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在後世也備受推崇,被* * *稱為詩壇雙壁,但在唐朝的認知中,李白和杜甫絕不是橫向詩人。
李杜
到了唐朝,李白的詩流傳甚廣,天下人都知道。無論生前死後,他都是人們心中名副其實的“詩仙”。另壹方面,杜甫完全不同。他活著的時候,四處漂泊。即使在他去世多年後,他的詩也不是主流,也沒有得到很高的評價。他只是唐代眾多詩人中的壹個。
直到宋代,杜甫才通過王安石等人的大力傳播,逐漸成為與李白齊名的大詩人。
出現如此顯著差異的原因是什麽?
這是老萬磁王的聲音。
第壹:兩個人對自己的定位不同。
翻開語文課本,我們會看到李白是壹個飄飄然的書生形象,而杜甫是壹個苦大仇深的老人形象,這是對李白和杜甫形象的壹種固有認知。
李白是個骨子裏寫狂字的人。無論當時還是他自己,都認為李白的詩堪稱天下第壹,無人能及。李白自己也經常在詩中描寫自己的個性和特點,從不避諱贊美自己的才華。
我富有山川。
相比之下,杜甫的性格要內斂得多。他和當時的人都沒有把杜甫的詩放在很高的位置。在杜甫的詩中,我們很少發現他贊美自己,大多是贊美別人,李白是他的崇拜者之壹。
李白比杜甫大11歲。杜甫成長的時候,李白已經很有名了。所以杜甫崇拜李白。
公元744年,李白和杜甫相遇,杜甫欽佩李白迷人而輝煌的文采。這次見面後,杜甫經常寫詩贊美李白。他的詩中常常流露出對他的贊美、同情和憂慮,其中深厚的友誼難以用語言表達。
我能得到覆蓋壹萬英裏的大廈嗎,
第二:兩個人所處的時代差異很大。
前面說過,杜甫比李白年輕整整壹輪。這十年的差距看似不大,但由於時代的特殊性,這十年經歷了唐朝歷史上最大的變化。
公元775年底,唐朝的壹切輝煌都告壹段落。隨之而來的是無休止的戰爭和戰爭。盛世皇帝醒了,百姓慌了頭。在這壹年裏,李白和杜甫的詩歌風格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開始由歌頌盛世向追憶盛世轉變。
開元盛世
但李白的詩因為他們之間的十年年齡差而充滿盛世,所以他的詩充滿盛世,而杜甫的詩主要集中在天寶之亂之後,所以他的詩充滿了對底層人民命運的同情。
這兩種風格的詩歌使他們的聽眾非常不同。李白歌頌盛世,豪放不羈。觀眾主要是生活在社會頂層的文人。杜甫描寫底層貧民,走親民路線。
然而可悲的是,底層人民非常文盲,根本不具備欣賞杜甫詩歌的水平,以至於杜甫的詩長期以來沒有受到重視。
無邊無際的倒下的樹沙沙作響
第三:最重要的是他們完全不同的創作風格。
李白是個野人,他的詩有很強的想象力和感染力,讓人不自覺地驚嘆作者的絕妙思維。讀完他的詩,我們會直觀地感受到他的作品中與屈原相稱的浪漫主義風格,這類作品中的充分想象讓我們不自覺地贊嘆。
相比之下,杜甫詩歌的風格是很悲涼的。他關註底層人民,關註他長期無法實現的和平。這種現實主義的風格使得他的詩很難在上流社會流傳,自然比李白成名晚得多,甚至在他死後幾百年。
很多時候,好的東西不壹定能很快被人認可,需要時間去磨練。杜甫的詩就是這種情況。他生前默默無聞,百年後才發現他作品中的光彩。
妳看到的是月亮,我看到的是蕭瑟。
結論:
李白是“神仙”,杜甫是“聖人”。從後世對兩人的評價來看,李白是壹個超脫人間的人,所以他的文采是浪漫的,富於想象的,表達是驚人的。而杜甫,則是壹個凡夫俗子。即使他有著超越常人的詩歌天賦,但他側重於描寫普通人的苦難。兩者都值得後人稱道。