女有拜月的習俗。幾乎家家戶戶都在庭院天井擺香案,陳列時令水果和月餅,祭拜月母,焚香祈願。
欣賞明亮的滿月
賞月是從古至今最流行的習俗。從壹月到中秋節尤其明亮。中秋節賞月不僅是壹項家庭活動,也是朋友、親戚、同學、同事之間的集體聚會。中秋之夜,在灑滿月光的庭院、花園、陽臺、屋頂天花板或露天公共場所,擺上美味的月餅,沏上壹壺香茶,對著月亮唱著歌,品嘗著糕點,享受著聊天敘舊的樂趣。
Bo蛋糕
搖頭晃腦是賞月活動中壹項有趣的遊戲。據傳說,這是300年前鄭成功的部下徐宏為了在節日期間安慰士兵的思鄉之情而設立的,後來在民間流傳開來。
中秋節前夕,商家分發了戲劇用的“餅”,共計63塊,寓意79613這個吉利數字。在古代,9981是皇帝的數目,8972是千歲的數目,79613是王子的數目,鄭成功是延平王,所以用63。
博餅又叫“博莊媛餅”。該餅模仿科舉條例,設計為直徑約6寸的“狀元”餅,形似明月,並印有“嫦娥奔月”、“桂樹玉兔”等圖案。
據此,兩塊二號餅為“對面”餅,直徑約4寸,代表“第二處”;第三個餅上的四個餅是直徑2到3英寸的“三紅”,代表“花探”;還有八個“金思”餅,直徑約1.5寸,代表“進士”;十六個直徑約1英寸的餅,代表“舉人”;“壹秀”餅三十二個,直徑半寸多,代表“士”。
“博狀元”的工具很簡單,就是六個骰子和壹個碗。在親朋好友的邀請下,每人輪流往碗裏扔6個骰子,根據扔進碗裏的骰子的紅點數量獲得蛋糕,直到蛋糕被瓜分完畢。
尤孫江
這是成人娛樂。過去,每逢中秋月夜,泉州人都有結伴遊筍子河的習慣。“筍江月色”是舊時泉州八景之壹。傳說中秋子夜,月光照在竹河橋上,每壹座橋脊都能反射出壹輪明月。
午夜時分,在竹筍河清澈的水波中,可以看到水中清遠和紫茂山的倒影。於是,人們總是在中秋之夜,踩著皎潔的月光,迎著和諧的江風,三五成群地散步,既給了中秋壹個好心情,又期待著目睹筍江水月的奇觀。
中秋節的禮儀6中秋節又叫中秋節、中秋節,是中國春節放假制度中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民間節日。關於中秋節的起源,傳統說法有嫦娥、玉兔、元末起義等。其實,中秋節的核心要素是自古以來就有的尊月信仰和流傳千年的拜月之風。中秋節本質上是“中國的祭月節”,這裏有先民的哲學思想,也有華夏子孫無盡的信仰。
漢族的祭祀文化表達了“敬天、敬地、愛人”的三種基本情感取向,崇拜神、地神、鬼三種類型的神。在神中,有三種神:天神、太陽、月亮、星星和星星。太陽和月亮是中國祖先最崇拜的自然神之壹。
古代的日月崇拜習俗,年代久遠,難以考證。但《李周》等文獻明確證明,當時的日月崇拜已經發展成為隆重而正式的天子日月祭。《李周典瑞》:“鬼璧拜日月星辰”。《祭禮》:“祭日於壇,祭月於脊”。《國語周瑜》:“古之君王有天下,敬神敬物,故有夕陽紅教民敬王。”
天子為什麽要拜日月?鄭玄曰:“愧對日朝者,示之以敬,並囑人事與君。國王的父親是天,母親是地,他的兄弟是太陽,他的姐妹是月亮。所以他常常把春分當早晨的太陽,秋分當晚上的月亮,讓人覺得不舒服。”皇帝以上帝之子自居,以天為父,以地為母,以太陽為兄,以月亮為妹,天子拜日月,既是敬畏,祈求保護,也是向天下臣民彰顯“孝”的含義,即祭祀天地以示孝,祭祀日月以示慈悲。
祭祀日月的時間從周朝開始就定在春分和秋分,稱為“二分”。為什麽要定在這兩天?這要從天文學和二十四節氣說起。
每年夏季至日後,太陽從北回歸線逐日南移,直到每年公歷9月23日(22-24)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80度。這個時候太陽幾乎直射赤道,再往南,北半球的秋天就結束了,冬天來了。這個時刻在二十四節氣中被稱為秋分。祖先們認為太陽屬於陽的本質,月亮屬於陰的本質。“天地至尊,所以用來祭祀二對二。”日月在下世,春分之陽永恒,秋分之陰漫長,故祭祀分兩點以得陰陽之意。"鄭玄也說,"君子之鞋在始,正在中,所以此也分。“因此,春分和秋分分別成為祭祀太陽和月亮的日子。
祭祀太陽叫“朝日”,祭祀月亮叫“晚月”。“夜月儀式”成為祭月儀式的壹個獨特名稱。
雖然李周已經建立了“日月二分祀”的制度,歷代祭祀日月的時間也不是絕對固定的(波動主要發生在相對較短的朝代),但總體來看,春秋二分仍然是皇帝祭祀日月最基本的日期選擇。
歷代皇帝祭月時間和規格的主要演變過程如下:
周朝:
周朝的禮儀制度非常完備。兩點祭日月,柴祭日月星。築壇叫宮,築月壇叫夜燈。南門外祭日,北門外祭月。所用的祭祀動物和錢幣都是紅色的,祭祀音樂與五帝相同,以此向神獻上壹份禮物。
秦朝道:
秦是法家,加上陰陽家在諸子百家中排名第二,所以非常重視自然神的祭祀。秦在古都永城修建了日月潭。秦始皇乘船出海祭祀八神,這個月的某壹天屬於第六和第七神。祭日在成山,祭日在萊山。
漢代:
楚文化的日月天地信仰,在漢代起到了壹定的作用。武帝在太乙壇的時候,皇帝黎明走出竹造的殿,晚上朝拜東西。後來簡化為在宮殿的庭院裏行禮。平帝在位時,改為共拜天地之日。在黎明,他向東方的太陽致敬,在夜晚,他向西方的拜月致敬。
隋朝:
祭祀是中國文化的象征。隋朝幫助中國正統,所以重建了禮。在郭棟的春明門外建了壹個祭壇,每年的春分都會舉行。在該國西部的開元門外建了壹座“坎”。坎深三英尺,寬四英尺,在坎裏建了壹個祭壇。祭壇高壹英尺,寬四英尺。每年秋分月落。祭祀貨幣采用周制。
唐朝:
在國城的東部和西部,方犢作為祭品。
宋朝:
繼承了唐朝的制度,被提升為大祭祀。
明朝:
明初,南京建有日月壇。遷都後,朝日壇建在北京朝陽門外,西嶽壇建在阜成門外。祭壇系統區分了太陽和月亮。朝日壇護壇100畝,西嶽壇護壇36畝。朝日無道拜,夕月是五星、二十八夜、周日星壇。春分節,春分那天在印石(大約淩晨3點到5點,古代叫“平旦”)迎接日出。秋分祭拜月亮,月亮在。秋分上的石海(約21: 00至23: 00,古代稱之為“人定”)。朝日迎神四拜,飲福,收二拜,送神四拜;夕月迎神,飲福,奉神,再拜。東郊用甲、丙、戊、庚、任年,西郊用醜、陳、魏、徐年,皇帝駕車祭奠。其他年份,派大臣文祭祀朝日壇,吳祭祀月壇。主祭如遇風雨,設在壇前,皇帝小時間行禮。
每年兩點,太陽和月亮是禮佛和祭祀的主神,是儀式的主角。這種特殊的犧牲是有規律的,有規律的。此外,太陽和月亮也被附加到其他祭祀場合,此時,太陽和月亮充當了祭祀儀式。比如郊區常以日月拜天地;皇帝見天子的儀式是南門拜太陽,北門拜拜月;祈求新年,提供祭品等。也應該獻給太陽和月亮。
中秋節的禮儀7送禮對象:父母
選擇禮物的原則:實用
父母,大多是從苦日子出來的人,生活上講究節儉節儉,平時舍不得花壹分錢,所以更註重實用性作為禮物送給他們。首先,有禮貌是必要的,但不要被華麗的包裝所蒙蔽,以免買到華而不實的月餅。如果送給父母,他們很可能會不愉快地說“壹個月餅20多塊錢,還不如按重量稱”,所以盡量去正規商店買,避免買到“三無”的假月餅。除了月餅,還可以給他們買舒服的衣服和急需的生活用品。甚至可以在國內知名的第三方理財平臺,如嘉豐瑞德,為父母提供穩健型理財產品如穩盈精選基金。好處是每個月可以獲得固定的投資收益來貼補父母的生活,可能會贏得父母的青睞。不僅父母的生活質量提高了,兩代人的感情也加深了。
禮物接受者:愛人/愛人
儀式選擇的原則:紀念性
都說現在是物質時代,結婚必須有車有房有存款;談戀愛的時候,壹定要陪妳吃喝玩樂。什麽都離不開錢。是壹種沈重的感覺嗎?還是重金?人們常說黃金有價無市。禮物輕情意重,再大的鉆石,再豪華的汽車,都比不上妳和家人愛人共度中秋前的真情和溫暖,吃月餅,給愛人/愛人送禮物最好是帶紀念意義的禮物,這樣才能告訴對方妳的相思和相識,比如壹個溫暖的手套,壹首詩,壹束花,壹句甜言蜜語,壹起看日出日落等等。
禮物接受者:兒童
選擇禮物的原則:能啟發智力。
對於孩子來說,家長壹定要讓孩子知道中秋節的意義,以及為什麽每個中秋節都要吃月餅,讓孩子對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個概念,並代代相傳。現在的孩子衣食住行都很富裕。中秋節吃月餅不壹定能引起他們的興趣,但是給孩子送禮物也不是壹味的送,選個有趣的玩具車就好了?帶他們出去吃壹個大漢堡?等等,兩者都不可取。給孩子的禮物也要註意,最好多選擇能開發孩子智力的禮物,如智力玩具、學習用品、書籍、繪本等。嘉豐瑞德理財師也建議,可以給孩子買個存錢罐,或者和孩子壹起做個投資,從小培養孩子的財商。另外提醒壹下,玩具和學習用品也盡量在正規商店購買,避免壹些劣質商品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
禮物接受者:朋友
禮物選擇原則:興趣濃厚。
俗話說“壹個籬笆三個樁,壹個好漢三個幫”。我們離不開朋友,也離不開他們的友誼和支持。同時也要學會維持這種友誼,所以互惠是必須的。但是在選擇禮物的時候,可以多考慮好玩的,尤其是年輕的朋友,比如壹起看壹場電影,自己做的手工藝品,搞笑的玩偶;創意日用品或者美觀實用的車載空氣凈化器等。對此,嘉豐瑞德的理財師表示,財富不僅僅體現在擁有大量的金錢和維持朋友之間的友誼,更是妳壹生的財富,所以逢年過節送壹份禮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