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辛棄疾的詩中愛國主義是如何表達的?

辛棄疾的詩中愛國主義是如何表達的?

辛棄疾詞的愛國精神大致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把握:

壹是表現在他“整頓幹坤”的迫切願望與祖國依然封閉破碎無用的冰冷現實之間的矛盾所引發的憤怒。這壹領域以前的代表作品可以作為例子:

秋天的南方空曠蒼涼蒼涼,河水與天空壹起流淌,秋天更加蒼茫。看到遠處的山只會引起我對國家盡頭的悲傷和怨恨,這些山就像玉簪和女人頭上的螺旋線圈。西邊的太陽斜對著這壹層樓,遠處的天空傳來雁叫聲,我在江南漂泊著想家的遊子。我看到了吳鉤,並拍攝了專欄,但沒有人會參加。別說鱸魚不如鰱魚,西風沒了,季鷹還沒回來?像徐思那樣只為自己買地的人,應該怕羞於看到在這兩方面都輝煌完備的劉備。可惜,時光像流水壹樣流過,我真的擔心國家的風雨飄搖,真的像桓溫說的,樹已經長了這麽多!紅領巾綠袖,英雄淚,誰呼喚?

辛棄疾寫了很多爬山近水,朋友聚會的文字。每當他在千裏之外或被派來迎接他時,總有壹種無法抑制的悲憤之情。他已經明確地表達了自己的悲痛和憤慨:“不是他的悲痛難以平復,而是他挑起了其他的仇恨”(《送花的兄弟送妳壹杯》)。所謂“其他恨者”,其實就是“殘水青山無態度”的恨者。《水龍隱》和《楚前田李清秋》這兩句詩,是天水壯麗秋色所感動的“江南遊子”,本來是中原壯士憤懣之情的告白。全詞傾訴山河,吳鉤持空;時光流逝,惆悵和沮喪伴隨著壯誌淩雲。壹個愛國者對不消沈無所事事的期待溢於言表。

如果說《水龍隱》所表達的情感還比較舒緩的話,那麽,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命運的起伏,辛棄疾後期詩歌中的悲傷情緒越來越強烈和尖銳。這可以作為他與同為進步思想家的陳亮修好的壹個例子。公元十六年(1189),辛與陳在鵝湖相遇。陳家辭職後,辛棄疾多次轉貼《何心郎》,歌詞激起壹股郁勃的憤懣之情。比如第二首,寫道:“血鹽車無人管,千裏收骨。”河流和道路是不可能被切斷的。我最可憐妳在雲裏跳舞,說‘人的心鐵如死’。看測試手補天裂。“既有對現狀的痛苦,也有互相激勵的‘補天’。

辛棄疾的詞雖然充滿了蕭灑面對嚴峻現狀的沒落情緒,但從整體表象來看,他的基調是對事業的執著追求。即使看似哀嘆,其實內心跳動的是那壹腔熱血和壹顆“白發自憐如鐵”(《丁奉》)的赤子之心。他的“破陣,贈壯詞以陳同福送之”可以說典型地表明了這壹點,而詞雲:

醉在燈油燈下看劍的夢裏,夢回軍營的舊日時光,壹響號角聲。把烤牛肉給男人們,樂隊演奏北方歌曲。這是秋天戰場上的閱兵。馬跑得像馬德祿,弓箭飛得像打雷。皇帝完成收復國家失地的大業,取得壹代又壹代的好名聲,這是壹個好主意。可憐的頭發變成了白發人!

這是壹首理想與現實尖銳沖突的悲歌。詩人用中間八句的“夢”寫出了理想境界,就像壹幅氣勢磅礴、充滿活力的《沙場上的士兵》畫面,我越寫理想的壯闊和熱情,就越表現出借酒澆愁、看劍(應該是沙場立功的劍)的孤獨,越看到“窮白發生”的悲涼。這種“可惜”自然是對權力的有力攻擊,也是對妳處境的深深悲哀。但這種悲哀不是抑郁,不是衰落。因為這種悲傷雖然來自意氣風發的境界,卻並沒有放棄對“清明上河圖紅旗,千回騎月”(《水調歌頭》)理想境界的向往。否則,他也不必“趁醉看劍”,更不用說“心生憐憫”。他真的不能像壹些評論者所說的那樣是壹個“快樂的球場上的人”嗎?

雖然難過,但依然執著,這應該是辛棄疾詞的價值所在。這就是為什麽在賈萱的長短句中,都有對過去的反復回憶和夢境,即“身強體壯時,舉著大旗,驟騎過河”(《鷓鴣天》),“季幼時,騎著貂毛馬”(《水調歌頭》)。這是他在難解的矛盾和苦悶中,仍在希望和期待實現理想的時候:“看著鬢角,試著把花還給日期,再數壹遍”(《祝英臺近》);這就是為什麽他常常是“半夜發枕聲,不知清溪底可不可以做”(《南閣子·夜坐山居》),心中激動如潺潺山澗,睡不著覺。甚至在睡著的時候,我“走遍了江南和江北”(《滿江紅》),“我是有意識地在徘徊,我回來了,坐對了,模模糊糊地在河岸上”(《哨子》)。他的心壹刻也離不開江淮前線和大中原!

“埋馬時自誓,飛蛾不重”(《滿江紅》),辛棄疾在痛苦的矛盾沖突中用這樣的誓言鼓勵自己。現實可悲,理想怎麽能輕言放棄?這是愛國詩人《臨江仙》詩中的“氣”,他在詩中用巖石比喻“山邊白茫茫”。

第二,辛棄疾詞的愛國主義精神還體現在他對幹坤“賢能之主”的匡正,對歷史上為統壹事業做出貢獻的英雄人物的崇敬。

嘉軒詞中有很多懷舊的作品,不懷舊的作品往往通過經典引出壹系列古人。後者,如果單從手法上看,確實像是“掉書包”。事實上,辛棄疾雖然在某些篇章中確實有堆砌典故的缺點,但他的大部分追憶往事或運用典故的作品,純粹是借古人之酒,來傾訴胸中的“雷霆”。他緬懷有誌於統壹的人,從大禹到孫權、劉裕,因為現實生活中,需要這樣的人才。懷念古人就是呼喚今人,希望這樣的英雄能“補天”。在這裏,我只想拿兩個詞作為例子簡單解釋壹下。壹是《生茶子·題京口縣塵治表亭》:

大禹治水的成果傳給他,這壹年來他是多麽的努力啊!他使魚遊入深淵,人定居在平坦的泥土上。紅日西沈,白浪東去。我不是在看金山,而是在紀念於大。

辛棄疾用簡潔的幾筆構築了他向往的世界;我渴望並敬佩大禹這樣的智者大師,重整山河,解除百姓倒掛之苦。愛國和愛民應該是壹致的。《茶聖子》中的"思虞",從宋代的角度來看,是詩人祈求壹種"治"的局面。如此,人心歸位,聚集人力,恢復中原,統壹天下,指日可待。

再比如著名的“永裕樂靜寇顧北亭懷古”:

在國家的歷史之後,很難找到壹個像孫權這樣的英雄。當年的舞池還在,但英雄們早已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去。夕陽照在長滿草樹的草原上,人們說這裏曾是劉裕住過的地方。回想當年:金戈鐵馬,吞萬裏如虎。然而,劉王壹龍的兒子劉莉壹龍大獲成功,火速北伐,卻反而讓北魏皇帝武拓跋道南飛,退回長江北岸,遭受對手的沈重打擊。我回南方四十三年了,還記得揚州戰火紛飛的戰爭場面。回頭壹看,河貍廟下,有烏鴉社鼓。誰能問:廉頗老得吃不下飯了?

這首詩被詞論家譽為辛詞的第壹傑作,因為它體現了賈玄詞悲涼豪放的風格。在技法上,也是辛詞的代表作,擅長以典故抒情說理,將政治理論與抒情融為壹體。寫這首詞時,辛棄疾已是66歲的老人,白發隨風而逝,蕭被召到前線備戰。詩人回到43年前懲治漢奸、抵抗頑敵的故地是什麽感受?歲月流逝,人事幾經變動,但侵略者的“祖廟”——佛家的海貍寺,依然香火盎然——這是對乞丐、乞丐的沈重鞭笞。面對京口雄山溧水,遙望北方萬裏山河,不禁想起曾經的鎮江豪傑孫權和南朝宋武帝劉裕來。“找不到英雄”,懷舊其實是在傷害當下。是小小的朝廷用壹面鏡子回望了被分割的大片領土,和平相處了很久。詞不僅借古諷今,還吸取了前車之鑒——“袁家曹操”的歷史教訓,更重要的是借古喻今,借廉頗闡明其誌。但無論是諷刺當下,借鑒當下,還是比較當下,連貫的核心都是尋求壹種大壹統的理想局面。

在辛詞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詩人所崇敬的古人,大概就是劉邦,壹種“劍指三秦,王者傲,壹戰後歸東方”(《玉蘭慢》)。他稱贊幫助劉大業的,“添酷氣,動豪情,出六奇理”;他欽佩並懷念勇敢善戰的李光。他崇拜致力於支持蜀漢的諸葛孔明...辛棄疾正是通過這些古代的智者和大臣來表達自己的愛國情懷。

第三,辛詞的愛國精神表現在對南宋君臣竊宴的諷喻和揭露上。

"誰問:雷瓦水壺,連黃鐘也啞了?"(《水》)這是悲憤化為憤怒,是當時主戰正義之聲無法喚起,和平之聲起伏不定的憤怒。

他多次提到“傅毅”,用東晉王彥生活在江南,談國家的錯誤為例,批評現在當權的大官“低頭投降”、“老了不敢出聲”。如:“仰視中國穿衣之路,白日賣斷骨。嘆諸人皆明!”(《何心郎》)“有多少人真正懂得從南方過河?長安長輩,新亭風光,窮如昔。傅毅人民,中國沈入了海底,妳們已經多少次回頭了!”(水龍隱)...

至於人們口中流行的“觸魚”壹詞,“可消幾場風波,春來匆匆歸”,其詞“君不舞,君不見,玉環燕皆塵乎?閑暇最苦。莫倚危籬,夕陽西下,柳暗花明。”小人的表現在國家執政,國家大事敗落的時候尤為明顯。“南宋羅大靖的《和林宇錄》已經記載了趙朔父子“見此字,頗不高興”的反應。此外,諸如“蔣慎子聞蟬蛙戲”、“千年調”、“安哲亭”、“念奴嬌”(燒手、轉身、長安無限客)等詞都是諷刺官海禍國殃民之醜惡的作品。

綜上所述,賈萱的詞《不哭淚而哭血》(《何心郎別毛家十二兄弟》)的確是愛國詩人熱情的結晶。雖然辛的愛國心和忠君心還是很難分開的,就像封建時代的其他文人壹樣。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從中學習到有價值的東西。就詞的發展史而言,“詞漸入佳境”的事實(4)以及辛詞對南宋中後期詞人劉過、劉克莊、陳仁傑、劉辰翁等人的影響,都足以說明他的不朽功績。而這種影響,或者說構成壹個詞類核心的東西,就是辛棄疾詞的“氣”,那種始終不渝的愛國情懷。

①趙山闊的《滿江紅·洪欣帥生日》。②戴復古《石屏詞》:《宋詞》第2309頁。③參見鄧光明《辛家軒年譜》第139頁。④戴復古《石屏詞》:《宋詞》第230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